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日下乡检查统计数字质量工作,接触到一位主管统计工作的副镇长,闲谈之中,不仅得知这位镇长竟是我昔日下乡支农住户家的长子,而且他的父亲仍然健在!因此,抽了一个空,副镇长陪我上他家特地去看望他健在的父亲。果然,二十多年未见,这位老人身体仍然不减当年,只不过是脸上多增添了几道皱纹罢了。一打听我在统计部门工作,这位老人惊讶地问:“怎么,你就在统计部门工作,那些数字都是你们统计出来的?”我已经从侧面上打听出这位老人平常不仅关心统计数字,而且对一些渗水的数字愤愤不平,因此连忙作了一些必要的解释道:“统计数字…  相似文献   

2.
幽默5则     
决不让步父子俩都极为倔犟。一日,父亲叫儿子去买肉。儿子途中碰到迎面而来的一个人,两人各不相让,面对面地呆立了大半天。父亲见儿子久未回家,沿路寻找,见到这种对立局面,便对儿子说:“好!你先把肉拿回去,让我跟他站下去,我们决不让步!找警察孩子:“快!警察先生,我爸爸和邻居打起来了,打了一个小时了。”警察:“那你为什么不早来叫我?”孩子:“本来一直是我爸爸占便宜,可现在他有点不行了。”绅士的尴尬在公园的长凳子上坐着一位年轻貌美的女人,她怀里抱着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孩。这时,一位绅士走了过来。“多么漂亮可爱…  相似文献   

3.
看了《中国统计》某期编辑手记,才知道有此一说:写“生活中的统计学”、“统计理财”这样的文章多了,就跟宋丹丹似的……。老汉我反应迟钝,半天没整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宋丹丹怎么了?做为一个男士,我们也许对一个既不嫩也不老但装得又老又丑的“老太太”在那里装疯卖傻感到腻歪,但她老人家给许许多多的观念众带来欢乐确是不争的事实,也许您认为表演艺术缺乏科技含量,但恕我说一句不客气的实话:现如今,中国的专家、学者(以职称为准)如同经理和官员一样,多得掉一片树叶就能砸着七个、八个;但演小品和喜剧的“老太太”,在赵丽蓉之…  相似文献   

4.
我离开城调队已有两年了,但城调队员的工作情景却一直留在我的心间。有人说城调队是“活跃在统计战线上的一支轻骑兵”,也有人说城调队员是“市场物价的哨兵,城市居民的贴心人”。是的,我曾是城调队的一员,在那里工作了6个年头。在那里,我看到了辛勤的“耕耘者”;在那里,我看到了默默奉  相似文献   

5.
数里数外     
有人说:“统计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比喻很形象,但是真正读懂这个晴雨表,“指点江山”说出个一二三来,我想就比打比方难多了。无怪乎一位统计学家用一种充满希望和召唤而又透出些许无奈的“趋势预测”说:“统计思维,如同读写能力一样,总有一天会成为讲求效率的公民所必须的本领。” 好一个“总有一天”,不知道离我们还有多远? 再远的路,也有个尽头,关键是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锻炼和培养出统计的眼光、统计的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这种功夫,除了科班的系统学习,还要“处处留心皆学问”,不时激活“统计细胞”的…  相似文献   

6.
幽默六则     
乞丐一位好心肠的男子常把钱施舍给他家附近的乞丐。有一天,乞丐对他说:“先生,我想请教你—个问题,两年前,你每次都给我10块钱,去年减为5块,到了今年,每次只给我2块,这是什么缘故呢?”那人回答说:“两年前我是个单身汉,去年我结了婚,今年家里又添了一个孩子,为了家用,我只好节省自己的开支。”乞丐听了,生气地说:“你怎么可以拿我的钱去养活你的有人呢?”女人逻辑如果女人满脸庄重地悦:‘你是个好人。”那就意味着事情可能要黄。如果女人大骂你:“不要脸!’即证明你“简直有趣透了”J如果女人一个劲儿地叫你”滚2”1…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媒体,如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广告等上,我们常常会看见或听到“据不完全统计”一词,曾多次有学生、同事、朋友向我咨询,在《中国统计》等杂志上曾有同行对此发表过见解,有的认为无“不完全统计”的说法;有的认为“不完全统计”是一种偷懒的有效说法;有的认为在“不完全统计”之前加一“据”字,则误人不浅;有的认为“不完全统计”于统计信息的质量不利;则有的认为“不完全统计”是一种有效的统计方法等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下面将从统计的涵义、统计总体、统计调查等方面谈谈个人的浅见,愿与同仁商榷,并敬请同仁赐教。  相似文献   

