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泽克基于"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对意识形态这一历史性概念做了辩证的分析.他认为,意识形态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或者三种形态,即"自在的意识形态"、"自为的意识形态"、"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自在的意识形态是作为观念复合物的存在形式;自为的意识形态是作为仪式等物质形态的存在形式,最后一个阶段则是意识形态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即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无意识层面的"幻象"存在形式.他试图说明:意识形态的定义就在于我们认为非意识形态的东西恰恰是意识形态本身的悖论性.  相似文献   

2.
从实践唯物主义来看,人的能动性活动对于历史规律具有一种"剧作者"与"剧中人"的地位;而历史规律对人的能动性活动则具有制约与确证的双重意义。现实中二者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表现为人类活动的目的与活动结果的一致性发展程度。而只有在真正的社会共同体中,通过人类共同的意志、全面而自由地支配人类自身本质力量,才能够真正实现二者的统一。从根本上而言,这一问题关涉的是人如何摆脱社会必然性的制约而成为自身的主人,因此,本体论自由是其核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王书道 《东岳论丛》2002,23(6):72-75
社会控制问题涉及人类社会系统能否有序发展的机制问题 ,是社会学、控制论和社会哲学共同关心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立足于人类活动论立场 ,认为在社会哲学角度 ,社会控制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功能 ,它内含社会自在控制和自为控制两个层面的内容。社会自在控制体现了社会运行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自为控制是人们对社会运行客观必然性的扬弃 ,是认识历史必然性和发挥主体能动性的自觉尝试。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 ,我们应当坚持社会自为控制的适度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否定主义的价值多元论表现为不同层面的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矛盾同一事物可能同时具有存在价值和生存价值,使得否定性本体论的价值判断可能出现悖论具有存在性价值的事物在生存层面有时表现为负价值,例如电脑黑客。原因在于否定本体论把个体定义为孤立的而不是关系的,自为与自在是二分的而不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5.
<正> 社会运动是具有两重性历史过程.一方面,它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它只服从必然性的规律,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因而它对于人来说是一种自在的运动.这个过程确定地显示了社会运动的合规律性与必然性.可是,社会运动的自然历史过程,与自然物质的自然历史过程截然不同,它的客观性是建立在主体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这种实践活动又是由包括目的要素在内的主观意志的驱使而产生的;主体是社会运动的载体,因此,另一方面,社会运动又是主体的运动过程,它具有主体性,并从而具有合目的性与合理性.社会规律正是通过人的合目的性活动而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所知既是为我之物 ,又具有自在性 ;为我之维展示了所知与能知之间的联系 ,自在之维则确证了其实在性。作为自在与为我的统一 ,所知包含着内在的秩序 ,这种秩序使通过理性的方式把握事物及其关系成为可能。实在性与秩序性的确认 ,无疑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而这种确认同时又构成了认识过程的逻辑出发点。与所知一样 ,能知也有其本体论的维度。作为真实的存在 ,能知具有整体性的品格 ,而非仅仅是理智的化身 ,这种整体性既展开为感性、理性、直觉、想象等认识能力之间的相关性 ,也体现为认知与评价以及理智和情意等等之间的互动。从过程的角度看 ,能知的本体论规定进一步取得了“知”(knowing)与“在”(being)统一的形式 ,后者既以世界2与世界3的沟通为内容 ,又表现为知识通过化为能知而与人同在。  相似文献   

7.
社会历史规律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孝哲 《天府新论》2000,42(5):33-35,,41,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但是,社会历史规律并非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而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之综合性表现,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社会历史规律随着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生成,并且依赖于它们的存在而存在。  相似文献   

8.
社会历史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社会历史规律的主体性是强调人在社会历史规律的生成、发展及实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发挥的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规律主体性的内涵包括:人的需要是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决定和制约着人的需要,两者的矛盾运动促使生产关系和社会交往不断的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着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发展与变革;人的需要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核心矛盾;它们共同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元素。社会历史规律的主体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主体人的目的、需要、利益等主体根据支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二是人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性、创造性和超越性。社会历史规律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熊进 《北方论丛》2011,(6):107-113
马克思所阐发的"时间"与传统时间概念的最大区别之处,在于将时间从与人不相关涉的自在世界向属人的自为世界进行了彻底置换,将对时间的理解扎根在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当中。在对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社会形态进行深刻剖析的过程中,马克思时间概念所具有的革命的实践性、历史的生成性和能动的转换性的特质得以立体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生存方式是文化的哲学层面,是人类文化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的沉淀,它包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三个方面。作为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的生存方式可以分为自在的生存方式和自为的生存方式两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它有可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生存方式也可能以其固有的惰性而成为社会发展的阻滞力。不过总体上来说,它对人类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人类的存在提供稳定的状态;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价值和意义;是人类文明的沉淀器。  相似文献   

