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吕红亮 《中国藏学》2023,(3):1-9+209
在全球史前考古学中,青藏高原无疑是一个有趣的研究单元,“青藏高原史前考古”也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近十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参与其中,青藏高原史前考古取得惊人进展。文章依据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对拓殖青藏高原、续旧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者、青藏高原东部的粟作猎人、早期金属时代的定居点和墓葬等重大问题做了简要评述,并提出:人类进入青藏高原的时间不晚于距今16万年前,而且可能通过不止一条路线;至少从距今10000—8000年前的全新世早期,青藏高原就被狩猎采集者长期占据;从距今3000年前开始,随着大麦和牦牛的驯化,人口流动性逐渐增加,牧业大规模扩展到高原边缘,青藏高原出现了长距离贸易网络、巨型定居点和社会分层。  相似文献   

2.
西藏考古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不仅事关西藏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也涉及对于西藏历史早期发展阶段的认识,尤其是西藏地方与中原关系的认定。西藏考古不是一个局部问题,与其周边国家、地区各区域文明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是"一带一路"文化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文章重点对西藏史前考古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对于西藏考古与西藏文明起源相互关系中的一些重要节点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右江流域史前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特别是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右江流域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发现了较为丰富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陶器等遗物 ,其文化特点较为鲜明 ,文化序列较为清晰 ,在广西乃至中国和东南亚史前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驳正“莫氏线”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右江流域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史前文化起源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4.
民族志类比法包括直接历史学方法与一般比较方法。前者是爱斯基摩考古学依赖程度较高的实用性方法,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对发现器物功能的推测与分析,进而重建经济模式;对纹饰和图像意义的探索;对史前社会组织的研究与重建。爱斯基摩考古学实践表明,直接历史学方法在复原器物功能、重建史前海猎经济模式、探索纹饰与图像意义、研究社会组织与形态等方面起到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证明民族考古学方法在考古人类学实践中的有效性。然而,在民族志资料与考古学资料之间可能存在的逻辑陷阱也是民族考古学所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考古发现看西藏史前的交通与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巍 《中国藏学》2013,(2):5-24
近年来一系列考古新发现揭示,西藏高原史前人类与外界曾发生过密切的文化交流,并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交通贸易中形成了一定的交易物资种类和较为固定的交通路线。事实证明,早在距今约5000年左右,西藏高原居民便已经和中原及黄河上游、喜马拉雅山周边地带的原始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交往和影响,宝贝的南下,玉石的西传,麦类作物的东渐,早期金属器的传播,都在高原留下了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这些史前文化的成就,奠定了后来吐蕃王朝统一高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也为我国西部边疆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开辟了最初的交流渠道。  相似文献   

6.
考古文物工作在青海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之(一)依据目前所知资料,青海有约两千年的文字记载的悠久历史,还有更为久远的文字记载以前的通常所说的史前历史。这种状况主要由本地区人类开拓史和昆仑巍峙、大河横空、雪山长云、山峦起伏等自然条件决定的。因之,在...  相似文献   

7.
俗话讲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是国家不断进步的命脉.农具是指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工具,农具的进步与否,对农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史前时期人们就将石、木、骨、蚌等作为质料,并通过质料本身的特点制成相应的农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时期,农具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发展,尤其在战国时期其发展最为迅速,铁农具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本文主要对战国时期铁农具的考古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俗话讲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是国家不断进步的命脉。农具是指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工具,农具的进步与否,对农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史前时期人们就将石、木、骨、蚌等作为质料,并通过质料本身的特点制成相应的农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时期,农具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发展,尤其在战国时期其发展最为迅速,铁农具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本文主要对战国时期铁农具的考古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2006年由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组成的联合考古工作队对古水水电站西藏境内淹没区进行的考古调查工作情况,工作队在芒康县木许、纳西、曲孜卡3乡的澜沧江流域共调查了11处文物点,这些文物点既有史前聚落遗址、吐蕃部落时期的石棺墓,也有吐蕃政权时期的石刻造像及其之后的藏传佛教寺院等.文章对此次调查中发现、确认的吐蕃政权及其之前的文物点作了重点介绍,这些文物点不仅对藏东地区古代文明的历史进程,而且对川、滇、藏各民族的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交流的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西藏高原的史前考古学吸引了诸多学者的注意,在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意见也较为分歧,成为近年亚洲考古研究的热区.概括而言,目前争论焦点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问题:“人类何时拓殖青藏高原”?“人类何时永久定居青藏高原”与“青藏高原最早的农业证据”.本文尝试对最近的研究做出评论性回应.为了更好理解人类在青藏高原早期活动历史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提倡谨慎或有限定地使用“青藏高原”这个地理概念,并重视考古遗存背景的重要性,且应当在这一区域投入更多、更细致的田野工作.  相似文献   

