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戴维森意义理论为一种自然语言意义理论提供了形式表征模式和经验解释模式。在其理论架构中,真之概念在这种形式表征和经验解释模式上始终充当着核心概念的作用;彻底的解释是戴维森意义理论的经验解释模式,它适当地回答了戴维森的真之语义论如何具有解释力的问题;整体论贯穿始终,是造就戴维森意义理论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达米特与戴维森是当代重要的语言哲学家,在意义理论领域都提出了富有特色的理论,对当代语言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达米特从构造意义理论的彻底性原则、显示性原则和分子论原则出发,批判了戴维森以真之理论表征的意义理论,论证了戴维森的意义理论本身并没有满足他本人所提出的适当的意义理论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达米特关于戴维森意义理论的批判,触及到意义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于当代意义理论的研究具有基础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不自制是一个古老而又艰深的哲学问题.戴维森的研究为不自制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可贵的进路.不自制是非理性的两大情形之一,它与戴维森的合理性理论、行动理论、意义理论和真理论都密切相关.戴维森通过引入行动哲学中的因果解释理论来解决不自制问题,从而一方面拓展了当代分析哲学的问题域,另一方面也消解了一个似是而非的非理性悖论.  相似文献   

4.
达米特与戴维森是当代重要的语言哲学家,在意义理论领域都提出了富有特色的理论,对当代语言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达米特从构造意义理论的彻底性原则、显示性原则和分子论原则出发,批判了戴维森以真之理论表征的意义理论,论证了戴维森的意义理论本身并没有满足他本人所提出的适当的意义理论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达米特关于戴维森意义理论的批判,触及到意义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于当代意义理论的研究具有基础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探讨戴维森的真理以及他所谓的意义、真理和信念之间的内部关系,不难发现怀疑主义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试图重构戴维森关于这些概念的方法,以期达到反怀疑主义的结果。为了全面地对戴维森的思想进行批判性理解,应重点关注戴维森对于这些问题的初始理解。研究表明,戴维森成功地提供了关于真理、意义以及信念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采用第三人称的方法分析认知,解释了这些概念在理性行为中的作用,特别关注了其在言语交际理论中的作用,也试图证明戴维森为什么希望理解真理以及与此观点相关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戴维森意义理论的问世,标志着真值条件理论这一新语义论的诞生,开辟了一条旨在探索意义理论经验验证的新途径———彻底的解释,从而丰富了当代语义学的理论宝库;戴维森和达米特引领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显示了意义理论发展的一条主线,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戴维森意义理论的逻辑实用主义研究风格,以其自身的优势已显示并将继续显示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空间;戴维森意义理论与一些重要的大陆哲学家的相关思想具有明显的融通性,由此成为联结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的一个重要节点,显示其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突出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使得戴维森意义理论堪称当代语义学一项巨大的革命性思想成果,戴维森本人在某种程度上堪称继蒯因之后最重要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7.
“以真通达意义”是戴维森意义理论的思想主线。约定-T和彻底的解释是其形式袁征模式和经验解释模式,绝对的真理论是其可靠的理论基础,它们分别表明了“以真通达意义”这条研究道路的必要性、有效性和理论合法性。  相似文献   

8.
戴维森致力于为自然语言构建一个系统的意义理论。受日常语言学派以及蒯因整体主义思想的影响,戴维森认为话语的意义不仅来自话语本身,还与话语产生时的有关因素相关联。在对格莱斯等人从说话人信念出发阐释意义的做法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戴维森将塔尔斯基的T约定等式进行了倒转,并引入了原初解释和善意原则,从"真"出发构建了自然语言的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9.
戴维森在塔斯基语言真理论框架下提出针对自然语言意义的理论,主张意义和真值条件紧密相关,意义组合性为真值条件组合性。这一理论体现了塔斯基理论应用到意义的价值,展现了真值条件如何衍生于句子结构、清晰表达出意义理论应实现的条件;此外,对经验真理论的分析和阐释表明人类自身的语义能力可使我们判断语义理论是否具有给定语句的真值条件。尽管戴维森语义理论具有上述优点,对自然语言语义理解起到巨大贡献,但是其理论在真值条件充要性、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存在缺陷、词语语义属性解释和对语句逻辑形式和个体词的明确区分等四个方面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较之其早期的成真条件意义理论,戴维森在20世纪90年代构建的后期意义理论尚未受到应有的关注。戴维森的后期意义理论不是对其早期意义理论所做的无关宏旨的修补,而是体现了完全不同的理论旨趣和形态。对戴维森的后期意义理论进行分析探讨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理解戴维森的哲学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代西方哲学的动态发展也不无裨益。戴维森通过引入解释者这一要素将解释活动置于解释者、说话者以及共同世界三者的互动关系之中。戴维森所构建的人—他人—世界三元互动的三角测量解释模式,旨在表明语言理解依赖主体间的语言交流互动,意义不是预先设定的,它是交流互动的产物,是解释行动的结果。戴维森的后期意义理论拒斥语言交流和意义的约定论,强调语言理解的主体间性,彰显对话性和动态生成性,蕴含了对话辩证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意义的指称论的研究以语词特别是名称的意义(涵义与指称)研究为中心,最早从穆勒开始,经历了"弗雷格-罗素"的专名理论、维特根斯坦和塞尔的簇摹状词理论,以及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的历史因果指称理论等阶段。这个主题的研究形成两大基本流派:专名的摹状理论和专名的因果指称理论。二者对"专名有无涵义"这个问题分别做了肯定与否定的回答。基于此,拟在这两大流派思想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建设性的整合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以为越推崇感性就越是唯物主义的,这是一个莫大的误解.人类是因为思想和理论而成为人类的,是因为理论和思想而把自己从动物界解放成人类的,因此,理论具有超越实际、穿透实际、引导实际、反驳实际的能力,理论让我们免受实际欺骗,理论让人成为人.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中,有观点将社会和谐看作人类社会的共同属性。该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为切入点,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作了分析,指出社会和谐并非是任何社会都能实现的,惟有从社会的根本制度出发去理解这一问题,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两个民族"理论是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社会的一种政治思潮和社会运动,是巴基斯坦的立国之基和印巴分治的推动力量。以阿赫默德汗的"穆斯林民族论"、伊克巴尔的"穆斯林国家论"和真纳的"两个民族、两个国家论"为思想基础和主要流派的"两个民族"理论是巴基斯坦立国运动的三大理论来源。作为英国落实"退出印度"政策的关键性步骤之一,《蒙巴顿方案》确立了成立巴基斯坦自治领的政治原则。随着印巴分治和巴基斯坦建立,"两个民族"理论最终实现了从早期穆斯林思想家的一种政治理想到建立穆斯林民族国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16.
儿童心理理论强调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的体验,重视儿童和周围人的交往经验,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促进其心理理论的发展。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环境及经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以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背景学说、思维与语言的关系说、内化说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理论基点,可以得到对学前教育的有益启示,即,唤醒幼儿内心世界,创建良好的话语环境,创设混龄游戏机会,创设和谐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