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取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了王秀杰自然写作中的生态审美特征,从自然生命的敬畏与尊崇、人类文明的反思与诘问以及生态审美的艺术建构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并对其创作及自然写作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从个案入手为中国生态文学创作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2.
林清玄的"菩提系列"散文影响巨大。文章主要从生态意识入手,从"菩提系列"散文所体现的浊乱的生态灾难、淡雅的生态审美诉求、简单的生态栖居观这三个方面来探求散文所体现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3.
林清玄的禅理散文受到广泛的喜爱,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带给人清新自然的感受。在现代社会中,能够将文学与禅理相结合,主题多义,风格莫测,让现代社会的人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可以休憩的精神家园,林清玄的这种创作特质值得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4.
5.
自然审美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生态化的统一。自然审美在对人与自然共在关系的确证中,表现了自然的美与人的美的自由契合。生态审美是自然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体验的依存、互渗和参与。生态自然审美是以自然审美为中介的生命共在活动,它更趋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关系,并表现人与自然间的天然醇化,用以启示生命的生态化存在。当自然审美和生态审美被艺术性地转换后,它们同时也就得到了艺术审美的提升,成为艺术生态自然审美。  相似文献   

6.
自然审美与环境审美似乎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偏于建造人类自身内在精神--心灵家园,后者偏于建造人类外在生存家园.人与生态环境是互为创造与权利共存的关系,这成为审美的前提.生态环境具有"天然的和人为的" 两重化,即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自然生态环境.人工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为了自己生存繁衍和发展而创生出的,是人化的自然环境.文章据此而讨论了表征天地人生态合一性的宏观文艺视野,以及表征艺术个体生命体验活动生态关系的微观文艺视野与环境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7.
日趋严峻的生态危机正日益引起全球关注,文学批评理论也对此做出了积极响应。文学的生态批评首先致力于从文学作品内部研究自然环境描写和自然价值观。尽管英国浪漫主义潮流并无高度统一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理念,但毫无疑问,其诗歌创作却具有明显一致的自然写作倾向,特别是充满大量的田园生活描写。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在描摹自然界和人的自然本性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和辨证水平,奠定了现代自然观和现代人性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林清玄是台湾当代重要的新生代散文家,他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其散文也呈现出质朴、清新、真纯的特点.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悲悯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清真成为其散文重要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9.
分类法(taxonomy)是文学批评中对"自然写作"(natural writing)文学体裁的界定和研究方法。美国著名生态批评家托马斯·J·里奥提出的自然写作的分类法涉及"博物学知识,对自然的个人体验,以及对自然的哲学阐释"三个层面。帕特里克·D·墨菲则提出一种更宽泛的分类概念"自然取向的文学(nature-oriented literature)",指代包含着里奥的自然写作在内的更多的写作形式。而美国另一位生态批评学者大卫·兰迪斯·巴恩希尔新近提出了自然写作的生态系统研究法。它将自然写作文本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以此辨别出自然写作的十大主要因素,各种要素以独特的方法发展成完整的文本。巴恩希尔的自然写作生态系统研究法通过关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精神层面,来强调文本内部的复杂性,是对里奥和墨菲的分类法的修正和扩展。生态系统研究法凸显了不同文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涵盖了自然作家的社会层面,使我们更精确地理解这个文学形式的非同寻常的丰富性和文化意义。生态系统研究法为我国生态文学研究中体裁和术语的界定、概念的划分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新方法,对于丰富我国生态文学和新兴的生态批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席勒式"并非一个贬义的美学概念,而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席勒自己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的诗歌、戏剧等大都具有浓重的主观性,重视中世纪文学传统和追崇自然的浪漫主义色彩.而马克思对"席勒式"的批评是有其特殊历史语境的,从揭露与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的革命需要出发, 他对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批评,在运用美学批判标准的同时,也使用了历史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相似文献   

12.
在余光中的诗歌中,不乏以大陆江河为吟咏对象的名篇佳构.它们既包含着诗人对祖国母亲和民族文化的一往情深,也有来自历史与现实的苦涩意蕴.这种浸润着苦涩的中华情结,作为余光中江河诗感情世界的主导因素,不仅决定了他这类诗作的独特风姿,而且使其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内涵和不朽的美质.  相似文献   

13.
台湾散文作家林清玄的佛学散文常使用花的意象来释禅,在给人带来禅学开悟的同时也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他一般采用三种方式:一是以花示禅;二是以花喻禅;三是花禅相融。林清玄将禅意与花的精神相融合,使他的散文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精神焦躁的现代人带来佛性的启示和开悟,读起来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4.
佛教有着独特的自然观,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审美智慧.这种蕴涵着丰富生态审美智慧的自然观以缘起论、依报说和众生平等、无情有性说为基础,有着坚实的理论支撑并影响深远.受佛教自然观蕴涵的生态审美智慧影响,许多佛教僧徒和崇佛诗人都做到了人与自然的相融相谐,达到了诗意栖居的境界.佛教自然观中有很多生态文化资源,为我们建设生态美学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审美心理的整体性是指审美心理是由多种心理要素组成的一种特殊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审美态度是一种既不同于实用态度又不同于科学态度的专为审美服务的特殊的心理态度,它是一种立体、动态和多层面的复合心理结构,由外及里分别是注意层、时空层和人格层。对应于审美心理过程的审美期待、审美晨开和审美弥散三个阶段,我们把审美态度的心理流程划分为初始阶段、展开阶段和效应阶段。  相似文献   

16.
英美浪漫主义作家从自然的审美与精神意义、朴素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生命共同体三个方面书写了各自的生态意识.他们揭示了自然中美的真谛,阐释与自然相融的和谐之美,提倡回归自然,复归人类的美好天性,为人们追寻精神家园开辟出一条通往真、善、美的自然之路.此外,他们也表达了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深切关注,呼吁人们敬畏生命,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强调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宰,只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生命共同组成一个平等的生命共同体的宇宙血缘家庭.英美浪漫主义文学的价值在于揭示人类与自然的深层关系和相互影响,促使人们参悟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创作心理学角度对审美主体创作动机的心理进行剖析 ,研究“前写作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创作动机的心理准备包括创作力、创作空间、原型经验三部分 ,创作动机具有自发性与自觉性的双重心理特征。动机研究具有积极的艺术人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写作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写作思维表现为四个特点:“简”表现在思维的感性化,简约化;“趣”表现在思维的简洁明快,诙谐幽默;“狂”表现在思维的天马行空,尽情挥洒个性;“真”表现在思维的多样率真和写作无功利本色带来的豁达精神。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中的自然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主要体现在:自然在其历史的起点上是名词性概念,是对人类早期文明所形成的无为的生活状态的描绘,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道",成为万物的本源以及万物按照无为的原则生存与运行的规律。如果把"道"作为真理的话,自然则是指引"道"生成、运行、发展的绝对真理。作为绝对真理的自然在其外化和现"象"的过程中又变成了一个动词性概念。其含义是:在伦理阶段,自然保持着道的素朴的真理本性;在教化阶段,自然之"道"异化为"德"与"无德";在道德阶段,自然之道回复其至善的本性,最终达到"道"德"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文学转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林语堂三十年代在文学观及创作上发生巨大变化这一现象的探讨 ,是林语堂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 ,更深一步地从林语堂身处各种文化的边缘 ,以海派文人特有的性情、气质立世著文的新角度来分析导致他转型的种种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