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柴义江 《社科纵横》2009,24(4):125-126,131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千年流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简明凝练。二者紧密相联。中国传统伦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创新性成果。在新时期,弘扬优秀的儒家伦理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二者的结合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2.
谢小童 《学术交流》2007,(7):129-131
如果有一个全球化的和谐文化环境,对世界各族人民的团结进步将是十分重要的。随着英语的全球性普及以及在我国的本土化,我们不禁试想能否以英语语言为媒介,将西方文化的优秀内容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从而建立一种全球化的和谐文化的新理念。中国目前已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和谐的中国,和谐的世界,需要和谐文化的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也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因此,以学习、掌握英语语言为契机,充分利用其优势,使中西文化在交融中学习借鉴,在碰撞中扬弃升华,才有助于和谐文化的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和谐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认识和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准和取向,对于整合社会多样化的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建设和谐文化,要树立文化和谐的价值取向、培育和谐的文化精神、倡导和谐的理想与信念、建立与实行和谐的社会道德规范、加强和谐的制度建设、调试和谐心理。和谐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因此,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才能保证社会的精神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保证和谐文化建设取得实际成效,才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占有核心与根本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周萌  吴翔  高剑 《社科纵横》2012,(3):17-1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到"文化强国"的战略中心地位,要求我们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我们要将它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宝贵的思想素材和文化资源,吸纳精华、总结提升,在实践中实现其现代价值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蔡婷玉 《探求》2010,(2):66-70
中国志愿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倡的"慈善"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的慈善互助精神的结合,是对"雷锋"精神的重新诠释。中国志愿精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宏观理论层面引领中国志愿精神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论述了儒家的贵和精神与社会和谐思想;和谐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儒家人文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伶俐 《探求》2007,(2):11-1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性质文化的相互激荡与冲突,新旧体制、观念的矛盾,改革所带来的人们利益关系的调整等社会现实带来了大量的不和谐现象。维护社会的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因此,我们要在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清楚地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建设和谐文化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文化中的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和稳定功能。  相似文献   

8.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定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有效运用特别是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破解21世纪人类社会的问题挑战与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大势中的有效运用特别是创新发展。这一双重定位既有所区别,同时又相互包含、内在统一,双维呈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返本开新、守正创新。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另外双重理论定位。文化侧重价值理念与思想观念,精神侧重心理状态与意志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对两者的自觉传承与创新转化,把两者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这一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结合的过程。而新时代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政党文化创新发展四个维度的主要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的性质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创新与转型的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产生和实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其政党文化的长期性和有效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新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的时代话题,要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要的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凝炼为富有哲学意蕴且厚重的24个字,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各个层级的主体所应追求的价值取向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便于记忆、传播和践行,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追求不动摇,不断地吸收传承优秀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容,并在实践中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方法,推进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雷锋精神注重摄纳体现中华文化特质、顺应时代走势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等优良精神质素,在不断调整充实丰富完善中发扬光大,在时代前沿上竖起一座令人敬仰的思想道德丰碑。雷锋精神不仅契合人类文明的共性,而且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质;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而且顺应了当今社会大众文化的发展走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完美的结合体,呈现出巨大的时代价值和当下意义,对于笃化理想、提升信念具有引领性功能,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导向性作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统摄性效力。  相似文献   

12.
社会价值体系有核心价值体系、非核心价值体系以及错误和腐朽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最基本的精神依托。而非核心价值体系的存在也是必然的,我们不能忽视它的作用。非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资源可以丰富核心价值体系,例如,把传统价值观念加以改造,就能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非核心价值是建设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核心思想的阐述,揭示了人的价值,人的传统思想观念,从而推及至社会工作者所要继承和批判的儒家人文精神,找出中国社会工作者应如何利用传统文化中先进思想观念,更好地完善社会工作者专业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4.
扈倩 《创新》2007,1(5):125-129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望州南精神体现出的和谐是中国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学习望州南精神,就是要发扬传统文化精髓,在全社会积极推动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构建先进文化的"和谐"社会风尚,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是构建和谐南宁的基本要求,是建设广西"首善之区"和区域性国际城市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吴衍发 《唐都学刊》2013,29(1):110-116
唐君毅主张以道德自我为中心,从形而上出发,从哲学的高度探索考察中国历史文化,以重建和发展中国传统之人文精神。他将道德自我与文化相联系,强调人类一切文化活动,均统属于一道德自我,且为其分殊表现。道德自我构成种种文化意识的灵魂,成为唐君毅文化哲学的理论基础和中心观念,贯穿于唐君毅的道德哲学、人文精神论、宗教观和人生论等整个文化活动之中,从而使得他的文化哲学体系涵摄了更为深广的内容。唐君毅的文化哲学观是一种超越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具有统摄中、西、印三系思想中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西方近现代唯心主义哲学的性质,从而把中国儒家传统的心性之学发展到现代阶段。  相似文献   

16.
陈德玺 《阅江学刊》2014,(5):92-100
现代国家治理是当前亟需破解的重大现实课题,国家治理不能疏离于文化,必须彰显文化精神,体现民族价值情趣。“文化”介入国家治理能有效规避人治和法治的诸多弊端,需要在继承中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在创新中展布现代文化精神,在对接中开辟后现代文化路径,在引领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行政文化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相似文献   

17.
"中西会通"与中国法制现代化中的仿行西法偏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法制现代化运动虽是在"中西会通"的旗帜下进行的,但不同时期、不同政权却有着"仿行西法"的共同偏好.之所以形成这种选择的偏好,是因为(1)国人以西法为强国之道,以为自强救国必须仿行西法;(2)民族原有制度文化整体落后,无能力创新也无思想资源可资创新,不整体抄袭西法则无法向新的竞争时代交卷.这种西化取向在过去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是对其得失进行反省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8.
冀德荣 《唐都学刊》2002,18(3):111-113
我国传统道德文化在道德教育方面集中表现为它的系统观、内省观、中道观、德治观及其传承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继承我国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 ,对于提倡以德治国 ,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加强和改进当前的德育工作都具有积极意义。道德教育创新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导向 ,给传统赋予新的时代精神 ,改革不合理的内容与方法 ,创设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广泛而有效的道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学衡派对儒学的现代诠释和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星 《唐都学刊》2003,19(2):129-134
学衡派站在慎思明辩、同情立言的学术立场上 ,通过学理的争辩来说明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中心地位 ,阐释孔子基本思想的现代意蕴 ,批评后儒对原始儒学的偏离和异化 ,并从中西古今文化比较角度 ,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融通中西 ,返本求新 ,建设新文化的方案 ,这对于 2 1世纪的文化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20.
乔潮 《唐都学刊》2010,26(6):67-69
儒家文化重视"礼","礼"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修身治国之本。创建文明校园,更要传承中华美德,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营造"文雅序活"的校园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中,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文明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