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鹿原》随想安徽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研究员苏中或许是因《废都》炒得过火引起了过分的负面效应,或许是“陕军东征”的说iL~原不放有点儿言过其实,或许是《废都》的城门失火.殃及了《白鹿原》的池鱼,人们几乎是以不解的心大,来看待《白鹿原》所受到的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2.
《白鹿原》笔谈编者按:阳春三月,本刊主办了“《白鹿原》作品研讨会”。这次会议旨在改变高等院校学报的“经院”形象,表明本刊今后将拿出更多的篇幅,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投视当代现实问题研究。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文联、合服市文联、安徽大学等有关部门领导和...  相似文献   

3.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与陈忠实的《白鹿原》是在中国读者中引起较大凡响的两部巨著。文章从魔幻的美丽、集体的无意识和孤独的凄凉三个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 ,得出结论是两者无论在写作手法上 ,在探讨人类命运与人类苦难的严肃问题上 ,还是在表现各自民族的特点上都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审视历史本体的危机,反省历史的真伪,探索历史的诗意的存在,这就是《白鹿原》的历史感。作者陈忠实以历史的规律性存在与否作为考察的立足点,在作品中复制了两种区域文化范型,一种以白鹿原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一种以滋水县为核心的现代城市文化。每一种文化的独特性都折射出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两种文化的嬗变与碰撞,都是作者捕捉的灵光。超越现象的骨架,还世人以清晰、明亮的“历史”概念,成为小说创作的宗旨。象征秩序的确立选择白鹿原作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正如陈忠实在《桥民间文学集成·序》中所说,是因为“这块土地既接受文…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文化这一侧面来研究《白鹿原》的“史诗”性。《白鹿原》对中国文化的反映是全面而丰富的 ,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剖析深刻而细致 ,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它还反映了 2 0世纪中国新旧文化的激烈冲突与斗争 ,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理想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从《白鹿原》说开去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沈培新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举办《白鹿原》作品讨论会,我是赞成的。我在我省评论界的一些会上,提出安徽评论界应该走向全国,应该在全国有自《白鹿原》我是出差在北京,听北京朋友介绍,在北京购买以后匆匆看完的。北京文界的朋友...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长篇小说《白鹿原》所包含的魔幻现实主义因素。在研究时,注意到了对《白鹿原》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历时性亲缘省察以及它与其他创作方法的共时性比较。  相似文献   

8.
《白鹿原》以其传统的文化底蕴和明显的现代意识得到受众认可,但这部出现于九十年代初的小说,同样渗透着后现代主义的意味,这种特色必定影响着九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略谈《白鹿原》的魔幻色彩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治芳从基本的创作方法和总体风格来看,《白鹿原》当然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但同时,它又存在着大量的非现实的、非理性的因素,具有着十分明显的神奇的、魔幻的色彩.把现实和非现实、理性和非理性、意识和潜意识、真实和梦...  相似文献   

10.
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出现是新时期以来悲剧艺术在长篇小领域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其艺术价值首先体现在深刻的历史悲剧意识之中,这也是作品具有突破意义的所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传统农耕化理想与现代历史过程中严峻的阶级斗争现实的悲剧性矛盾冲突;其二,人的本质追求与残酷的化环境的悲剧性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1.
《白鹿原》的性文化意蕴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吕美生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转型时期,我们面临着中华文化的批判和文化价值系统的重构之双重任务。面对着中西文化交汇和古今文化位变的“合力”所造成的心理震荡和精神困扰这些严·27·峻的历史符咒,我们从性文化意义解构...  相似文献   

12.
20 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革故鼎新的世纪,小说《白鹿原》从一个中国内陆乡村的社会变革史,给我们展示了芸芸众生不同凡常的命运。中国两千年来的社会生活模式被打翻和冲断,给我们提供了大量观察人生命运和社会命运的素材,命运———这一令我们每个人都特别崇拜和神往的词,在人类文化的变化越来越迅捷纷乱的情况下,更多了许多需要丰富和辩证理解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其突出特点是以家族文化演绎民族传统文化,揭示"民族的秘史".道德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小说主人公几乎具备了传统文化的一切美德重仁义、讲宽容,仁爱天下、为政以德,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注重私德,注重人生境界修养等.传统道德文化面临挑战,有的死亡,有的步履维艰,有的正生机勃勃.  相似文献   

14.
文学经典是近年来文学批评中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本文以《白鹿原》的经典化历程为对象,认为《白鹿原》经过初期的“文学史经典”、“批评家的经典”和“流行性经典”的三重定位,再到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再经过“评奖风波”和“版本之争”,最终确立了它的经典性地位。同时,本文还揭示了存在于当代文学中的经典问题“是谁维护着何种经典”的特殊涵义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从作者的创作精神和处理题材的方法以及对人物的塑造等方面 ,分析《白鹿原》对传统现实主义的超越和继承。  相似文献   

16.
论《白鹿原》的立意之本与思想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从文化的角度,通过家族史的变迁,在历史的痼疾与现实的谬误中,反思百年历史,反思中华文化,思考民族命运,即再启蒙,是《白鹿原》立意之本;而写出一个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人的生活、人的历史,写出了礼教吃人、政体腐败、民众不民的悲剧境遇,再举反封建的大旗,进而透示出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征程漫漫,是《白鹿原》的核心思想,也是《白鹿原》撼人心魂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刘浩 《延边大学学报》2004,37(3):104-107
白嘉轩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旧时代交替下的一个新的农民形象,在他的身上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深刻地暴露出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腐朽和愚昧。由于进步、消极的两种意识在他头脑中的融合、冲突,因此导致其行为"动机与结果的完全悖反",体现了其鲜明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8.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以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深沉的悲剧意识、崇高与荒诞并存的艺术风格、多变的叙事技巧、史诗般的格局等审美特点,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享有重誉。  相似文献   

19.
称谓语能够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体现身份、职业、社会地位等人际状态。《白鹿原》中的称谓语来源于西安方言,具有典型的北方官话方言区的特征,作品中人物使用的这些称谓语,或情意深沉,或嘲笑讽刺,为人们展开了一幅秦地民间丰富绚丽的生活图景。本文以《白鹿原》中具有代表性的称谓语为例,分析西安方言称谓的特征及用法。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的关中文化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文学中,地域文化特色成为很多作家共同的追求,出现了地域民俗、地域方言与文学创作强有力的渗透与交融,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白鹿原》是这类作品的典型,在这部小说中,关中民俗文化和方言渗透到方方面面,使作品具有了浓厚的关中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