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德扬自杀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五四后期轰动一时的北大学生林德扬自杀事件进行了历史性回顾与分析.当时,媒体报道称林德扬热爱国事,遗爱在人,正面宣传了他的爱国事迹,使一个爱国者形象出现在观众视野中;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人们阐扬他的为国牺牲精神,意在社会动员,激发人们的爱国精神;当时的学者则通过讨论青年自杀的原因与意义,言说文明走向、社会改造与人生观.林德扬自杀展示了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在这个时期新旧思想交替,社会秩序混乱,传统与现代相互较量,社会问题亦层出不穷,自杀现象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青年学生是当时社会的希望,被视为社会活力的象征,天然地承担了拯救国家命运,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他们的自杀更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激烈的自杀方式、悲愤的遗书如同表演一样将青年个人自杀事件带入公共领域,是青年对自我形象的一种建构;而作为观众的社会各界通过媒体报道、追悼会纪念、公共讨论更是对青年有着不同的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3.
《北京纪事》2014,(3):18-21
在人们对自杀的普遍观念中,都觉得青少年因为心理不成熟,自杀率最高,但其实并非如此。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数据,青少年自杀率远低于老年人,而且这与全球的情况一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军率领的课题组所完成的一项全国自杀率情况调查结果也表明:我国城市老人自杀率的大幅度上升,急需社会关注。 专家分析,老年人自杀率高主要有四种原因:躯体疾病增多;退休后角色转变,出现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老伴或亲友去世,生活孤独;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刊专家组 《社区》2004,(22):53-53
张国荣的自杀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他为什么要自杀,他活得不好吗?"在伤感和遗憾之后,人们开始提出这样的一些问题:我们周围有多少人自杀?他们的自杀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自杀?  相似文献   

5.
《史记》记载的自杀行为和自杀事件引人注目,《史记》所记自杀模式有失败型、逼迫型、自责型、恐惧型、维护型、报恩型、守节尽忠孝型、免辱型等。本文对自杀原因进行了分析,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进行了探讨。史记》所记载的自杀行为,表明了当时社会背景与自杀现象有着明显的联系,特殊地呈现了古代社会文化群体的心理,从中我们可以认识中国社会的某些本质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王珂  何劲虹 《南都学坛》2006,26(2):77-81
詹姆斯十分关注自杀,在他的18篇长篇小说中有多处描写自杀现象。他小说中的自杀从形式上可分为肉体的和象征性的;从态度上分为有意的、不朽的和犯罪的;从原因上还分为自私的、利他的、缺规的和狂乱的。这些自杀不仅在文学层面上有重要的意义,还在哲学、心理学,特别是在社会学层面具有特殊的意义。从社会学视野来审视自杀,可以看出詹姆斯小说中的自杀与社会趋势相适应,自杀的男性多于女性,单身的多于已婚的。  相似文献   

7.
华兹华斯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早年支持法国革命,是出于人类解放的信念;他后来退出革命,是因为看到了革命的反人道主义的一面;他对工业化过程中的破产的农民深表同情;他也看到了当时人们道德的堕落,批判了肆意破坏自然的行为;返回自然与返回原始基督教,是他面对人类的精神困境指出的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8.
杜甫的孤独是一个时代的孤独,与古代文人相比,他的孤独更加值得人们尊敬,更加值得人们思考;他的诗是对于整个封建制度的反思与鞭挞,是当时时代的最强音。本文试图在那个时代大背景的前提下,通过分析与比对杜甫与其他人物的交游以及自身社会思想情感的变化,和随之不断更新的诗歌创作等,还原给大众一个孤独而真实的杜甫,以期对于他不带杂质的真、善、美诗歌产生一个跨越时代的共鸣。  相似文献   

9.
要维特在爱的无望中遭遇到了爱所面临的两难困境:或者对爱过于期待,把它奉为绝对神圣的价值却导致了发疯和杀人、自杀;或者对爱过于漠视,视之为社会和家庭的附庸,从而使爱扭曲、异化以至消解。两者都是爱的受难。维特自觉选择了死亡。死亡在他的意向中不断被赋予意义;死亡战胜了虚无,从而成为一种“向死而在”的救赎。  相似文献   

