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浅议环境侵权及其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星 《兰州学刊》2004,(5):172-173
环境侵权是现代社会特有的权益侵害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环境侵权现象不断增多 ,环境侵权与救济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介绍了环境侵权法律制度的内容和有关理论 ,评析了我国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闻侵权是民事侵权行为的一种特殊类型 ,近年来由新闻侵权引发的民事诉讼越来越多 ,引起了出版界和法学界的极大关注 ,人们对此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在新闻传播日益发达、受众及影响日益广泛和复杂的情况下 ,对新闻侵权诉讼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进行研究 ,以避免该类诉讼的发生 ,并协调相应的民主与法治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新闻侵权特性的分析和对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的探讨 ,试图提出判断新闻报道免责与侵权与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法学理论一般认为 ,所谓的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 ,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某一种违法行为 ,既符合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 ,又符合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从而使这两种责任共同产生的一种法律现象。因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在实践中发生最为普遍 ,而两类责任在归责原则、举证责任、构成要件、赔偿范围等方面又存在着重大的差异 ,因此对两类责任的不同选择将极大地影响到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换言之 ,是依合同法提起合同之诉还是依侵权法提起侵权之诉 ,将产生完全不同的法律后果 ,故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并在法律上正确规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4.
从新闻侵权的特点、成因看对新闻媒体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拥军 《理论界》2003,(3):66-67
近年来,新闻舆论监督以其影响面广、反应快、反响大的特点而受到国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推崇,与此同时,因开展舆论监督而引起的新闻侵权诉讼呈日益增多之势,成为困扰新闻媒体的一大难题,以至一些新闻媒体不敢进行舆论监督或在进行舆论监督时隐去地名、人名等本应清楚交待的新闻要素。如何加强对新闻媒体的法律保护,使新闻媒体不至于因担心引起新闻侵权而放弃舆论监督呢?本文试图从分析新闻侵权的特点和成因入手寻求加强对新闻媒体法律保护的途径。一、新闻侵权的特点所谓新闻侵权行为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 ,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环境污染侵权现象及其救济已成为我国的一大社会问题。我国目前尚缺乏对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全面深入研究 ,有关立法也不完善 ,而西方发达国家有关环境侵权救济法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较为成熟。借鉴西方国家的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 ,并立足我国国情 ,提出了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闻侵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类型,在构成要件上尤其特殊性。对其构成要件的分析探讨,对如何处理此类侵权纠纷、合理的平衡新闻自由与受害者的一般民事权利的关系,意义甚大。基于此目的,本文从民法中的一般侵权构成要件理论出发,针对新闻侵权这一特殊类型,分别探讨其在侵权损害事实、新闻侵权行为违法性、新闻侵权因果关系以及新闻侵权中的主观过错等要件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是指行为人实施的某一不法民事行为,违犯了合同规范和侵权规范,同时具备了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导致了法律上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同时产生进而涉及法律适用问题的一种法律现象。通过中外有关此问题解决办法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新《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虽明确承认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且赋予受害人选择请求权的权利,但仍存在不足,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8.
一、新闻采访权侵权的概念及其构成所谓新闻采访权侵权,是指行为人通过新闻媒体(包括通讯社、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公共网站等)向社会公众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情况虽然真实但属于法律禁止传播的事项,从而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民事权利,依法应当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和事实。简言之是新闻媒体公开传播了含有侵害他人权利内容的新闻作品。构成侵权的新闻,要符合以下四方面的一般构成要件:⑴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的行为;⑵侵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⑶侵权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⑷行为人实施了侵害他人合法权利和利益。其次,还应考虑下列特殊的构成要件:⑴侵权事实体现在新闻作品中;⑵新闻作品公开刊播于新闻媒体上;⑶新闻媒体具有合法性;⑷新闻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  相似文献   

9.
石先钰 《江汉论坛》2003,(1):118-120
在新闻传播的实际工作中,新闻侵权给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新闻机构应依法承担民事 责任。新闻侵权与一般民事侵权在构成条件和责任承担方式上相比较均有其特殊性。由于新闻机构承担了新闻 传播的宪法使命,所以在司法实践中新闻机构也应受到特殊的法律保护,享有责任豁免的一些特权。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项古老而又年轻的法律制度,侵权责任中的正义理念的演进大致遵循了形式正义、实质正义到社会正义的历程.侵权责任中的正义理念分别反映在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社会责任之上,我国环境侵权责任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很好地诠释了侵权责任中的正义理念.  相似文献   

