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罗门之歌》通过被压迫的奴隶飞回非洲这一民间传说,试图探寻非洲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叫奶人的黑人青年,他疏离家庭、疏离社团、疏离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作者托妮·莫里森以细致的意象、直观的语言、恰当的史料引导主人公踏上漫漫的人生旅途。这人生旅途让他与黑人的民族历史联结在一起,从而也实现了他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要]由于爱默生在19世纪50年代对废奴运动表现出来的兴趣、热心和公开立场,不少人以为他提倡种族平等。本文指出废除奴隶制是一回事,种族歧视则完全是另一回事。爱默生的确认为奴隶制是一种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制度,的确赞成废除奴隶制,但他和他同时代的大多数白人一样,并不赞成黑人和白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上完全平等。在骨子里他仍然是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  相似文献   

3.
纳尔逊·曼德拉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两次转变:从非洲主义即狭窄的、排外的民族主义到包括黑人、印度人和有色人的黑人民族主义;再从黑人民族主义到包括一切南非人的南非民族主义。这种演变是与南非局势的变化和曼德拉本人在南非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变化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4.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在其迄今为止发表的11部小说中,黑人女性是贯穿其中的主角,是作家始终关注的对象.对莫里森作品的解读需要关照其独特的三重文化身份:美国人、黑人、女人.身为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作家,莫里森对西方经典了如指掌;身为黑人,莫里森对非洲文化传统秉承与热爱;身为女人,莫里森一直坚持女性立场.因此,在解读莫里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时须掌握与《圣经》、非洲文化相关的知识并具有女性意识,三者的结合是解读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小说的四重楼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自然、爱情和健康的人,是郁达夫小说的四重楼台。由于缺少价值支点,四重楼台只是空中楼阁。在艺术的困惑,自然的迷失,爱情的恍惚和人的沉沦中,四重楼台倒塌,变成艺术的碎片,自然的碎片,爱情的碎片,人的碎片,成就了一个散漫得近于破碎的文本。郁达夫小说的创作过程就是四重楼台不断倒塌又不断重建的过程。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和反复,郁达夫最后建成了他心中的四重楼台,这就是《迟桂花》  相似文献   

6.
蒿琨 《国际论坛》2011,(4):67-72,81
后民权时代,美国黑人内部出现了中产黑人和底层黑人的阶层分化。中产黑人秉承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逐步融入主流社会;而底层黑人排斥美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向着更加边缘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中产黑人和底层黑人出现了三方面的矛盾:脱离底层与底层固化的矛盾;融入主流与自我分离的矛盾;主流文化与贫困文化的矛盾。黑人的阶层分化和美国新移民的涌入使得黑人群体的特殊性在降低,新移民加剧了底层黑人与其他底层族裔的竞争。由于未来美国的族裔构成更趋多样性,美国的黑人问题只能放在多元族裔并存的大背景下去解决。  相似文献   

7.
阿米利·巴拉克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黑人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剧作家,他提倡用黑人革命戏剧来变革社会结构。通过分析巴拉克的代表作《荷兰人》,论述他的革命戏剧在改造美国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结构上的失败。  相似文献   

