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东畲族"二月二"节俗具有汉族"二月二"节俗的部分共性,但闽东畲族"二月二"的会祖、会亲、会歌等内容和形式又迥异于汉族节俗,它饱含着畲族祈求幸福、太平的心理,团结友善、不忘根祖的品格,和在浪漫狂欢中传承民族精神内核的文化特征。闽东畲族"二月二"节俗,既体现了畲汉融合的友好族群关系,更沉淀着畲族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
对于任何社会,礼都是不可或缺的。《南华真经》一方面反对世俗礼制,认为俗礼的出现标志着人际关系的疏远,是"相伪"的表现,会造成财富的浪费,甚至堕落为人们盗取名利的工具,促使人性变坏;另一方面,又提倡能够表达真情、带有理想化的"至礼"。然而当《南华真经》面对现实社会时,又不得不在不同的层面,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兼顾了"俗礼"和"至礼"。  相似文献   

3.
《社区》2008,(24)
仪式对于过年来说非常重要。人们找不到过年的感觉,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仪式"。在中国的"年文化"中,仪式是非常丰富的,不仅有守岁、拜年这些"通俗"之外,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还有许多相异的习俗。年俗的核心内容是对"美好"的祈愿,而种种仪式也包含了人们许多儿时的回忆。  相似文献   

4.
书法创作中的雅与俗,作为评价书法好坏的标准,向来是书法家最在意的,作为另一种相对于文士阶层的"雅"而被区分为"俗"的民间书法,却是大书家创新书体的泉源。因此,从雅与俗的角度切入,观察书法典范的成立以至流派的兴衰,对于书法演变关键问题的理解,应有帮助。而且我们对书法创作中的雅与俗的反思,在格调上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保持健康发展,就不仅是重要而且也是十分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明清以来长期居住于闽东片区的畲族所使用的语言当是畲族的原生态语言。指出,随着闽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来相对闭塞的畲族人民与周边汉族的生产习俗日趋融合,随之而来的却是畲语的日渐衰弱。认为在海西发展的新形势、新背景下,探讨闽东畲族母语传承的途径与手段,对于推进闽东畲族文化传播,振兴畲族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在《欧阳询行楷〈千字文〉俗字与敦煌俗字異同考辨》①一文之后续补而成,主要探讨了"俗省一橫"、"俗省一竖"、"俗省多画"、"俗增笔划"、"俗改结构"、"俗改部件"、"杂类俗字"等七个类别的特征俗字。通过俗字、避讳字字形的比较来判断作品真伪,并由此证明书法家亦未能免"俗"。  相似文献   

7.
《社区》2008,(24)
电视过年、旅游过年、短信拜年等,正与传统年俗一道,丰富着中国人的年文化。每个春节都有人批评"年味"不足,但不难发现,一些新年俗已经逐步巩固了自己的"江湖地位",它们被演化,被固定,最终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理解。在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区构建的重要任务是构建一种和谐的社区管理与交际生态。节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是人们建立、调节并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载体。节俗文化可以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为社区公共活动提供时域与场域,同时,节俗文化还有道德宣扬与伦理教化的驱动力,可以承担"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重任。将节俗文化活动纳入和谐社区的构建过程,能够促进社区和谐的管理与交际生态的建立,提升社区建设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文化散文"是中国散文界当红的散文品种,其代表人物是余秋雨.余秋雨的散文从<文化苦旅>到<霜冷长河>,是一个逐渐遗落"散文"和"文化"的过程,也是他的散文观从高谈阔论"人类整体感觉"下降为强调"困惑"对散文写作的重要性,到最终声言自己"谈不上什么困惑"的破产过程.从大散文现象的兴起至败落这一过程审视余秋雨文化散文现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市场化环境中,俗之妆扮为雅,雅对于俗的包装,以及俗对于雅的败坏这一文学史中常见的雅俗关系的再次体现.  相似文献   