8.
当前,广大基层统计工作者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的热情很高,但“报告”质量往往显得一般,不尽人意,毛病不少,无疑使“报告”作用的发挥打了折扣。我作为一名基层统计工作者,在日常接触中,感到当前基层统计分析报告存在的毛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题上,赶时髦、赶潮流。人写吾也写,缺乏创意,有的选题过大,想当然,缺乏针对性、目的性。二是结构上,层次、段落不清,或主次颠倒,或平铺直叙,重点不突出。三是数字使用上,过多过密,有的数字与观点脱节,也有的计量单位不规范,甚是数字失准,计算错误。四是语法、修辞上,逻…  相似文献   

9.
【正】大哥说,父亲几年的积蓄全花在我这个败家子身上了。初闻此话时,我4岁,不明白他是何意。后来我渐渐知晓,自己是最后一批超生队伍中的一员,为此,作为老师的父亲被罚款2万元。我是被迫念书的。只要看见我和那一帮不学无术的兄弟混在一起,大哥便会当  相似文献   

10.
幽默6则     
某领导一领导酒后被扶到主席台上,坐定后说道:“上主食。”他的助手赶紧扶他去厕所醒酒。领导坐在马桶上吩咐:“开车!”助手看他实在不行了,就把他送回家。老婆帮他脱鞋并扶他上床。这时领导亲切地抚摸着老婆的手问道:“小姐贵姓?”酒鬼的对话一天,爸爸在外面喝得酩酊大醉,摇摇晃晃地回到家里,一进门就生气地对儿子说:“你的脸怎么变了样儿了?像你这样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咱这幢房子绝不能留给你!”儿子在家中也已喝得烂醉如泥,听了爸爸的训斥,毫不示弱地答道:“那更好,像这样摇摇晃晃来回打转的房子,给我我也不要!”不…  相似文献   

11.
品味统计     
我从事统计工作已有多年,虽然成绩甚微,但总体上讲,我也能聊以自慰,庆幸此生与统计有缘,快乐地生活在统计之中。 记得工作之初,我连车间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都看不懂,对“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指标”、“变异与变量”等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感陌生。可是,车间领导却让我当了综合统计员。从此,我就一直扎根在基层企业统计岗位上,边干边学,作为统计人在慢慢成长、慢慢进步。最终成为一名统计师。我欣慰,心里甜。 记得以前,我写过一篇所在车间年度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充分利用数据资料说话,较为客观地阐述了车间取得的…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编辑部:快到年底了,有好友征求我的意见:“明年订什么报刊好?”我毫不迟疑地回答:“你在从事统计工作,还是订《中国统计》好。”给好友做的这一参谋,不是信口开河。我对贵刊确实是爱不释手,要说这份刊物的特点,我是这样认为的:一是内容广泛。设置的栏目多,登载的内容丰富。“特稿”、“统计方略”、“特别报道”、“聚焦:社会经济热点”等方方面面都有,可说是数据的资料库。二是可读性强。刊登的精品多、内容新,教育意义又大。其中“统计理财”、“生活中的统计学”尤佳。三是差错极少。《中国统计》的每一期我都看,但很少有…  相似文献   

