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真实美鲁迅说:“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三闲集·无声的中国》)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也是悲剧艺术美的基础。悲剧艺术是现实生活悲剧冲突的反映。它在矛盾斗争中展示着美。鲁迅强调“真美”,“发扬真美,以娱人情”。反对“瞒和骗”的文艺,扫除“十景病”的虚伪,希望“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  相似文献   

2.
杂文虽说是“古已有之”、并“不是现在的新货色”,但鲁迅的杂文确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它冲破了“五四”前文学的历史传统,表现出一代文豪的独创精神。本文试就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探索如下:  相似文献   

3.
鲁迅曾这样说过:“自己呢,又做惯了晦涩的文章,一时改不过来,初做时立志要显豁,而后来往往仍以晦涩结尾”。鲁迅评价自己的一些杂文时,还用过“弯弯曲曲”、“吞吞吐吐”、“隐晦”、“曲笔”等词。一些研究鲁迅杂文的文章,偶尔也会谈到鲁迅杂文隐晦与曲笔的妙用,但似乎并没有探根溯源:揭示它在鲁迅杂文中的不容忽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探究鲁迅杂文的创作动机 ,在深入剖读文本的基础上 ,论证“执着真实 ,撕破假面”乃是鲁迅杂文的本质性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5.
以“批判——解构”为显在话语特征的鲁迅杂文具有其内在的、富于整体性的意义建构体系。对现代生命信仰境界的持续冀望,对生存虚无的反复透视、解构,是鲁迅杂文着力建构的深度意义体系。鲁迅杂文的这一意义体系建构还没有得到学界的自觉挖掘。鲁迅杂文对濡染着虚无主义气息,依附在虚无主义精神上的言行举止有着广泛的揭示、批判,鲁迅杂文对虚无情景的不断“批判——解构”持续完成着其自身对于生命信仰之境的反复建构。  相似文献   

6.
一杂文,这是伟大的艺术家鲁迅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学遗产。鲁迅杂文既然是文艺作品,它必然也可以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在我们论述鲁迅杂文的浪漫主义之前,我们不妨重温一下,1935年5月鲁迅发表的《徐懋庸作〈打杂集〉序》一文。在这篇著名的序文里,鲁迅批评了那种把杂文看做是“作者的堕落的表现”的错误观点,指出:“杂文这种东西”,“恐怕要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去的”。最后,他认为,杂文不但“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鲁迅特別强调:“能移人情,对不起得很,就不免要扰乱你们的文苑,至少,是将不是东西之流唾向杂文的许多唾沫,一脚就踏得无踪无影了,只剩下一张满是油汗兼雪花膏的嘴脸。”事实正是如此,鲁迅杂文因为具有“移人情”的文学属性,所以,它固然以理智去启发读者,却往往又做到了以  相似文献   

7.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鲁迅杂文反映了他的意愿与心声,体现了他的伟大人格。人格美构成了鲁迅杂文最动人的审美内蕴。 鲁迅杂文中的人格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正气凛然的气节美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在他的杂文中反映了正气凛然的气节美。作为炎黄的子孙,鲁迅感到幸福和自豪。日本友人增田涉在《鲁迅的印象》中写到鲁迅和郁达夫同日本歌人柳厚白莲的一次聚会上,“鲁迅谈了很多中国政界的坏话,白莲就问:那么你讨厌生存在中国吗?他回答说:‘不。我感到生在中国比其它国家都  相似文献   

8.
杂文是鲁迅一生中的主要战斗武器,也是他创造的一种新文体。它的特点之一是简练。简练是从准确来的,没有多余的笔墨,能抓住要害,恰到好处就是简练。所谓“寻一车兵器,不若以寸铁杀人”就是这个意思。 简练是作家才能成熟的标志,是阅历丰富的结果,也是笔墨净化的结晶。所谓“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也正是指此而言。 过去,“围剿”鲁迅杂文的人攻击鲁迅写杂文是因为“容易下笔”,“一挥而就”,不费功夫就可以达到沽名牟利的目的。针对这些恶意的中伤,鲁迅回答说,杂文“也不十分容易做”。他对许广平说:“殊不知我这文章虽然短,是绞了许多脑  相似文献   

9.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之一,体现在形象性之中;而通过艺术典型化途径塑造社会相“类型”形象,则是鲁迅对杂文艺术的独特创造,也是赋予杂文以艺术本质的最鲜明的特征。正如许多研究文章所指出的,鲁迅杂文塑造的“类型”形象,也是一种蕴含艺术特质的完备的艺术形象。按照美学规律,艺术一经产生,便具有审美特性,呈现出形式各别的美的形态,从而给人们以愉悦快感,或陶冶人的心灵情操。那么.杂文“类型”形象给予人们的是怎样的艺术美感呢?或者说,形象是以怎样的方式反映出美的形态的呢?这是需要继续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一提起文学巨匠鲁迅,人们首先想到他那犀利的杂文和优美的小说。诚然,在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丰富、灿烂的文学遗产中,杂文、小说占有十分显要的地位,尤其是杂文,可以说是鲁迅先生一生中的独特成就。但是,鲁迅先生的旧诗,同样不容忽视。它象鲁迅文库中一颗璀璨的宝石,光彩照人,晶莹可爱。 鲁迅先生的旧诗,是时代的缩影。他的诗“真实地映现了时代的苦难,代受压迫的广大  相似文献   

