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明治维新和泰国拉马五世改革是近代东方改革大潮中唯有的两次成功改革。在诸多改革失败中为什么日泰两国改革能够获得成功?要研究这一问题,有必要回颐一下近代东方改革大潮时期东西方的基本历史情况。众所周知,19世纪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美、德、俄等紧步英国后尘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开展,新技术新设备的发明应用,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生产力,工业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二十四世纪上半叶,当世界许多地区尚未显露国家历史曙光的时候,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著名的城邦拉格什却发生了迄今所知道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成文记载的改革——乌鲁卡基那改革。大约一千八百年后,古代希腊的雅典城邦也发生了一次历史上著名的改革——梭伦改革。虽然这两个城邦分别处在世界的东西方,各自改革的时间相差千年以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降中日两国发展都遇到过三次重大的历史机遇,但两国对历史机遇的把握与应对不同,因而结局亦大相径庭。分析和比较中日两国历史机遇、历史进程及文化因素的内在差异.对于中国把握与利用21世纪初期的战略机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16世纪中叶以后至18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形成的西方新世界观念在中日两国传播。中国被动地接受了部分新世界观念,但更多表现为排斥西方文化及其世界观念;日本主动地吸取新世界知识,形成兰学思潮,世界观念得到了更全面、更深刻的发展。中日对新世界观念的回应是两国适应新的世界形势的重要表现,也为19世纪中叶以后两国历史不同的发展际遇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5.
在 2 0世纪里 ,中国共产党曾经三次以苏为鉴 :中国革命以苏为鉴 ,获得了成功 ;中国建设以苏为鉴 ,中国共产党已开始注意探索自己的路子 ;中国改革以苏为鉴 ,苏联由错误地反思历史到否定历史进而酿成解体垮台的失败结局为中国鸣响了警笛 ,中国引以为戒 ,采取谨慎的态度 ,实行稳步的改革 ,最终取得了改革的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6.
从华工到首富 1998年10月11日至12日,牙买加总理珀西瓦尔·帕特森访问上海。在谈到与上海的经贸、文化交流时,帕特森说,牙中之间的交流可以追溯到150年前,当时去牙买加的华人现已完全融入当地社会,并为牙买加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的确,作为中牙两国交往的先驱和开路人,华人(特别是广东籍华人)在牙买加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已将近一个半世纪了。  相似文献   

7.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西方国家以外交、武力手段对中日认同的传统世界秩序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冲击。中日对此分别做出了回应:清朝中央政府固守朝贡体制,广东地方政府作了初步变通,而日本幕府则摇摆不定;中国知识阶层开始重新关注西方世界,但日本知识阶层认识西方世界的著作更多、水平更高,并抨击幕府的锁国政策。中日对西方的不同态度影响了此后两国历史的发展,并预示了19世纪中叶两国开国之后将走上不同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修道院改革运动是西欧中世纪史中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历时两个世纪之久,对西欧封建社会制度、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所掌握的史料试图说明修道院改革运动所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介绍在改革运动中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3个重要的改革派别——克吕尼修道院改革派、高尔茨修道院改革派、希尔绍修道院改革派;阐述修道院改革运动对于巩固西欧封建政治体制,促进罗马教会的兴起,诱发政教斗争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革.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发端,几乎同时走上了探索现代化之路.日本通过维新改革成长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中国却越来越被边缘化.中国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日本奉行"和魂洋才"、"脱亚入欧"的指导思想,是导致两国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都是使用汉字的国家.据说,汉字是公元4世纪末到5世纪初通过朝鲜传到日本的.虽然两国同是使用汉字,且字形很多是相同的,但经过历史的演变,目前两国通用汉字的形体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在日本政府1981年公布的<常用汉字表>和中国政府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的基础上,对两国现用汉字的历史演变、形体差异简单地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汉字词早在1000多年前就传入日本,直到现在还在大量使用.纵观中日词汇交流的历史,根据其特点,以19世纪为限,可以分为2个阶段.19世纪前的中日词汇交流可以说是由中国到日本这样一个单方面传入.19世纪以后中日词汇的交流比较特殊和复杂,有交织之处.本文围绕西方传教士的汉译书籍对日语词汇的影响为中心对这一时期的中日词汇交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英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历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移情"成为争议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移情"被正式引入英国历史教育领域的背景及其成为改革焦点的原因,为我国方兴未艾的历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是西班牙帝国经历剧烈政治、经济变动的年代。西方史书惯以波旁改革来进行概括。波旁改革构成18世纪西班牙帝国历史画卷的主轴,它也是19世纪初西属美洲走向独立的历史源头。为了从历史的纵深理清18—19世纪之交西属美洲新旧政治递嬗,本文拟就波旁王室在美洲的经济改革展开论述。一、波旁改革导源  相似文献   

14.
