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唐时期,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等游牧部族相继入主漠北草原而后迁离,使得蒙古高原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这些游牧部族不仅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变更,在社会组织形态上亦发生了巨大变化。与迁入、迁离漠北草原的活动相应,这些游牧部族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由部落或部落联盟发展为草原部落大联盟,再到联盟体彻底溃散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以往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学者都把尧舜禹时代的社会组织称作部落联盟。近年来,早期国家问题逐步成为热门话题,一些学者又称之为部族国家,还有的学者借鉴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称之为部落联合体或酋邦。其实,部落联合体(酋邦)与部落联盟这两个概念并没有根本的区别,而部族国家这一概念又混淆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国的尧舜禹时代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的发展早已超越了部落联盟。我认为这个时期的社会组织既不是部落联盟,也不是部族国家,而是部族联合体。氏族社会后期的部族是由若干部落联盟聚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3.
在吐蕃奴隶制政权尚未建立之前,青藏高原除了雅隆部落联盟之外,还分布着许多氏族和部落组织。如羊同、苏毗、白兰、党项、附国、吐谷浑等。松赞干布祖父三代正是通过逐步征服和兼并这些部落,才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吐蕃奴隶制政权。本文拟就吐蕃政权建立之前青藏高原的主要部落组织分布情况和松赞干布祖父达日年塞、父亲囊日松赞两代的统一事业,作一点肤浅的介绍、考证和论述。不妥和谬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匈奴的内徙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匈奴由于各种原因从汉朝开始不断向内地迁徙。内迁以后,由于居住地或游牧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加速了匈奴部落制的解体,促进了民族的整合和匈奴生产方式的变迁以及文化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史学界一致认为尧舜禹社会政治组织的性质是军事民主制的部落联盟。近年有人说不是部落联盟,是酋邦。我们经过仔细研究考察,发现两说都不切合中国历史实际。尧舜禹社会还是原始社会,国家尚未产生,然而,国家制度的许多重要方面已经萌芽,再前进一步就是国家。它不像部落联盟,也不是酋邦,称之为准国家形态比较合适。部落联盟概念是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提出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加以论定。摩尔根的结论从对北美印地安人原始部落的长时间研究中得出,恩格斯则在对古代希腊、罗马和德意志历史进行…  相似文献   

6.
哈萨克历史文化中马的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萨克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马背上的民族”之一,哈萨克族的马文化可追溯到与之有关联的古代活动于西域地区的塞种、月氏、匈奴、马孙、康居、阿兰等国家和部落联盟。塞种人于公元前六、七千年前开始驯养亚洲野马──他们采用将小野马驹人工驯养的办法开始了牧马业,并根据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加以有效利用,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他们的马被广泛用于远行、迁徙、放牧、战争、打猎并开始用马套车役使,而且将马作为一种商品用于交换。同时,经过几千年的不懈努力和不断筛选,驯养出了用于坐骑的…  相似文献   

7.
(一) 公元四至五世纪时,世界政治局面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是三世纪以来日益增强的席卷了亚洲中部和欧洲中南部的“民族大迁移”运动。从现象上看,这个运动的源泉来自居住于东西伯利亚和满洲的通古斯人(东胡人,Tungus)。早在公元前一世纪,源出通古斯族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就已开始南迁和西迁,一部分匈奴人(北匈奴)在公元前后已到达成海沿岸。从公元二世纪中叶起,另一支源出通古斯族的游牧民族鲜卑人在蒙古土地上兴起,它迫使一部分匈奴人加入自己的部落联盟,另一部分则继续向中亚和欧洲方面推进。匈奴人向欧洲的推进成了欧亚之间  相似文献   

8.
东汉政治黑暗 ,国力积弱 ,匈奴、乌桓或迁离蒙古高原 ,或附汉入边 ,漠北地空 ,为鲜卑占有匈奴故地 ,建立部落联盟提供了良好契机 ;鲜卑社会处在向上发展阶段 ,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往增强了鲜卑的实力 ,军事掠夺也使鲜卑获取了大量财物和人力。进入鲜卑的汉人把中原文化和手工业制作技术带入鲜卑 ,带动了鲜卑社会进一步发展 ;鲜卑社会处在需要强有力的首领也必然产生强有力首领的时代。勇敢而富谋略的檀石槐、轲比能的出现 ,适应了鲜卑社会的需要 ;蒙古高原的各游牧部落需要一个新的政治军事集团来组织力量发展生产、抢掠财富 ,与中原政权抗衡。就当时大漠南北的局势和各游牧部落的实力来说 ,鲜卑具备了取代匈奴而成为蒙古草原新霸主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正> 本刊1992年第6期登载拙文“解放前青海地区藏族部落生产资料占有形式浅析”,该文从生产资料占有形式的角度,剖析了解放前青海藏族游牧部落社会的形态,得出了其社会形态为奴隶制残余的封建游牧部落社会这样一个结论。所谓封建即表明这种社会形态以封建制为主,奴隶制残余的存在则说明其社会形态不是单纯的封建制社会,而部落的含义则是指这种沿续至解放前  相似文献   

