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斯兰教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有10个民族信奉了伊斯兰教,形成了以维吾尔族为主的新疆穆斯林和以回族为主的内地穆斯林两大文化群体,伊斯兰教在新疆和内地呈现出了各自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
在宗教人类学看来,新疆回族伊斯兰教是一个"熟悉"(fam iliar)与"陌生"(strange)交互发现的绝佳个案。回族伊斯兰教在新疆的形成具有"移民"、"移教"的特点。在新疆本土化过程中,回族穆斯林社区生成与内地回族和新疆其他穆斯林民族同而有异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穆斯林民族文化特征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斯兰教传入我国1350年以来,在我国形成一个具有鲜明伊斯兰文化特色的穆斯林民族群体.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除回、维吾尔、哈萨克等10个民族外,还有少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历史上困各种原因改信伊斯兰教.作者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我国穆斯林民族的基本特征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并非只限于10个少数民族;对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我国有10个少数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表述提出质疑;并提出"蒙古回回"、"藏回"的称谓不科学,需重新正名.  相似文献   

4.
中国穆斯林是以伊斯兰文化为中心、以生活环境中的中国传统文为背景的,包括我国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传统的穆斯林民族和汉、蒙、藏、傣等其他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族群。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穆斯林文化在历史上多处于被表述的境遇。20世纪前期,随着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中国穆斯林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一批有志之士的努力下通过创办刊物、兴办学堂等方式,进行中国穆斯林的文化自觉和自我表述行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落实,中国穆斯林的文化自觉和自我表述行动也重新开始,创办刊物成为一种重要的进行自我表述与文化自觉的途径。20世纪90年代末创刊的《穆斯林通讯》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创办的穆斯林刊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曾经指出:“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蒙古贵族得天下主要靠的是军事征服、民族战争,对于被征服的民族和人们来说,他们是征服者。但在他们得天下之后,要完成“治天下”的任务,却不能只靠屠杀与镇压,还要着重解决经济问题和思想文化统治的问题。他们必须适应先进地区的经济与文化,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政治经济制度。落后的征服者最终被先进的经济文化所征服,否则就难以维持自己的暴力统治。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文化研究的一部新作─《伊斯兰教与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评介马燕西北辽阔的大地孕育了伊斯兰顽强的生命力。在这里,伊斯兰教与回族等穆斯林民族互为一体,相互依存。伊斯兰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当地穆斯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同时,...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对穆斯林民族有着不容置疑的影响。研究穆斯林民族教育离不开对伊斯兰教的认识和理解。伊斯兰教不但十分重视教育,而且有着全面的教育观。发展穆斯林民族教育与伊斯兰教律的要求是相一致的,但要注意民族性、宗教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同时,穆斯林民族教育也必须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要将穆斯林民族教育建立在穆斯林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蒙元时期的穆斯林与伊斯兰教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生活在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的穆斯林如何调适与社会、国君之间的关系,这是其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文以伊斯兰教法为切入点,探讨蒙元时期穆斯林与主流社会的良性互动和伊斯兰教法与国法(国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9-15世纪间居住于新疆及河西走廊地区的回鹘人佛教文化昌盛。在与北方民族(如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回鹘佛教也随之为这些民族所接受。尤其在蒙古统治时期,回鹘佛僧地位甚高,他们或充当皇帝与藏族喇嘛教帝师之间的翻译,或充当蒙古皇室贵族的老师,或传扬弘化佛教,深为蒙古统治者所器重。他们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契丹、党项、女真,尤其是蒙古古代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法对回族道德观和习惯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斯兰教法作为一种法文化 ,对整个穆斯林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回族作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渗透和体现着伊斯兰法文化的精神实质。伊斯兰教法不仅在回族道德观的形成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且对回族习惯法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地方化和民族化是信奉伊斯兰教、以传播伊斯兰教为己任的阿拉伯民族和信奉祆教的伊朗波斯民族在全面接触和深层交往中逐渐实现的.伊朗与阿拉伯的早期交往奠定了两个民族交往的历史基础,阿拉伯人对伊朗的军事征服是伊斯兰教在伊朗传播的前提条件.在阿拉伯穆斯林的统治下,波斯人一直处于劣势和被动.在政治和宗教生活中,阿拉伯穆斯林对波斯祆教徒进行诱惑和胁迫.经济生活的困境使波斯祆教徒大批改宗伊斯兰教.法律地位的不平等和通婚削弱了祆教群体.在文化交往中,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逐渐在伊朗占据主导.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地方化和民族化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什叶派在伊朗的传播和发展上.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1):i001-i001
伊朗历史上曾奉祆教为国教,具有悠久的祆教文化传统,但最终为阿拉伯人所征服,伊斯兰教实现了在伊朗的地方化和民族化。本期国际政治研究专栏《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地方化和民族化》对这一历史现象作了较为全面翔实的论述。文章认为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地方化和民族化,是信奉伊斯兰教、以传播伊斯兰教为己任的阿拉伯民族,和伊朗信奉祆教的波斯民族,  相似文献   