11.
晏辉 《江海学刊》2023,(1):23-36
成为主体,这是个体的宿命,也是人类的使命。只有成为主体才能完成人并实现人。通过成为主体,人才创造了一个属人的世界;通过改造自身自然和改变身外自然,才造成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人的所有秘密均由成为主体过程而源出。成为主体原本就自在地具有伦理性质,亦即:每个理性存在者自在地就是目的;而成为目的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做与目的相对称的事情,亦即使自己的行动具有道德性,这是获得自尊和尊严的坚实基础;成为主体就要担负对自己、他人、社会和人类的责任,放弃成为主体的机会就是放弃成为人的责任。在个体成为主体的道路上,在人类使个体成为真正主体的历史进程中,却经历着自在自为的原初形态的主体、自由任性的独断形态的主体和自由而合理的辩证形态的主体三种形式。真正的主体是就自由而合理的主体而言的,它既超越了原初形态的主体,又矫正了自由却任性形态的主体。为这样一个真正的主体进行伦理基础的奠基,旨在寻找主体形态的道德基础和客体形态的实践法则。这是一种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使人成为真正的主体进行伦理基础奠基的根本道路,其核心就是使人成为自由而自觉的目的论者、公正的旁观者、正确的言说者和正当...  相似文献   

12.
统计规律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不同于动态规律的另一种类型的规律。它是19世纪中叶,伴随着概率论、量子力学和数理统计等学科的产生而产生的。从哲学高度对统计规律的本质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律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和思维领域中,物质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规律性,可划分为动态规律和统计规律两种类型。动态规律和统计规律的内在区别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动态规律和统计规律在揭承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因果联系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动态规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观念是一个逐层递进的观念体系。它承认整体性是对象固有的、自在的属性,但更重要的是坚持自在的整体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被主体所把握,成为实践整体性或自为的整体性;而在实践中完成的整体性又是具体的、历史的;整体性观念最终要外化为研究及理论建构的方法,表现为方法和体系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大致地说,是审美性话语(语音)系统和其指代、导向的审美性言象系统的统一,是文学的、社会意识形式的、社会心理的、社会的、审美的、语言的、文化的、人的等综合性的活动的产物,具有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的、社会心理的、社会的、语言的、文化的、人的等综合性的属性.“科学”,是以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为内容,以概念、判断、假说和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表达的知识系统,是形成为理论体系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称,也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探索客观世界的活动.  相似文献   

15.
在哲学的层面 ,终极关切首先通过对存在意义的关注和反思 ,显现存在的自觉以及人的存在从自在到自为的转换。与之相联系的 ,是未来的指向与理想的追求对既成性及限定性的超越。以有限与无限的张力为本体论前提 ,终极关切从一个方面表现了即有限而超越有限的存在境域。在本体论的意义上 ,终极的存在是作为整体并以自身为原因的具体存在或这个世界。通过对本然、自在的统一形态以及分化的世界图景的双重扬弃 ,终极关切同时赋予统一性的重建以回归这个世界的意义。作为人“在”世的二重形态 ,作为这一过程的二重向度 ,与终结关切相对的是所谓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与终极关切本质上具有内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认为“自然意识”始终无法彻底克服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对立关系,而只有在“无限的”自我意识中,意识才开始克服这个对立,成为自在且自为的存在者,开始向绝对精神回归的历程。而自我意识之所以能够成为“无限的”存在者,在于它真正扬弃了“意识”中包含的“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之间的矛盾,具备了“无限性”特质,成为了概念性的存在者。我们从内在于“意识”概念的“对象性”和“关系性”这两个核心维度出发去澄清“自在”和“自为”的内涵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意识”概念的三个层面。借此,我们才能够重新考察“自我意识”的“无限性”特质的理论内涵,深化对黑格尔意识哲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原因与结果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它们的关系反映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科学技术的多样性因果关系是科学技术领域千差万别的相互联系的多种表现形式,是各种特殊规律的内在本质关系。探明科学技术的多样性因果关系,对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规律至关重要。相对于不同角度和不同联系而言,其因果关系主要有:直接性因果与间接性因果,单一性因果与复杂性因果,量变性因果与质变性因果,可逆性因果与不可逆性因果,同时性因果与非同时性因果,统计性因果与非统计性因果等因果关系。我们应唯物辩证地分析和把握这些多样性因果关系,搞好科学技术研究,运用好科学技术规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应当关注个性之"在"(本质),个性的生成和个人的生成是同一过程,都经历了从自在的存在到自为的存在、再到自由的存在的历史过程。个性有三种基本的历史形态——自在个性、自为个性和自由个性。个性价值是指个性对人的效用性,它存在于个性与人的关系中。个性价值本体的根据是人的有效实践,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个性价值的三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9.
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但这并不表明人的活动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就创造了社会规律。社会规律作为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自始至终存在、贯穿并规定人的实践活动。社会规律对于人的实践活动来说 ,是与生俱来的 ,必然的。社会规律对于人的活动的全部约束力、对历史进程的全部规范力 ,正是人类历史活动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人的主体因素只能认识、顺应、利用社会规律 ,而不能创造、改变、消灭社会规律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自在的植物之性、动物之性而言,人类之性是自为的性。人类之性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还有社会属性。人类之性的自然方面隶属于社会方面,并且为社会方面所规定、影响和制约。经济关系对人类两性结合方式的制约,典型地表现出人类之性的社会特质。人类性活动不只是受到社会的制约,它还反过来给予社会以深刻影响。为了减少或消除性活动对于社会的有害影响,就必须有一把用以衡量性活动正确与否的尺子。这样,就产生了对于性道德的客观需要。性道德的设定和实施需以人的心理条件、主观能力为基础。理性、意志、情感是使性道德在主观上成为可能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