巴黎公社的政权建设,迄今已有一百二十年。一个多世纪以来,整个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早已被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所代替;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些国家先后取得了胜利;整个世界曾形成过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阵营,但又走向分化;在这种形势下,重温巴黎公社的历史,对于促进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就巴黎公社的政权建设和社会改革谈些浅见。 1 巴黎公社的政权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870年9月11日成立巴黎二十区中央委员会到1871年3月15日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成立为第一阶段;从3月15日到3月26日巴黎公社选举为第二阶段;从3月26日巴黎公社选举到5月28日公社失败为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15.
十七至十八世纪,欧美许多国家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代替了封建生产方式,我们把这种社会形态与生产方式的转化过程称之为近代化。中日两国的近代化几乎同时开始,并且同处在东亚文化圈之内,但结局一成一败,后果殊异。对于这种重大的历史歧异,国内不少的史学工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有些同志在分析影响中日近代化成败的经济根源时,认为在封建社会末期,中日两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相同,忽视或者否认二国封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差异。对于这种观点,本人不敢苟同。本文试图寻找和分析中日两国封建经济形态及其发展水平的本质差异,以弄清中日两国近代历史发展迥异之真正原因。另外还想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分析,以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战略意义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土耳其改革述评梁纪祖1908年-1909年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是20世纪初亚洲觉醒的标志之一。它结束了素丹阿卜杜哈米德二世的统治,把封建专制的君主国变成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国,这是土耳其历史的重大进步,也是19世纪土耳其改革发展的必然的历史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图书馆学,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是始于20世纪初。总结和描述20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历程,记录这门学科在艰难曲折中跋涉前进的历史足迹,是有意义的。本文试图通过粗略宏观的历史考察,勾勒出中国图书馆学几十年来从传统的古代图书馆学到近代图书馆学,进而到现代图书馆学的变革发展的脉络,并对之进行反思,这对于更好地借鉴过去,开拓未来,对于改革时期的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建设,都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有悠久的联系。据《汉书》、《魏书》记载,早在二千年前两国已经通使往来,到了盛唐时期,这种联系更加频繁。两国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人民之间的友谊日益密切,曾出现了历史上不可磨灭的黄金时代。到了近代,虽然由于军国主义者的疯狂侵略,一时中断了两国政府间的正常联系,而人民之间的互相往来却一直继续着。 中日两国是近邻,接触比较直接;保持友好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愿望,对亚洲和世界和平也有积极作用。因此,研究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总结过去的经验,发扬有益的因素,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以来,俄国代议制机构经历了从国家杜马到苏维埃,再从苏维埃到国家杜马的两度更替。与旧国家杜马和苏维埃相比,重建的国家杜马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俄罗斯仍没有因此而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制度。在代议制机构的嬗变过程中,影响变革的因素很多,其中,前代议机构地位和功能的衰微、领导者政治理念的不同和俄国特殊的国情特征是促使嬗变发生的主要原因。苏维埃取代国家杜马后又被国家杜马所取代的历史启示我们,代议制机构的有效运作有赖于制度建设的加强、政治文化的培育,以及借鉴吸收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基础上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人类即将告别20世纪进入21世纪。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过程中,15、16世纪是一个伟大的转折,开始了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的转变,到19世纪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实现了从分散到整体的转变,开始了真正的世界历史。20世纪是一个更伟大的转折。它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变革——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阶级结构、社会制度、政治格局、国际关系、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地认识20世纪世界史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对于把握今天、走向明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