13.
汉族人信仰伊斯兰教是一种古已有之的历史现象,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重视不足,以致在信仰伊斯兰教的汉族人的文化属性与民族成分方面存在某些误区。在宗教、文化、社会、民族等许多方面,对这一历史现象作较深入的分析,就会得到信仰伊斯兰教的汉族人主要是信仰文化的转变,而非民族属性改变的结论。因此,从理论上讲,“汉族穆斯林”的称谓,更能准确地表达其民族与信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热贡地区地处中原汉族文化圈、西南藏族文化圈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圈的交叉地带,是历史上民族迁移、征服、融合的一个热点地区,其文化"涵化"过程漫长而复杂。该研究在多次田野考察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文化涵化研究中的"历史复原法",对热贡地区进行文化"考古",认为这一地区的文化是由西羌、吐谷浑、吐蕃、蒙古、穆斯林、汉族等多民族文化多次涵化而形成的、以藏传佛教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这对研究多元文化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马坚教授指出:“国内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大半与教律有密切关系”。伊斯兰教是撒拉族的全民性信仰。由于历史、民族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撒拉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较之国内共它穆斯林民族更为严格。撒拉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教的烙印。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回族、维吾尔族尽管在语言文字、生活习俗上有种种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都信仰伊斯兰教,都是穆斯林。千百年来,这两个民族不仅为我们祖国创造了无数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在穆斯林中广泛流传的机智人物故事,就是民族历史、民族生活、民族智慧真实而又生动的反映。为此,如何从整体上对这两个民族机智人物故事的类型、思想艺术特征及其影响作出实事求是的客观阐述和评价,是摆在每个民间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而处在21世纪交叉口的中青年民间文艺工作者担负着更为艰巨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元代西藏政教合一制的初步形成 13世纪前半期,蒙古势力在北方草原崛起,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不仅统一了整个蒙古草原,而且积极对外扩张,其势力已深入到与西藏邻界的甘肃、青海。1236年蒙古军队进据陇、蜀,这样,整个西藏外围从东至北便处于蒙古人的重兵包围之下,征服西藏已是势在必行之事。  相似文献   

18.
群科旗以前是青海湖蒙古人的一个基层社会组织,20世纪以来逐渐从民族集团演变为一个地域集团;在当地,群科旗蒙古人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成为非主流民族,他们的文化也发生了变异,一些蒙古人成为多重身份的人,走向边缘化。  相似文献   

19.
先知穆罕默德历经23年,在公元7世纪将伊斯兰教传播于整个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的成功传播,使得分散的阿拉伯人进入强大的黄金时代。随之,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和《圣训》的教义、教理之中的伦理规范着穆斯林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伊斯兰教的世界性使其迅速传播,穆斯林遍布世界各地。伊斯兰教主张女性在起源、信仰、婚姻、教育、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伊斯兰教伦理对于穆斯林女性道德修养的提升和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亚述人是古代近东地区以尚武著称的古代民族。公元前9-7世纪,亚述人的势力发展到了顶峰,其军队在从地中海到波斯湾的广大地区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建立了人类进入铁器时代后第一个地跨亚非的大帝国。亚述人的尚武文化既是亚述人得以建立强大帝国的最主要因素,同时也是亚述帝国走向灭亡的罪魁祸首。亚述人的尚武文化及其实施的一系列征服行动,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古代近东的历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