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阴阳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哲学观念,这一观念在史前就产生了,它集中体现在距今五千年前的史前凌家滩文化的玉版中的符号系统中,这符号系统透露出类似《易经》八卦的信息和诸多的关于阴阳的观念。史前的阴阳观念在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上的纹饰上有也有突出的体现。史前阴阳观念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基于农业需要对于天象、气象运动的的观察和对于人分男女的认识。阴阳观念实际上最早酝酿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由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响,中华民族的阴阳观念在史前就体现崇阳恋阴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成效最为明显的时期,以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四个省、区构成的华南经济圈,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迈步最早,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地区,并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的新兴经济发展区域。就在华南经济圈领风气之先的时候,原来占举足轻重地位的老的经济重心,经过整合形成了与华南经济圈相媲美的长江中下游经济带、环渤海  相似文献   

3.
王树民 《河北学刊》2003,23(1):145-151
所谓五帝时期,是从有帝王名号传于后世,到正式朝代建立以前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时间跨度很长,可知者则很少,只有个别的帝王名号,而没有连续不断的历史记录。笔者通过对传说的考订,将其与虚构的三皇说严格分开,辨明了旧传的五帝系统之误,并进而认为,五帝时期已是农业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历史阶段,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中上游区域发展成西方文化系统,中下游区域发展成东方文化系统。两大文化系统融合成中原文化系统,即中国传统文化之起源。中国民族之形成,以传统文化之凝聚力为中心,其作用超过了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安史之乱前唐代经济重心在北方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历史上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古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而唐代是这一发展过程的关键阶段。本文拟通过对安史之乱以前唐代南、北两大地区经济的考察和对比,确定该时期经济重心的所在,并探索经济重心南移在中唐以前所达到的程度,为进一步探讨这一转移的全过程提供一些线索,以求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土地革命与农业生产实践、学习苏联发展农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指导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逐步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的思想,为后人发展中国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为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经验借鉴,而且也是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形成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以历史维度考察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产生的特定背景与形成逻辑,总结我国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进程中的原则、价值、经验与教训,对当代建立和发展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邹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鲁文化与齐文化是齐鲁文化中异同互见的两大文化系统,二者均以周文化为主导,继承吸收殷及东夷文化而各成一体,此谓质同;二者因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针及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的差异而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邹鲁地区因殷及东夷文化的丰硕遗存、更因独受周文化之厚赐,从而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产生了震古灼今的儒家学说和诸如孔、孟等历史文化巨人,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史前玉器最早出现于7000多年以前,中经延续发展,到距今5000多年以前至4000年左右这一时期,已经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诸考古学文化先后选择玉器作为礼的主要承载体,使形制不一、内涵丰富的玉礼器成为史前玉器的代表。"和"的滥觞可以追溯到中国文明发生形成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其主要承载体是以玉礼器为代表的史前玉器。和谐功能是中国史前玉器的显著特点之一,主要由天地人神之和、阶层之和以及多元一体之和等三个方面予以体现。  相似文献   

8.
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经济发展重心将逐步西移,以致力于缩小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为下个世纪中国经济的全面高涨性发展奠定基础。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设立重庆直辖市是西部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很正确的。本文旨在从理论上探讨振兴重庆和发展中国西部地区的相辅相成关系。 一、发展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必然要以重庆为支撑点 中国经济的东西部差距是历史形成的。其差距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封建社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大好形势下,向世界各国借鉴一切有用的经验发展我国经济,是开办桂林旅游度假区的立足点之一。国际旅游业的大发展和旅游重心东移产生的世界旅游“亚太世纪”所形成的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机,是立足点之二。抓住机遇,把桂林开办为旅游度假区,用新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进而促进我国旅游业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这不仅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方略,也是振兴中国旅游的战略之举。  相似文献   