11.
张连君  何源 《民族学刊》2014,5(1):70-75,113-116
永顺老司城遗址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终跻身于申报世界遗产行列,经历了长达五十三年的准备期。老司城遗址申遗个案表明:土司遗产走向申遗,主要是能够揭示价值、凸显价值、宣传价值和肯定价值。申遗准备的周期可以缩短,关键是要有效地整合地方考古、高校调研、权威媒体报道、大型会议肯定和政府的决心等五大优势。  相似文献   

12.
2002年,四川大学考古学系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联合在皮央·东嘎遗址V区发掘了丁东居住遗址.发掘研究表明其与2001年发掘的三处早期墓地属于同一时期,为公元前第一千纪后半期的早期金属时代.这是西藏西部首个经考古发掘的早期居住遗址.文章结合穆斯塘(Mustang)地区考古发现以及喜马拉雅民族志,对其年代、聚落布局、季节性质、建筑特点以及经济形态进行初步探讨,认为丁东遗址代表西藏西部早期金属时代定居畜牧部落的居址,对研究西藏西部早期历史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13.
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决西周王年,是采用多学科协同作战的方法,发挥历史学、考古学、C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新疆地区史前头骨穿孔材料的介绍,分析了这种民俗 行为的方式、目的,认为新疆及相关地区头骨穿孔的目的是从死者头骨上取下一 个规范的圆形或方型骨片,保存或佩挂在身上,以起辟邪和护身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近年来的考古学成果 ,以区系类型学的方法 ,论证黑龙江流域古代三大民族之一———汉代夫余族及其先世氵岁貊族发源黑龙江省南部地区 (东流松花江以南 )的历史事实。以后 ,又逐渐迁徙松花江上游吉林市一带 ,建都吉林市东团山山城 ,建立了汉代著名的夫余奴隶制国家。这与史实和文献记载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6.
吏前时期的婚姻形态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其中群婚时期的存在与否尤为争论的关键.通过对史前婚姻形态和所谓的群婚时期进行了解.对群婚这一阶段是否存在提出质疑.从而分析出在史前阶段并不存在群婚这个时期的可能性,并由此对人类早期的婚姻状况进行一些大胆的推测.  相似文献   

17.
成臻铭 《民族学刊》2014,5(1):59-69,110-112
申报世界遗产是近二三十年出现的新事物,中国在这方面已积累丰富经验,为土司遗产申遗创造了良好条件。土司遗产申遗,最关键的是能从遗产本身发现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在找寻突出的普遍价值过程中,一个多世纪的土司研究的盲点如"土司"一词语境不清等被呈现出来。正因为此,土司学有必要加快与国内外致力高原、山地、河谷、海岛社会治理研究的各学科对接的进程,以广泛分布于此"土司区"为视点解决土司研究的基础性问题,以服务于土司遗产申遗以及当今的国家与社会。  相似文献   

18.
周毓华  田廷广 《民族学刊》2013,4(4):54-61,117-119
"5.12"汶川地震后,龙溪乡部分羌族居民因地震中生存空间遭受巨大破坏而搬迁至邛崃市南宝山安置区,面对震前与震后迥异生存空间所引起的居民生活的改变,笔者试图以羌民社会生活中饮食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来解释饮食文化背后社会互动因子的改变,揭示羌族异地安置区身为"小传统"社会在现代化、工业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如何去适应社会改变,同时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9.
沙尼是甘南藏区一种独特的民间组织,它类似于汉族的家族,但在结构与功能上又有明显扩大。沙尼可区分为亲房沙尼和田地沙尼,亲沙尼、一般沙尼与外沙尼,也有伴随民间互助需求而出现的"新沙尼"。反映在实际运行中,不同沙尼又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和结构,一些沙尼有自己的山神,有共同的祭祀活动,在民间红白事、盖房等人生重大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分家、纠纷调解等也有重要影响。沙尼有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特征。新时期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家导致沙尼的结构扩大;外出打工造成传统职能弱化,总体影响力下降;血缘向社区互助组织转化的特色更加明显。沙尼对农村社区和谐与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最新考古学成就看鲜卑族的渊流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最新的考古学材料把鲜卑族先世的历史推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12000-10000年前,以后又经过新石器时代(8000-4000年),青铜时代(4000-2000年),到了汉代鲜卑族,并发展为隋唐的室韦、蒙古、明清的锡伯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