10.
族兵制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兵役形态.在北方草原,从有明确记载的匈奴族兵制到入关前的女真人,北方草原民族无不实行族兵制.族兵制是北方草原民族数千年来传承不断的一项重要军事制度.“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是族兵制最初阶段的本质特征.匈奴国家政权建立后,先后征服、统治了周边民族,迅速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其军队不再由居民“自动”组成,军队的组成具有了强制性,但这并未改变其全民皆兵、军政合一的组织形式.匈奴、柔然之后的北方草原民族政权是以“地区部落”组织为基础的,随着部落构成以血缘为纽带到以地缘为纽带的变化,北方草原民族政权实行的族兵制的血缘色彩逐渐褪去,地缘因素日益增强,并最终成为了主导.  相似文献   

11.
匈奴虽是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民族,但自匈奴第一个单于——头曼单于起,就有了自己的政治中心。其后冒顿单于建立匈奴奴隶制国家,便有南北单于庭和龙城之设。确定单于庭和龙城的地理位置对于研究匈奴社会政治及汉匈战争至为重要,故中外学者曾作过许多研究。本文试就单于庭、龙城之今地提出一些新见,未知是否言之成理,望得到诸治匈奴史学者及历史地理专家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稽胡(山胡)略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稽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土生土长的独自形成,的一个部族。它的主体部分既非匈奴后裔,也非西域胡种,不过后来羼入了少数的匈奴和西域胡的民族成分,故亦不妨称它为“杂胡”。稽胡是山居的农业部族,“语类夷狄”,其风俗习惯与匈奴、西域胡异,人口众多,社会组织是部落制。  相似文献   

13.
夏代早期国家结构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书灿 《中州学刊》2000,21(1):121-125
本文结合有关文献材料,从夏代国土结构研究入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夏王朝的构造及夏后氏与邑外侯伯之间的关系作了一番深入细致的考察。作者认为,夏代国家既不同于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同时也非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奴隶制国家,它是早期共主制政体下以夏后氏为共主,并以万国诸侯初具原始性的从属关系和相对松散性、不稳定性为特点的早期政权。  相似文献   

14.
<正> “解放前的果洛,其社会形态基本上是封建部落制社会,并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残余。”在这一地区,向有“三果洛”(上。中、下果洛)之称的部落组织,到解放前夕已分化成十几个互不统属的大部落。“这十几个大部落就是解放前果洛地区的社会行政单位”。  相似文献   

15.
鲜卑和乌桓一样,属于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比较大的部落集团。汉初,东胡部落联盟为匈奴冒顿单于所破,乌桓余众退保乌桓山,鲜卑则远奔辽东塞外的鲜卑山。从此,隐身匿迹,“未有名通于汉”。因此,《史记》、《汉书》都未提及鲜卑,更未提及鲜卑与中原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而王沈《魏书》和范晔《后汉书》的《鲜卑传》历记述的鲜卑,都是从它出现在西拉木伦河流域时开始的。关于鲜卑的早期事迹及其中原内地的联系,除了提到它是”东胡之支”或东胡之余”而外,别的根本没有涉及。  相似文献   

16.
檀石槐建立的鲜卑部落大联盟是继匈奴国家消亡后的又一个强大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檀石槐部落大联盟以乌兰察布高原为核心,领土囊括了整个蒙古草原.汗国的牙帐设在高柳北300里的弹汗山歌仇水,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附近的东洋河.  相似文献   

17.
家族宗法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族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中国原始社会中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组合而成的家族制度,在阶级社会中发展为维护剥削阶级世袭特权的家族宗法制。殷代奴隶制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为种族奴隶制国家,周代“封诸侯,建同姓”把家族宗法组织作为奴隶制国家的组织形态。封建制取代了奴隶制,家族宗法制的社会组织并没有改变,原来适应奴隶制的家族宗法制度又继续适应着封建制。战国秦汉以来的乡、里、聚、邑、连、闾组织或伍、什编制,以及里正、父老、廷椽、啬夫等基层属吏,仍然代表着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家族宗法制组织的统治。历代封建皇朝不断更迭,家族宗法制却基本上以不变应万变(形式上和部分的质有所衍变,但其社会细胞的内核基本不变)。家族宗法制始终是中国古代、中世直到民主革命前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特点、上层建筑,无不受到家族宗法制的制约和影响。家族宗法制的稳定性、顽固性和不变性,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匈奴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带的古老部族之一,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兴起,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期)衰落。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是其诞生的摇篮与发展的舞台。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凭其才干,征服四周邻族,实现了鄂尔多斯诸部落的统一。并形成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的奴隶制强国。  相似文献   

19.
先秦史 华夏民族形成于何时 一种意见认为,华夏民族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增长,民族部落的不断迁移和相互交往的扩大,各个部落之间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形成相反的利益,而在另一些时候和另一些地方又形成了相同的利益,由于引起了各个部落的分化和组合、战争和联盟,逐渐形成为不同的民族,华夏族就是这样开始形成的。 另一种意见认为,华夏民族是与夏代国家同时  相似文献   

20.
乌桓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它在西汉时活动于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原先是东胡部落联盟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元前206年(汉高帝元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逃散,乌桓一支逃至乌桓山(在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附近),从此便以“乌桓”之名出现于史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