10.
马世之 《中州学刊》2002,(5):98-101
在中国黄河—长江流域 ,现已发现 6 0余座史前城址。它们分别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同一文化区内呈均衡分布 ,成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中国史前城址具有如下特征 :在山麓河滨选址 ,城的形制以“方”居多 ,两种类型的城与所在遗址关系 ,两种模式的城墙与城门 ,城内多不设市 ,以宫室宗庙为主要内容等。它们的考古发现 ,揭开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序幕 ,在世界城市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中原商周文化向长江流域的扩张,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是通过不同的模式进行的,其影响程度及结果也不相同。中原商文化在二里岗时期曾大规模向长江流域扩张,直接促成了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殷墟时期,中原的青铜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由于商王朝疆域的内缩及对周边控制力量的减弱,促使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迅速发展,并使区域性文化中心得以形成。此时,南方青铜文化明显承袭二里岗时期所形成的一些传统,同时又接受了以安阳殷墟为中心的中原晚商文化的新因素。长江流域各支青铜文化在中原商王朝礼制文化的强烈影响下,不仅进行着物质文化的融合与统一,而且还是思想观念上的融合与统一,为西周集中统一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而到了西周中期,中原地区的强势文化已波及到大江南北,长江流域已成为西周王朝政治文化统辖的直属地区。随着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意识形态领域,长江流域有的部族已开始采用中原商周的礼仪制度作为社会的整合手段,以规范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的正常运转。长江流域在商周时期的文明化进程既体现出中央王朝与边疆地区的文化与其政体性质及生活形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反映出长江流域的古代社会主要通过地方与中央的行政隶属关系被纳入文明社会的发展框架中。  相似文献   

12.
罗婧 《社会科学》2007,2(7):166-176
盛泽市镇聚落的成长经历了先秦至明初长时段的缓慢演变、明中叶至清中叶中时段的急速推进以及清末民国短时段的冲击与变迁,整个过程既不同于传统时代中国内陆地区绝大部分城镇基于行政与军事中心的主要起源,又与近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口岸都市化驱动下的城镇骤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整个过程遵循了江南市镇所特有的发展道路,即由乡村聚落到工商业市镇,进而成为兼具初级行政职能的区域性经济社会中心。可以说,盛泽的兴起与繁荣具有明清时期依附于自然经济体制之内的商品经济的特质;而19世纪中叶以后,它在经济社会的近代突变中得以保全、存续与变迁,则承载了其传统特质的递进与转型。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经济学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丽欣 《河北学刊》2003,23(5):204-206
“三农”问题凸现了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转移已成为解决问题的基本取向 ,经济学理论充分证明了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吸纳农民进入城市 ,完成村民成为市民的嬗变 ,既符合经济运行法则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由西语西学为中心的新知识系统、西书报刊及学校为载体的西学传播网络、社会生活与商务活动的实用需求为社会基础、士商合一的新知识群体、西语西学热形成的西学时尚氛围等,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知识生态空间。这一空间的形成,及其所产生的效应,使晚清时期的上海,在整个社会传统知识仍占霸权地位、朝野主流一直对西学鄙视排斥的大环境下,成为一处西学新知迅速生长、并日渐占主导强势地位的小社会环境,为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西学新知生长的温床,新文化的发展基地和传播中心。其形成的社会文化效应,对于新文化在中国社会的产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业补贴的制度变迁与政策匹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业补贴的政策取向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农业负保护政策、工业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的农业取予平衡政策,以及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政策的全面转型。农业负保护政策主要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农业征税实现;对负保护政策的调整,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实行农产品价格支持以及增加财政支农投入为标志;新世纪以来全面取消农业税,探索实施农产品价格支持措施和直接补贴政策等,则意味着我国已初步建立农业补贴制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6.
食盐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之一,《管子》有云:“十口之家,十口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清代民国时期是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广西缺乏食盐,自康熙年间开始,两广盐区建立了专商引岸制度,粤盐由广东大规模运销广西各地,到民国时期历经近三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最终实现了从官运官销到自由贸易的过渡,并有力支援了民族抗日战争。从正面的角度来说,粤盐入桂不仅从农产品商品化和各民族物资交流等方面对广西农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还对广西商业的发展和商业意识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为广西地方财政收支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开发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经济。但从反面的角度加以分析,由于广西所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情况,粤盐入桂在为广西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亦产生了私盐泛滥和不等价交换等不良现象,对广西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北宋前期,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总体而言,北方文化还占优势地位。中国文化重心仍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北宋文化重心的成因与北宋初年统一大业尚未完成、统治者重北轻南的用人政策、向被消灭政权搜取文化资源以及京畿文化优势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国内农业格局大调整和中国成为WTO成员国的背景下 ,农业制度因素越来越重要。从近期看 ,需要重点突破两个方面的传统农业制度 ,即在粮食流通制度与土地流转制度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从而为 2 1世纪初期新一轮农业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好基本的制度准备。本文跟踪分析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进展和土地流转新的形式 ,提出了加速粮食购销市场改革和促进土地流转的制度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来提升中国农业,是实现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从低效益向高效益转换的根本出路。“十一五”期间,我国应该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重点行业,抓住机遇,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选准优先领域,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