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魏正申在《陶渊明探稿》、《陶渊明集译注》、《陶渊明评传》、《20世纪陶学论著》和《陶渊明及其研究论》都对“隐逸”说和“忠愤”说诬贬陶公之论予以驳评。在《探稿》里,以《论陶渊明社会发展阶段观》、《论陶公的桃花源思想之三重表述》、《陶渊明的无君论思想之我见三文》在《评传》第二编“陶渊明君臣观念论”里,  相似文献   

2.
世纪回眸 陶坛百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谓陶学 ?乃关于陶渊明及其诗文的阅读、鉴赏与评估的研究之学。当代陶学与传统陶渊明研究颇有区别 ,它力求摆脱传统陶渊明诗文评点或对个别问题即兴随感性的研究模式 ,而是将陶渊明的思想、艺术和接受作为一个自足系统加以探讨 ,倡导研究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动态性 ,梳理陶学进展 ,不再单纯归纳或重复先贤的已有结论 ,而是为了总结历史 ,开辟未来 ,让陶公的人格精神和艺术生命通过读者的参与和创造不断发扬光大 ,千古流芳。今天 ,当吾辈站在 2 0世纪和 2 1世纪之交的门槛上来回顾陶坛百年 ,尤为百感交集 ,心潮澎湃。但囿于篇幅所限 ,又难免…  相似文献   

3.
著名陶学大家、学者吴云先生《厚积薄发颇具创见的佳作——评魏正申的〈陶消炎片明集译注》论及《桃花源记》时赞称:魏氏“第一次提出了‘桃花源思想’,这是魏正申几十年来研究陶渊明的全文与全人,以及陶所处的时代的深刻体会。”资深的吴先生赞魏氏“第一次提出‘桃花源思想’”此语一出,陶界皆惊。陶学家赵治中、张驰,李金坤、李华(江西)、刘继才、宋绪连、陈忠及笔者都在文章中涉评“桃花源思想。吴先生在本文中称陶公”晚年形成‘桃源思想为主要标志的桃源思想;对桃源思想的三重表述”。以吴先生对百年陶学的洞察,娴熟,其赞称魏氏“第一次提出了‘桃花源思想”必为考证所得,绝非臆断。笔者浏览20世纪陶学家论述,  相似文献   

4.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不断有一些陶渊明研究者或出版专著或发表专题论文,对二十世纪的陶学流程进行梳理、总结,使二十世纪陶学史研究初见成效,甚至可以说,成果可观。但是,与之俱来的,我们也看到有个别作者之文失误甚多。比如吴云先生《陶学一百年》(以下简称“百年”)《功夫在陶外与功夫在陶内——20世纪陶学研究论略》(以下简称“论略”)的失误。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有一些研陶学者或撰写专题论文或出版专著,对20世纪的陶学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如钟优民《陶学发展史》专著中的第七章、第八章和《世纪回眸 陶学百年》专题论文;魏正申《二十世纪陶学论著》、《陶渊明及其研究论》和多篇专题论文;吴云《陶学一百年》、《“陶学”百年》、《功夫在陶外与功夫在陶内——20世纪陶学研究论略》等三篇专题论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一直是文人和学者关注的话题之一。陶学在解放初,出现庸俗社会学和机构唯物论的倾向,其研究走入误区;文革期间,又受到极“左”思潮的严重干扰,“唯阶级斗争”论的影响,陶学越来越僵硬,成了阴谋政治和反传统文化的的工具。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陶学空前繁荣,但以前流毒所及,思想仍有些僵化。反思走入误区,有助陶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马斯洛关于艺术家进行创作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最高需要这一理论 ,对陶渊明的创作心理进行了新的诠释 ,认为陶渊明一直深藏着“著文章”以“自娱”、“赋诗”以“乐其志”的自觉 ,充分体现了其实现人生价值的积极追求。以诗文传世的思想和自觉的文学创作意识造就了陶渊明 ,他正是这样以文学创作这种精神生产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从而达到了“自我实现”的理想境界 !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十大陶学家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是继唐宋、清代两次高潮之后的第三次繁盛期。在这百年中,涌现了许许多多陶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其中,尤以梁启超等十大陶学家为最佳。他们在不同时期、用不同方式提出或解决了陶学诸多重大命题,论著丰硕,成果显赫;观点鲜明,见解独到,推动了本世纪陶学的发展。本文针对其论著的主要观点,作了简要概括与浅述,以展现陶学大家的学术风采  相似文献   

9.
我国当代著名的陶学专家魏正申教授有关陶渊明研究的论著,引起了日本学人的极大关注。首先,魏教授的研陶论著成果被日本学者介绍到日本国内。日本庆应义塾大学院博士生平井澈,在《中国陶渊明研究动态》一文中,介绍了天津师范大学吴云教授《陶学一百年》的观点:“1978  相似文献   