10.
对于创立"国字号"品牌,闽东人曾经有过很矛盾的心路历程,既盼望,又悲观.盼的是早日实现"零"的突破,悲的是一时拿不出"硬货".于是,全市上下总感到创牌之路很远、很长,等待似乎成了当时最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温史 《山西老年》2010,(7):18-18
对于所谓正人君子来说,怕老婆这个话题很俗。然而在另一些人那里,却能挖掘出其中的微言大义。人们一般只知道胡适先生是著名的学者,然而他自称,收藏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处世态度是表面从俗,精神脱俗,从而形成了"从俗脱俗"思想。这对后世影响甚巨,"以俗为雅"的文艺思想即由此脱胎而出。"以俗为雅"之俗指凡俗、通俗,雅则指高雅。这个命题既与"从俗脱俗"思想息息相通,又符合艺术辩证法的原则。"以俗为雅"是一个普遍的文学现象,体裁的运用、语言的表达、题材的选择、章法结构的组织、意境的创造等都可"以俗为雅"。  相似文献   

13.
"因俗而治"是明清统治者根据土司地区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制定的民族政策。明清中央政府的"因俗而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行政体制方面,实施"多轨制";二是在管理制度方面,体现"差异化";三是在司法制度方面,注重"变通性"。地方土司政权的"因俗而治"主要是通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司法制度得以实施。明清中央政府实施"因俗而治"的前提是必须维护中央王朝的统治,凡无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风俗习惯可"因俗",而有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各种制度则不能"因俗"。"因俗而治"政策的实施效果极其显著:既推动了边疆土司地区的内地化,又推动了国家法制建设的渐进化。明清时期的"因俗而治"政策是适合土司地区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实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4.
"新现实主义"和"先锋派俗文艺"是当代美国文坛的两大主流.这两大主流能发展并持续到新世纪,反映了人们对"学院派"小说形式的厌倦和对传统文学的眷恋.  相似文献   

15.
中唐诗人卢仝,诗风险怪却具"俗"趣,从而融通了险怪和通俗,成就了虽怪却具亲和力的独特审美风格."俗"趣,即与当时民间趣味相契合从而具备通俗味、大众味的一种审美情趣,它在卢仝诗中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表达手法"俗";结构方式"俗";语言运用"俗".  相似文献   

16.
从雷德菲尔德提出的"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出发,以"法俗"概念为中心,从民俗学角度解释中国古代法律样式不失为一种新颖的观点。从中国早期法律的原始创制以及儒墨法对其"法俗"特质的形成和影响来看,认识古代法律之难,不全在其律,亦难在其俗;中国古代法律一直追求礼、俗、法的统一。综观秦代法治,"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它不仅要"问俗",还要"化俗"。由此,中国古代在国家(礼法)与社会(俗)之间建立了合理的联系,创制了"俗—礼—法"之间渐次递进的社会制度模型,进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法律兼具风俗性法学和理性法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闽东古文化资源保护问题的初步考察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东古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且在相当长时期里保存完好。“文化大革命”后尤其是近些年来经济的低水平过度开发,以及人们的浮躁心理和观念偏差,本地古文化资源的生态环境迅速全面恶化,闽东古文化资源保护问题日益严峻地凸显出来,亟待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下大力气去解决。  相似文献   

18.
从审美角度重新认知汉魏六朝咏物赋,是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抒情方式及自然审美经验新变的重要途径.在创作方式上,汉魏六朝咏物赋通过把原始自然审美观念作用于对物体及精神层面的摹刻,使"体物"对象得以延展,从而为中国传统审美视域的扩展创造了条件;其次,汉魏六朝咏物赋的表现对象从目力所及之物向外部自然推展,体现了人们对于日常生活和俗...  相似文献   

19.
最近十余年间,民生新闻成为风行天下的传播现象。然而当下的新闻批评对此现象缺乏关注,甚至批评颇多。事实上,民生新闻之所以会"审俗",主要是因为民众中存在着本能的"审俗需要",才最终形成了民生新闻的"审俗现实"。所以,我们不仅要正视民生新闻的审俗现实,也需要尊重民众所拥有的审俗权力。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贯穿着"雅"与"俗"的交流碰撞.本文试图通过对诗歌史上"雅"与"俗"衍变的描绘,对"雅"、"俗"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规律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