13.
统计是啥,啥是统计,要想叫真儿,还真是不太好说。不过,看了何教授在本文中的一番阐述,虽不乏调侃,却相当上口,就是说,写的流畅、说的占理、议的精彩。 “就统计这个词来讲,您千万别深究,非说它是个啥,不是个啥。” “确实,生活中全是统计” “但是,只有我们感觉到生活离不开统计,没有统计我们觉得活起来挺费劲,统计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统计不再皇炫耀自己,打击别人的武器,到哪个时候,我们就能真正地理解统讲个啥,到哪个时候,统计才是真正的统计。” 我很欣赏何教授的这段话。在此,感谢他把一篇有意思、好看的文章给予本栏目。  相似文献   

14.
统计数字是我们检查计划,观察业务发展、决定政策、采取措施的重要依据之一.有的同志把统计工作称为“领导的耳目”、“领导的参谋”,有的把统计干部称为“领导的侦察兵、参谋员、宣传员”.这说明统计工作的任务是光荣的,也是繁重的.统计工作怎样完成这一光荣而繁重的任务呢?当然最基本的  相似文献   

15.
解读62000     
晓玉 《中国统计》2002,(10):13-13
自去年公布了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查出违法行为62000多件的结果后,我就一次次领略了何谓“捕风捉影”。 先是有我们的同胞,一见62000,不知是晕菜还是喷血:“哇,这么多,中国的数字简直是假到家了”。可我反问他,你凭什么认定这62000就太多了?中国有几千万个企事业单位,每个单位报送数十(有的上百)种报表,每种报表包含数十或上百个数据,有的数据还分为月、季、半年填报,如此粗框算,统计源头数据量至少是数万亿这样的天文数字,62000还叫多?其实这62000不过是我们查出的,没有查到查出的肯定比这要多得多,即使多10倍,统计违法…  相似文献   

16.
为统计事业殚精竭虑的人——记全国统计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统计局副总统计师赵锦欣同志七十年代初期就从事统计工作的赵锦欣同志,是统计战线上一员名副其实的“老兵”。多年来,赁对统计事业的挚爱之情,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他精心组织了许多项...  相似文献   

17.
小议“据不完全统计”□文/金湖县统计局张安宝在报刊杂志上以及很多的文稿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据不完全统计”的说法,开宗明义就是说明“不完全统计”,很随便地用起一连串统计数字,而我在此要说:这种现象应引起注意。首先,统计工作上并无“不完全统计”的调查方...  相似文献   

18.
我的丈夫     
我的丈夫顾堂我的丈夫在乡工办已当了16年”统计”.可称得上是统计队伍里的“大胡子”兵了。十六年,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可在统计战线上,他已走得太累、太累了。每天,他第一个上班开门清扫,到最后挂上把锁国家,真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星期天,别人休息...  相似文献   

19.
统计,你好     
岁月荏苒,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到统计局工作已经13个年头。 1990年8月4日,是我永远忘不掉的日子,从那天起,我成为县统计局的一名工作人员。我学的是会统专业,没想到能到统计局,但我暗下决心: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以实际行动向领导和同志们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统计工作在当今青年人眼里,无疑是份清贫而乏味的工作,许多人还瞧不起统计事业,这是因为他们对统计事业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而我越干越知道统计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统计工作不仅是行政工作的“晴雨表”和“监测仪”,还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诊断书”…  相似文献   

20.
扭曲的数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土财主为自己整日无所事事的儿子请了一位教书先生,当然并不指望儿子能科举高中,升官发财,而是希望他能识点字,将来帮忙照看偌大的家业。第一天上课,先生教的是数字,一是一划,二是二划,三是三划,财主的儿子学完这三字之后,就对财主说,我已经学会了。财主听了喜出望外,当然就不能再让先生在家里吃白饭了。其后一天,财主请客,责成其子写请柬,没想到他关在书房中半天没出来,财主进去一看,儿子正在奋笔疾书,口中念念有词:“我爹为什么不请别人,单请一个姓万的?” 目前,一些人对统计的认识如同财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