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研究翻译理论的学者都强调将翻译看作为旦生在语境下的活动。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所传递的信息更加符合译入语的习惯,使信息在被接受的过程中产生原文实际具有的(通常是无法预料的)效果,要对词及整个语域的运用进行斟酌。而译者的这种再现原文原貌的再创作活动深刻体现出翻译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本质特色;此外,近年来翻译工作的社会作用又受到翻译理论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此框架下讨论译者作为在语境下创作或传递信息的个人所担负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通过译者的主体性传递原文的意义。在译者主体性和主流的文化诗学融合下,译者的主体意识操纵和改写了原文在译文中的形象。赛珍珠作为女性译者主体在翻译《水浒传》过程中,对原文女性形象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在协调女性译者和男权主流文化背景之间的矛盾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霓 《民族论坛》2007,(8):56-57
由于每个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的共有知识、文化特点和语言表达方式,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措施对原文的信息加以增补,才能把原文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所谓信息增译,是指在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和风格的前提下,为了使目的语读者顺利、充分地理解译文而在译文中增加必要的相关信息。本文主要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的信息增译问题及其应用条件。  相似文献   

4.
外宣网站是对外传播信息和思想的窗口。外宣网站文本具有简洁明了、信息性强的特点,属于信息型和呼吁型文本。本文在分析了外宣文本的总体特点后,决定采用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作为指导,将“传达信息”作为第一要务,应用灵活多变的策略和方法,使译文对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文类似。笔者结合自身的翻译实践,用实例探究了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在外宣网站词语英译过程中的适用性,即通过词性转换、意译、省译的方法,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和文化心理,从而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5.
冗余信息的处理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翻译领域对冗余信息处理的研究较多繁多,成果丰硕,但研究多集中于顺译,而很少有学者关注回译过程中的冗余信息处理。本文在语言顺应论的指导下,从语言的形式与语义负载角度分析原文、顺译文及回译文三者间的冗余度变化,并提出汉学回译中冗余平衡的翻译策略:顺应语言使用习惯,调整形式传输负载;顺应读者的文化语境,调整语义传输负载。  相似文献   

6.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中最常见的问题,也是最主要的两个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要注意文化的差异性。此文通过例举几则实例,讲述几则商标翻译中的规则及技巧。  相似文献   

7.
理性意义是语言中词义的基本构成成分,在基本构成成分上往往还附加着各种色彩。其中,形象色彩就是最重要的一种。词语的形象色彩是由于词语本身所标志的事物特征引起人们对现实中某种形象的联想,从而造成生动、形象的语文效果而构成的。壮语词汇丰富,大量的词语带有形象色彩。它们表达别致,结构独特,在运用过程中,生动地概括反映了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因此,是壮语词汇学中值得研究的课题。壮语词语的形象色彩,大致分为下面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在个案剖析的基础上,研究从意象、词汇、文化等角度探讨了壮族嘹歌壮语英译策略。指出译者应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巧妙运用意象保留、移植、转换、浅化、省略、增加等意象翻译手段传递原文的意境,力求保留嘹歌的语言风格与本土文化特色,再现嘹歌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9.
杨宪益、戴乃迭"信"译鲁迅作品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是翻译标准的核心."译界泰斗"杨宪益、戴乃迭对鲁迅作品翻译的精妙之处,在于其译著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与原文一致,译文与原文一样流畅通顺,达到了翻译的"信"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0.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原文作者受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在表达意思时运用的明说或隐意处理.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就译者如何能够充分地掌握明示意义与隐含意义的不同投射特征,并且如何能够把握这两种意义在嵌入语境中的投射规律,运用一定的翻译策略,将原文意思恰如其分地展示在译文之中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潘震 《民族论坛》2010,(8):54-55
古诗英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一种认知行为。在翻译过程中,较为成功的译文必然是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具有一致或相似的"喻体共知性",即要衡量汉语隐喻中的喻体意象、内涵、功能是否已在英语译文中保持下来,发挥着与在汉语中同样的作用。可以说,力求中文认知域的意象与英译文认知域所体现的意象基本相同,是我们翻译隐喻的要件之一。  相似文献   

12.
藏语地名汉译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是特殊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着各种文化信息。因此,其翻译不同于一般词语的翻译,应该特殊对待。但藏语地名被译成汉文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译写规则与管理等原因,译者各行其是,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这既不利于相互交流和藏文化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汉语文的规范。本文就此展开探讨,对藏语地名汉译及其规范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看法,旨在地名翻译趋于规范和相对统一。  相似文献   

13.
多元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全球化,蕴含着对翻译的极大需求.然而许多翻译工作者由于时语境的不甚了解,很难译出原文的深层次的含义.将翻译过程放在语境中进行,即语境化,是翻译的重要策略.本文着重阐释语境化策略对翻译工作的影响,要求翻译工作者必须学会语境分析,掌握翻译技巧,以求译文的准确.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英译中民俗词汇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索如何将《红楼梦》中的民俗词汇准确地翻译成英文,以便更好地传达原作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义。研究方法可以包括语料库分析、对比分析等,通过对原文中的民俗词汇进行深入研究和对比来寻找最合适的翻译方式。研究结果可能是一份翻译手册或指南,提供给翻译者参考,让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民俗词汇的含义,并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使翻译更加精准和贴切。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的重要一条就是要把作家的风格翻译出来,因此译文的词语及句式的选择必须贴切,原作的语言特色应尽量保留,译作应反映原作的不同性格的人物的不同语言,本文着重从以上几个方面评析了张谷若先生的中文译本.从而可以看出要传达出文章的风格,须透彻地理解原文,仔细揣摩.反复研究,才能译出好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种语言交际解码过程,是否能完全再现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口吻会影响译文的质量。文章主要论述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通过对原作的措词,句式等语言使用技巧进行语用分析,作者指出,恰当翻译原作品的口吻可以再现原作的写作风格,而且也可以使译入语的读者与原语作者对原作品具有相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借助归化和异化的分析视角,比较了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在传递文化信息方面所采取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在对<红楼梦>两个译本中牵涉到文化因素的一些隐喻、明喻和典故等翻译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的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对象,"归化"和"异化"两种方法都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不存在"归化"和"异化"之争.  相似文献   

18.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歌"自20世纪30年代首次被翻译为汉文之后,至今已有多种汉译本。文章就"情歌"原文版本、汉译史、原文语言特色和翻译中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情歌"汉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情歌"的汉译者在对原文版本的认识和选择、"情歌"原文的语言特色以及在汉语中应当以何种形式来传达原文的独特风格等等问题上仍欠缺细致的考量。  相似文献   

19.
以操纵理论为指导分析李文俊翻译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作品《喧哗与骚动》的过程和结果可知,译者考虑到翻译年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译作的特殊要求,在作品选择和翻译策略上进行了特殊考量.同时,词语直译、增词、代词明晰化和英语方言国内语境化处理等翻译方法为李文俊的译本成就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文本包含大量历史、习俗、宗教等信息,给外宣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由于其文本功能的特殊性,外宣文本既要考虑到文本的可读性,又要考虑如何保留原文的文化要素。关联翻译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以最佳关联为标准,为非遗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