10.
<正>一、事实和问题的提出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在其名著《论自杀》中不是把自杀视为个别人单一的心理现象,而是将其看作某一社会发展趋势的表现.他把自杀分为四种:自我的、利他式的、反常的和宿命的.他对形成自杀的自然环境、人员性别、宗教信仰、社会安定程度等,都一一作了充分比较和研究.他在取得了充足的数据并经过反复论证之后,特别强调的是,自杀同反常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反常则主要是某一个人同群体和社会联系的减弱或中断.因此,社会上出现大学生自杀的这种现象,实际上就是人们与社会结构、价值观、信仰和规范等外在的符号系统的异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林纾的翻译小说在当时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几乎成为一种文化潮流,五四时期的文学巨人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都曾说自己受到“林译”小说的很大影响。林纾不经意间获得的惊人成功说明他无意中迎合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时尚。因此,要了解当时的文化时尚,对“林译”小说进行分析考察无疑会是一个好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1919-1928年社会运动中的自杀事件具有"运动激愤"的特征.自杀事件发生后的媒体报道、追悼会与学者评论可以说明自杀被赋予了社会意义.运用社会建构论等理论和方法可以时运动激愤式自杀行动社会意义赋予的过程、方式、话语及其与中国现代社会运动进程的关系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13.
李觏的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在赋中尖锐地指出统治阶级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备乱”,不可热衷于佛道,而应“以生人为意”。他的这一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起到了尖锐而深刻的批判作用,也体现了他的写作宗旨——康国济民。他的赋不愧为“愤吊世故,警宪邦国”之作。他的赋也有较强的艺术价值,铺叙细腻,气势壮阔;他在赋中对社会现实作了深入的观察,理智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具有丰富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赋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有着周密的逻辑推理,强有力的论据,使人无以置辩。  相似文献   

14.
改写理论视角下解读林译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是我国晚清时期的翻译奇才,他的作品典雅流畅,风行一时。由于他的翻译小说中存在大量省略、增添、删节,常被翻译界指责为"不忠实"。本文从翻译学文化操控派代表人物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视角出发,结合林纾所处的特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分析了影响他翻译思想和策略的因素,探究了林纾在中国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诗学观等因素影响下对西方文学进行改写并取得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5.
韦应物的乐府歌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在艺术表现上,也很有自己的个性。其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均不亚于他的五言古诗。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学史家对其应作重新审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身心状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这四个方面引起的。防止大学生自杀的对策:(1)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室,关注自杀高危人群;(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机构;(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4)改善家庭教育,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5)加强网络和社会媒体的监管。  相似文献   

17.
林纾是我国晚清时期的翻译奇才,他的翻译作品典雅流畅,风行一时,因而他的翻译思想、翻译动机、接受环境、对原作的"误译"和"不忠"等都被深入研究和评价。他也因为对原作的"误译"和"不忠"而饱受争议。从翻译学文化操控派代表人物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视角来看,林纾的"误译"和"不忠"往往是他刻意选择的结果,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改写,是他在当时社会文化的操控下,对原作做出的赋予其二次生命的调整,即是林纾在中国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诗学观等因素影响下对西方文学所进行的改写。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翻译史上,林纾是一位争议较大的翻译家。不懂外文的林纾利用良好的文学功底,与他人合作先后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引人入胜,风靡一时。他把自己的翻译事业与国家实业相结合,通过翻译外国作品开启民智,宣传实业救国思想。另外,林纾对于翻译的目的、功效以及翻译时的具体问题、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当时译坛引起极大反响。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代的自杀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主流生死观的最大特点是凸显理性,贬抑感性。中国传统的自杀模式主要有:理性冷静地分析、权衡之后的被迫自杀;;宁死不屈、宁死不受其辱的自杀;;“士为知己者死”的自杀;;为了某种承诺或理念而慷慨赴死;;忧国忧民、怀才不遇且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毅然走向死途;;成仁取义的自杀。记载于中国古代正史中的自杀模式不足以反映古代中国社会自杀问题的全貌。现代中国社会的自杀现象相当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一点是人们大都放弃传统的“好死不如赖活”的观念,转而奉行个我主义、情感至上主义,以及“赖活不如好死”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20.
斯蒂文森虽然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却不完全认同当时社会的一些主流价值观。在其《岛上夜娱》的三篇短篇小说中,他呈现了不一样的白人形象和土著女性形象,颠覆了传统白人的优越感。在探索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关系基础上,揭示了白人文明对土著人的压迫。虽然小说在某些方面仍被禁锢在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中,但考虑到社会传统对作家思想的影响,小说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