11.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杂文是他最得心应手的武器,他对这种文体确实有某种程度的偏爱。他认定杂文是“和人生有关”的一项“严肃的工作”,因为有人需要,也“有人憎恶”。鲁迅的杂文具有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它撕去旧社会的假面,展现光怪陆离的人生百态;它总结了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提供了返观历史的一部“信史”;它还着力于对作为民族心理特征的国民性的解剖,更使鲁迅杂文具有极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学习鲁迅杂文时,首先就遇到一个问题,“杂文”这个概念的含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在鲁迅研究界有过争论,至今认识仍未取得统一。大致有这样几种意见:(一)认为鲁迅杂文是一种文体。瞿秋白把“杂文”和“杂感”看作同一东西,有把杂文当作文体之意。后来有的  相似文献   

13.
研究者一般从批判性、否定性和破坏性方向上定位鲁迅杂文,也多从这个方面探析并发掘鲁迅杂文及其意义.这是一个我称之为批判性或解构性的视角,这种视角有偏颇之处.因为它不是把鲁迅及其杂文看作一个"整体",不是从整体性方面加以把握,它遮蔽了鲁迅(杂文)更内在更本质性的东西.所谓更内在的东西,就是关于"人的观念".我认为这种关于"人"的观念,在鲁迅那里是作为"基本理念",即根底性意识特征而存在着的.从"非人"到"人",从解构性到建构性,可看作鲁迅五四杂文的总趋向;也是掘发鲁迅杂文更内在意蕴的一个有力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杂文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在内忧外患的交织中诞生并走向丰富和成熟的。鲁迅把现代杂文称为“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鉴于鲁迅毕生致力于用杂文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经国大业,留下了宝贵的理论经验和杂文作品,此文旨在梳理鲁迅对中国现代杂文的开拓性贡献,探索中国现代杂文中的鲁迅精神,及其对鲁迅杂文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鲁迅曾以文体改革大师的宏伟气魄,冲破传统美学观念和文学教科书偏见的束缚,踏着先人的足迹勇敢地开拓杂文领域,为杂文“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立下丰功伟绩。鲁迅的伟大人格、硬骨头精神、深邃思想、强烈忧愤、崇高情怀、渊博知识、精湛艺术。都凝聚在杂文里,形成了严峻的战斗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创造性地建构起一座垂范后世的杂文丰碑;并且率领一批锐意创新、勇于进取的作家开辟了广阔的杂文新天地。田仲济步入杂文领域正是现代杂文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30年代初期,这时鲁迅的杂文创作亦发展到了极高层次。田仲济不仅“喜欢起杂文来,尤其是鲁迅的杂文”,认为鲁迅“杂文的内容是那么丰富,光芒是那么灿烂”;并且也“逐渐明白了写杂文的素养要求各方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杂文理论的变迁,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鲁迅时期,鲁迅不仅赋予杂文以战斗性,而且赋予杂文以社会学、历史学与民族心理学的重要价值;二是40年代,为杂文的衰落时期;三是50年代,杂文比较冷寂,并引发争论;四是新时期,关于杂文的讨论实际是40年代就开始的关于鲁迅式杂文是否过时争论的继续,提出了“新基调杂文”的概念。从40年代到60年代,杂文命运多舛,多次在与政治的短兵相接中一败涂地,“新基调杂文”实际是杂文领域中一股向着政治叛降思潮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鲁迅杂文中有着丰富的自然意象,它们是鲁迅关注时代和社会现实的艺术结晶,是强烈的时代情感、深刻的哲理思想和真实的自然物象的高度统一体。鲁迅杂文中自然意象具有鲜明的悲剧色彩和抗争色彩,这种特色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生活根源。鲁迅杂文的自然意象也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和教育,形成了丰厚而独特的审美意蕴。因此,这种自然意象是一种带有现代“原型”意义的意象类型,具有深远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批判—解构"为显在话语特征的鲁迅杂文具有内在的、富于整体性的意义建构体系。对现代生命信仰境界的持续冀望,对生存虚无的反复透视、解构,是鲁迅杂文着力建构的深度意义体系。鲁迅杂文中隐含着相当明晰的生命信仰"路标":启示"虚无体验"、呼吁"虚无超越"、邀约"战士"人生。  相似文献   

19.
长时期来,人们习惯于用某一固定甚至刻板的尺度去评判艺术作品的真实或不真实,于是,常常把某些具有某种程度真实性的作品拒之于艺术真实的门外,甚而至于从政治思想上给作品宣判“死刑”。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也并未绝迹。例如,当人们用是否反映了生活的本质来衡量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性时,就自然得出结论:鲁迅的《一件小事》具有高度的艺术真实,而胡适的《人力车夫》没有艺术真实。更为甚者,由于人们对什么是生活的本质的理解的灵活性,常常误把本是反映了生活本质的作品看作不  相似文献   

20.
<正> 一解放三十多年来,无论哪一个时期,鲁迅研究一直受到重视——包括各种不同出发点的重视。到现在为止,已公开发表的研究鲁迅的专文、专著,毛估一下,总字数不下数千万,够得上说“汗牛充栋”。但这里面,对鲁迅杂文的研究,却一直是个薄弱环节,是个“不景气”的领域。试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次全国性的、规模最大的、一九八一年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来看,会议共收到论文一百七十五篇,其中属于研究鲁迅杂文的,只有十一篇,占百分之六强;而在十一篇之中,谈艺术的占五篇,几近一半。这样,研究鲁迅杂文的历史内容和现实意义的,只有六篇,占论文总数的百分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