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文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学"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爱人"是"仁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复礼"是"仁学思想"的践行标志;"孝悌"是"仁学思想"的心理基础;"人格"是"仁学思想"的精神动力,它们共同建构起孔子"仁学"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史上孔子"仁学"思想体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精华部分对于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以通达、贯通、仁通求变通、运通、流通的思想,即维新变法的思想,而不是激进革命的思想———是谭嗣同“仁学”思想的精髓与主旨。希冀有仁慈的君主、清明的君主专制政治、仁通平等的封建伦理道德、通达流畅的社会经济文化运行境界,才是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实质。谭嗣同秉承湖湘学派理学思想源流,希望朝廷存“仁心”、行“仁政”,从“匡扶社稷”的思想脉络来分析,谭嗣同依然是一个“吁天”的传统士绅。  相似文献   

3.
张敏 《船山学刊》2010,(1):205-208
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以“仁”为核心思想,大声疾呼“冲决一切网罗”,要求个性解放。怀着对妇女的深切同情。激烈批判封建纲常伦理。主张废除缠足、穿耳和包办婚姻。其理论和实践为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论谭嗣同思想文化观念的创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是我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以《仁学》为代表的谭氏思想在我国近代社会改革艰难行进的背景下,具有难能可贵的创新性、突破性。其思想创新表现在:奋不顾身、冲决网罗;抨击名教,否定道统;铲除君统,流血救国;全球观念,公法意识;检讨民性,反省缺失;评议洋务,实事求是;文化方针,舍己从人;塑新伦理,树新风尚。谭氏思想之所以具有宏大气魄和创新特质.不仅受时代精神的鼓荡,而且是师友砥砺、理想推动的结果,同时也与近世湘湖风气和他个人的气质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谭嗣同《仁学》以群教统一的视野,表达了宗教大同理念,其中包括群教之公理的阐发,群教之关系的辨析等。《仁学》对其主题异于传统的处理方式,反映了近代儒学宗教化的认知进路。  相似文献   

6.
张晓林 《学术界》2012,(1):152-160,287
谭嗣同在《仁学》中运用基督教神伦和灵肉区分原理,批判传统不平等之纲常;运用基督教友道观念作为建立《仁学》新伦常的“圭臬”,阐发伦理平等之义.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仁学思想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当代社会的人性危机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将孔子仁学思想中的文化精髓继承、转化,在国人中形成共识并在行动中得到体现,必将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和精神重建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仁学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它起始于人类普通的道德情感,并作用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因此,仁学不仅仅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瑰宝,也是克服当代人类发展过程中种种弊端的重要思想资源.孔子的仁学以其开放、自由的特质确保了与不同文化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从而以一种兼容并蓄,融通和合的姿态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通过仁学,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未来和谐、共荣的景象,这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大同书》是中国第一个全面阐释平等主义的纲领。它和努力衍绎其平等主义的谭嗣同《仁学》,共同构成了现代平等主义的早期经典。从康有为开始,平等观念的古今之变呈现出历史性的飞跃。建立在人的相同性基础上的平等观念,从单纯的形上学或境界论,转变为基本的价值和实践的原则。康有为不仅将儒、释、道和基督教关于平等的玄谈引向现实的规范,而且将农民均贫富的诉求转变为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经济平等。在大同社会的价值排序中,全面平等不但具有普遍主义的特征,而且明显优先于自由,由此凸显其平等主义。在《仁学》中它向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仁学》更多地表达了为平等诉求作哲学论证的尝试;同时表征了平等观念在中国获得社会植根性的曲折过程。第二,《仁学》表示谭嗣同的平等主义在实践上比康有为更加激进,使得一种原本具有抗议性甚至颠覆性的思想呈现为激进主义的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10.
仁学经典思想的逻辑发展及其演绎的道德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仁学经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儒学伦理思想的核心,是由孔子创建的;经由孟子、董仲舒、二程、朱熹和王阳明的传承和创造,合乎逻辑地发展成为一种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的伦理思想体系和道德传统体系,也合乎逻辑地演绎为典型的道德悖论。这使得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人格的培育具有善恶同生同在自相矛盾的"双重作用"。因此,今天传承仁学经典思想及由其培育的民族精神,在总体思路上需要具有"悖论意识",运用"悖论方法",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之下,实行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1.
肖治华 《云梦学刊》2006,27(1):62-64
林语堂的"中庸哲学"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和谐地综合东西方文化和整合传统与现代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十分注重近情精神的思想.它既是林语堂文化观的体现,也是其人生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杨勇 《学术探索》2009,(5):109-113
熊十力以"体用论"在学术史上著称,故而研究其思想的特点和发展轨迹具有重要意义。可是"体用论"早期文本中变进的轨迹却少有研究。借助《唯识学概论》、《唯识论》和《新唯识论》,本文以文献对勘与思想比较两个角度探讨了这一过程。在文本对照中,发现三部作品对儒家思想的吸收逐渐增多,并形成了以儒摄佛的局面。就思想发展而言,《新唯识论》较前两部作品,在结构和内容上,更严格地按照"一体二用"的方式进行,这是其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 ,而楚赋的代表作家则是宋玉。从宋玉赋中 ,我们可以看出 ,他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仁学思想 ,他深受儒家音乐教化思想的影响。赞美雅乐 ,斥责郑声。他深受孔门《易》学思想的影响 ,他以儒家的“圣人”自比 ,主张儒家的道德。宋玉这套话语系统 ,完全是儒家文化的反映和体现  相似文献   

14.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兼有人的内在情志和外在规范;智是人所特有的理性认知和道德选择能力。在孔子思想的概念群中,智是唯一能与仁平行对举的德目,仁与智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是儒家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的必要构成。在孔子的人道关怀中,智而仁是成人的基本进路,仁且智则是成圣的逻辑旨归。  相似文献   

15.
马若龙 《云梦学刊》2012,33(5):10-17
“国进民退”争议热潮背后隐藏的是以前困扰着部分中国共产党人,至今仍然困扰着部分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认知误区,回顾中国共产党宏观经济政策史和经济思想史的变迁历程,深入剖析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对“公有”和“非公有”经济成分的内在二元冲突,可以见出中国共产党要以“执政党”的自身定位来重构“革命党”时期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6.
对《新青年》发动批孔及文学革命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1 6年《新青年》发动批孔及文学革命以推进思想启蒙 ,确立了自身主导民初思想文化变革主潮的地位。但是 ,由于紧贴现实政治 ,使重新评价孔学这一在当时富有变革意义的学术思想文化命题未能得到更深入地展开 ,文学语体变革提出后也被纳入既有的思想启蒙框架中进行 ,并且衍生了《新青年》直接干预现实政治的主导倾向。《新青年》所以由提倡思想启蒙而转向介入现实政治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子则在陈独秀及其同仁身上根深蒂固的“共和制情结”。  相似文献   

17.
张谷英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谷英大屋的创始人张谷英乃元末起义将领张士诚之子,张谷英大屋建于14世纪,显示出当时比较发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张谷英大屋的建筑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中庸”的思想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8.
中庸是儒家倡导的人生最佳准则。中庸思想在《周易》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从《周易》爻位、卦象、谦节卦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可知《周易》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庸思想 ,它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学界对张载思想"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多有研究,不过从张载思想结构来考察则不多。张载构建的太虚与气体用不二、体用相资关系体现了对《易传》气化万物以及万物之性伴随气化万物的过程而产生观点的发展,同时按照《中庸》"天命之谓性"的"天→人"的下行路线实现了天道与人性的合一,即实现了太虚与人性的合一。张载思想"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之间体现出逐步深入的特点,它们对张载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