11.
社会救助立法化:由福岛核泄漏危机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规模侵权的损害程度和救济难度远远超出了传统损害赔偿法的能力范围,造成以侵权法应对大规模侵权的实践困境。推动大规模侵权的社会救助立法化,核心是通过大规模侵权事件的法律规范,令社会救助的道德义务转化为可预测、可执行的法律义务,更好地体现公正价值,实现政府职能,维护社会安全。建立健全预防与救济相结合的法律规范体系,应该坚持补充性的立场,以保证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这个风险社会,大规模侵权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如何避免大规模侵权下出现侵权人资不抵责而受害者救济无门的情形?传统的侵权责任法救济建立在侵权人资能抵责的基础上,保险制度在应对大规模侵权下也只能是连锁违约。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基金的出现是对侵权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措施,并且建立在侵权人资能抵责的基础上。而政府的救济,也只是一种临时状态。面对法律上的救济困难,建立大规模侵权预防基金无疑为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与法浅论——"夹江打假案"回眸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要严格遵守国家的各种法律、法规,不得作出任何与之相左和背离的报道,更不能与新闻代法去进行“新闻审判”。1995年发生的“夹江打假案”所引起的社会“轰动效应”,是新闻侵权、越权,以舆论干扰司法审判的一个典型事例,值得理性反思、研究和探讨,并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4.
对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4条的93份有效裁判文书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涉外一般侵权案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涉外一般侵权法律适用规则存在扩大化适用的现象,法院未正确处理特殊侵权规则与一般侵权规则、特别法与一般法之间的关系,导致法律适用错误;裁判文书说理不充分,法律推理过程错误。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缺乏选法理由,直接援引法条作出裁判;另一方面,说理过于简单,法律推理混乱,如存在适用第44条中不存在的系属公式、未审查当事人是否达成选法合意、未对"经常居所地"进行认定等问题。因此,我国应细化涉外一般侵权法律适用规则、充分发挥指导性案例的作用、加强司法职业保障制度,并构建多元化涉外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5.
<正> 新闻侵权案件是侵害名誉权案件的一种特殊类型。系指通过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介播放新闻报道或发表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纪实小说、报告文学、通讯等)而发生的侵害公民、法人名誉权的案件。由于新闻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频率高、覆盖面大的特点,从而决定了新闻侵权比一般名誉侵权具有更大的危害。如何正确看待和审理新闻侵权案件,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探讨。 一、审理新闻侵权案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规模侵权是在商品经济发达和科技进步后出现的一种新型侵权现象,具有私害公害化倾向和公共危机属性。司法救济的途径对于大规模侵权难以达到维持社会稳定的功效,必须发挥政府的救济作用。但政府的救济并不能取代侵权的司法救济途径,相对于后者,前者更多的是起到一种先行和补充作用。有效发挥政府在大规模侵权中的救济作用,必须对其进行正确定位和考量。  相似文献   

17.
解决数量巨大的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保障制度问题,既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严峻挑战,也是对中国社会稳定的严峻挑战。我国农民工劳动报酬权保障制度现状,不足以较好地抵制农民工劳动报酬权侵权现象。文章基于法律社会学的视角,提出了关于完善农民工劳动报酬权保障制度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8.
新闻侵权指有关单位和个人通过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造成被报道者社会评价降低,其名誉权受到侵害的行为。责任指由于侵犯法定权利或违反法定义务而引起的、由专门国家机关认定并归结于侵权人的强制性义务。责任的抗辩是指针对原告提出的指控和请求,被告提出证明、反驳原告的诉讼请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的理由,从而免除或减轻被告责任。新闻侵权、责任、抗辩三者中,前二者是因果关系,后二者是否定关系。抗辩行为发生在责任确定前,是免除或减轻侵权责任的原因之一。以下六种理由可作为新…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侵权是指电视台违反新闻法规和其它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发表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鞠天娇 《理论界》2014,(7):92-95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各国间交往的日益密切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涉外侵权案件数量增长迅速,完善的涉外侵权法律适用规则对于公平合理地解决涉外侵权案件至关重要。通过研究涉外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的基本理论问题,本文分别对传统涉外侵权的法律适用、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新发展和特殊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本文针对我国不久前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涉外侵权的规定,对其中的几点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