10.
吴怀东 《江海学刊》2022,(2):214-223
“文取指达”说是陶渊明身后其诗文获得的第一个重要评价,影响深远。将“文取指达”视作否定性评论不符合《陶徵士诔并序》的总体内容、感情倾向以及陶、颜友谊之实际。“指达”特指玄学家对玄理的感悟、理解、阐释活动,既要求语言简约,更强调传达玄理。颜延之早年深染玄风,深谙玄理,洞察陶渊明其人其诗文与玄学、玄理、玄言诗文的密切关系,“文取指达”说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秘密”。“文取指达”虽揭示了陶诗文辞简约乃至不追求辞藻的特点,却非颜延之强调之重点,亦非批评之态度。“文取指达”被误解事出有因,是南朝玄风消退、尚文之风大炽之结果。从本质上说,“文取指达”的评价及其被误解,反映了陶渊明诗文精神内涵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陶渊明研究已成为全国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课题,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较前大有进步。有关研究成果之丰富,尤为令人鼓舞。 八五年夏季,江西省为隆重纪念陶渊明诞辰一千六百二十周年,由省地市县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在九江市联合举办首次全国“陶渊明学术讨论会”,十四个省市的八十多位陶学专家和陶学爱好者出席了会议,收到学术论文和研究资料六十余篇;去年  相似文献   

12.
马之龙是清代云南回族作家,其传世诗集《雪楼诗选》中直接提及陶渊明,或用陶之典故,或引陶之诗文,或化用陶诗意境的诗歌有近百首,从中可以明显看出马之龙具有浓重的慕陶情怀与强烈的学陶意愿,及其对陶渊明文学创作的自觉接受与学习。总体而言,马之龙的诗歌创作虽远不及陶渊明那般自然脱俗,但作为一少数民族诗人,却颇受时人推崇,在中国回族文学史上自有其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马之龙是清代云南回族作家,其传世诗集《雪楼诗选》中直接提及陶渊明,或用陶之典故,或引陶之诗文,或化用陶诗意境的诗歌有近百首,从中可以明显看出马之龙具有浓重的慕陶情怀与强烈的学陶意愿,及其对陶渊明文学创作的自觉接受与学习。总体而言,马之龙的诗歌创作虽远不及陶渊明那般自然脱俗,但作为一少数民族诗人,却颇受时人推崇,在中国回族文学史上自有其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随着陶渊明研究的深入,陶坛学人一致认同: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是我国继唐宋、清代之后,陶渊明研究的第三大繁荣时期。1985年陶渊明纪念馆的落成是陶学繁盛的重大标志之一,正如钟优民先生所言,“这是陶学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喜事”,为陶坛学人“日后的联络、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这是值得额手称庆的。今年,又逢陶公诞辰1640周年,  相似文献   

15.
美国汉学家海陶玮的《陶潜的饮酒诗》是英语世界解读陶渊明形象的根源,奠定了英语世界陶学的基调。该文细致分析了陶渊明在辞官归田这一重大人生选择期间面临窘迫生活时的复杂内心世界,认为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并不是其真实形象,"以文立传、流芳百世"才是其创作诗文的真正意图。海陶玮把诗人放入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背景中进行审视,呈现出西方从"他者"视角研究中国文学的路径,与国内学者因推崇诗人伟大品格进而倾向正面解读诗人作品具有明显的区别,深刻地影响着西方陶学的基调。海陶玮主要通过深入挖掘分析作品文本解读人物、从互文关照来全面理解诗意两条路径来解读建构陶渊明形象。在其研究基础之上,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陶渊明形象提出了更加丰富而复杂的解读方式,建构了"另类陶渊明"形象。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其人、其文、其诗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内涵 ,既是一种文学现象 ,又是一种美学理想 ,更是一种人生境界。陶学研究是一条穿越古今的隧道、一座通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然而自颜延之所作的《陶征士诔》算起 ,陶渊明研究已经过去了一千五百七十余年的漫长历史。在绝大多数时间里 ,陶学研究与古代文学的其他领域一样 ,批评模式局限于作品的评点与随感式的议论。五四后虽然开始了系统、综合的研究 ,但直至 2 0世纪 80年代末才在钟优民先生的首倡下正式创立了陶学这一学科。至今为止 ,有关陶渊明研究的论著颇丰 ,但针对陶学学…  相似文献   

17.
在现存陶渊明的诗文中,《闲情赋》是一篇思想和艺术都比较复杂的作品,引起后人颇多的争议。主编《文选》的萧统认为它蹈袭了汉赋“劝百讽一”、“卒无讽谏”的窠臼,视为陶集中的“白璧微瑕”。后来,赞同萧统意见的人甚至将它归于“丽以淫”的“词人之赋”,说它“轻薄淫亵,最误子弟”,是一篇包含“邪心”的“情赋”。另一些人不同意这种观点,首先起来发难的是苏武,他说:“渊明《闲情赋》,正所谓  相似文献   

18.
厚积薄发颇具创见的佳作──评魏正申的《陶渊明集译注》吴云魏正申先生可谓陶学研究的多产学者。1990年12月他的第一部研陶专著《陶渊明探稿》问世;1992年冬,他的研陶新作《陶渊明集译注》发排,现已出版;1993年及,他的《陶渊明集索引》已完成,准备日...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之“隐”新说论谱张驰二十世纪即将终了之际,回顾一个世纪的陶学里程,着实令人欢欣鼓舞。诸多学者名家的论著,或释解陶史症结,或进而阐发陶学命题,或提出新据新证新见,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开拓,取得了无愧于时代的巨大成绩。特别是陶学史上的第一大命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隐士有一大批,陶渊明仅是其中之一,但其知名度十分突出,原因是他所作传世诗文颇多,对于隐居思想根源时有流露,人们可以从中进行探索、研究.<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可能是其最重要的篇章.<桃花源记>写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但其中并无作文吟诗之文人,反映了陶渊明内心深处的极度苦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