8.
马拉默德一直很关注美国犹太人与黑人的种族关系,在其三部作品中都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在马拉默德看来,美国犹太人与黑人的关系一直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并不能够简单地以“结盟”或“分裂”这样的字眼来概括。由于历史和种族的原因,这两个民族产生过种种误会和隔阂,只有用爱与怜悯、理解与宽恕的方式去面对矛盾和分歧,才能使他们真正和睦相处。他的这一种族观,正是源于他一贯坚持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提出“妇女主义”这一概念,将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从白人女性主义话语、黑人男性传统话语的从属地位中分离出来,开启了黑人女性性别、阶级及种族三重身份建构的历程,突显了以黑人妇女为出发点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国国内对艾丽斯·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接受和影响研究日趋成熟,研究的视野更加广泛,影响也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10.
由于黑人女性独特的生存经历,黑人母亲身份具有不同于白人中产阶级核心家庭中的母性身份的内涵。从"哈莱姆文艺复兴"以来的黑人女性创作中可以看出:在家庭伦理方面,黑人家庭大多呈现出"女人当家长"的一致性。佐拉·尼尔·赫斯顿、托妮·莫里森、特里·麦克米兰和泰雅里·琼斯的作品再现了黑人家庭历经的百年沧桑,揭示了黑人母亲身份从保存、文化传递到养育的变化。这种变化也蕴含了家庭伦理的变迁:精神意义上的女家长正逐渐替代传统的物质意义上的女家长。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拉尔夫·艾里森的鸿篇巨制《看不见的人》的作品分析,指出为了突出现代人对自我的寻求与发现这一主题,作者从种族关系、黑人的生活与历史分析入手.提出了主人公寻求发现自我的过程,也正是他的梦想破灭的过程,最终,主人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可见性.这是他走向完整人格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2.
作家莫里森的身份定位是黑人、女人和美国人.作为一名黑人,莫里森从家庭、黑人学校和社区汲取了丰富的黑人民间文化养分,并将这一民族传统的精髓发扬光大.作为一个女人,她关注历史和现实中的黑人妇女,塑造出敢于反抗不公社会、打破歪曲原型、实践本真自我的黑人女性形象.同时,美里森又是跻身主流的美国文学大师,双重意识、两种话语在被经典化的美里森的夹脑中角逐.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妇女文学的奇葩──评长篇小说《紫颜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度轰动美国的长篇小说《紫颜色》是当代黑人妇女文学的奇葩。它深刻地揭示了美国黑人女性长期遭受的穷人、黑人、女人的三重压迫和造成这种全方位压迫的历史和现实的根源:世界范围的男性中心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原因;殖民压迫对黑人心理的侵蚀和扭曲。同时指出了自主、自立、自强的妇女解放道路。小说的信件连缀、变化着的叙述和贴合人物个性的语言等也颇具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种族歧视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压迫、欺凌、同时又充满正义和反抗的“纠结时期”。在那个时期.黑人不仅毫无地位,甚至可以随意被杀害,何况是黑人女性。换而言之,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由于种族和性别,在当时那个以白人为主导,以南方淑女神话为信仰的社会现实下,何谈立足之地。然而,时代总会造就出勇士,哪怕,这位勇士手中没有刀剑,只是用锋芒的笔尖在与黑暗和冗长的夜勇敢地作战。爱丽丝·沃克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和80年代初期所发表的两部小说《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和《紫色》轰动文坛,并且一举囊获全国书评家协会奖、普利策小说全关最高文学奖、全美图书奖。在这两部作品中,鲜明地体现出了妇女主义,这便是为什么这两部作品在饱受好评,使她声明大噪的同时,又备受批判和争议。  相似文献   

15.
郑璇 《女人世界》2008,(2):11-11
嘿,宝贝儿,你叫什么名字?这是多年前曾看过的一部影片《杀死比尔》里的一句台词。影片开始,一白人女子来到一黑人女子家中,两人各持利刃,以性命相博,下手狠辣,正砍杀中,一辆公交车在不远处停下,一个黑人孩子走下车,向这个弥漫着死之气息的屋子走来。看到孩子,两个人部停下来,平静对峙,但危机四伏。门开了,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黑人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注重人物形象刻画。他在匹兹堡系列剧中塑造的特洛伊·马克森、汉姆本、威利和赫拉德·卢米斯等经典人物形象,重塑了历史上被扭曲的传统黑人形象,深刻揭露了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压迫,提升了黑人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7.
他是个黑人老头,她是个白人老太。他和她,坐在花坛边。澳大利亚春末的明媚阳光,将他们身后悉尼Blacktown(黑人聚居区)的老人院两层小楼的影子拉得很长。离他们十步开外,我就清楚地看到,他在说着什么,嘴巴不停地动;她的眼角,还有嘴角,挤满了笑。  相似文献   

18.
杜鲁门在推动黑人民权发展方面作了大量的努力和贡献。杜鲁门早年的政治经验和政治信念、对黑人民权和美国政治体制的理解 ,以及国内外形势对他在民权决策上的压力 ,是他本人及其政府在黑人民权上采取突破性措施的重要原因。杜鲁门政府的民权政策不仅推动了黑人民权的发展 ,使黑人民权问题提上了联邦政府的议事日程 ,而且也证明了联邦对民权问题的干预不会使事情恶化 ,反而有利于事情的好转。  相似文献   

19.
在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影响下,托尼.莫里森以为黑人女性写作为己任,其作品揭示了黑人女性双重"他者"的处境,谱写了黑人女性追求自我与发展的成长之歌。同时,莫里森始终关注黑人男性的成长历程,积极探讨如何实现黑人男女两性关系的和谐,推动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重心从黑人女性向整个黑人民族的转移。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名少年的有趣经历:六岁时,一位非洲的主教跟他一块儿玩了一下午滚球。从来没有一个大人对他这么好过,他认为黑人是最优秀的人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