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历来的神话传说都记载到太昊伏羲定都宛丘,但其原因不明。通过文学人类学的四重证据法,重点分析《诗经》中与“宛丘”相关的两首诗歌《宛丘》与《东门之枌》,发现“宛丘”与“蛇”具有象征对应关系,它主要通过“宛丘”本身的丘名,“宛丘之上”“宛丘之下”“宛丘之道”的空间布局,宛丘之“栩”的存在,在宛丘的“婆娑”舞蹈来象征和模拟蛇的...  相似文献   

2.
《诗经·陈风·宛丘》的主旨迄今主要有四类观点。综合考察此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诗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可得出三点结论:一、陈国的巫风习俗是包括《宛丘》在内的《陈风》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二、诗中的“子”指游荡于宛丘的善歌舞者,“荡”、“望”蕴含着诗人对“子”的道德评价。三、此诗通过描写一位痴迷歌舞者终日游荡于宛丘的情景,反映了陈国歌舞繁盛的巫凤习俗,隐含着诗人对陈国歌舞无度现象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文章为覆盖前期上古汉语Pre—archaic Chinese(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与早期上古汉语Early—archaic Chinese(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历时性研究,目的在于更好地揭示早期上古时代所出现的“者”之功用。研究表明,“者”的功能与前期上古所出现的“之”的功能间存在着“平行对应”关系,我们将此关系定义为“平行法”机制,此机制从属于“类比”。存在于“之”与“者”之间的“平行法”机制可能促使了“者”的功能的涌现。  相似文献   

4.
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都说明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到公元前21世纪夏王明建立,是中国文明产生的关键时期,我国学术界传统上把这一时或称为“军事民主制时期”.本文认为,“军事民主制”这一概念不能正确反映这一时期的历史事实,学术界新近提出的一些概念也是不准确的.本文提出,国际学术界通行的“酋邦”概念,能够正确地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研究中国的史前酋邦.将有助于加深对文明起源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太一”进行了天文学方面的考察,根据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确认了“太一”所对应的具体星象,其年代为公元前7627年或公元前8 292年前后,而一万年前的山西吉县柿子滩岩画是“太一”的具体证据。并讨论了“太一”星象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在“夏商周断代工程”期间及其之前,主张二里头遗址第一至第四期或第一至第三期属于夏代已属主流意见。然而,由于2005年以后在“系列拟合”测年数据中,二里头遗址第一至第四期的年代被限定在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范围内,主张二里头遗址的大部分时段属于商朝的意见又重新活跃起来。但所谓“系列拟合”是一种存在两个方面缺陷的人为的对年代的压缩,予以纠偏后,二里头第一至第四期碳十四测定的年代在公元前188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范围内,这与由文献推算的三种夏朝年代范围大体是一致的。再结合对二里头遗址地望与夏都之关系的综合考虑,以及《史记》的《殷本纪》、《封禅书》和《尚书·商书》有关商汤推翻夏朝后并未“迁夏社”的记载,可以说明夏桀的后裔和夏遗民依然生活在原来的夏都之中。此外,二里头遗址呈现出浓厚的蛇形龙崇拜的文化特征,与文献上夏王族以蛇形龙为图腾相吻合,亦可证明二里头乃夏朝后期王都。解决了二里头乃夏都的问题之后,再讲“何以中国”以及“夏”与“中国”一词含义的渊源关系,也就顺理成章了。  相似文献   

7.
华夏的由来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相似文献   

8.
一叶舟 《中华魂》2014,(22):41-41
“皇帝”,这是个神圣的字眼。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开始,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风暴撕碎清朝的黄龙旗结束。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才算走到尽头。但“皇帝”一词的出现,要远远比秦始皇早得多。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国际法的存在是断无疑义的。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与安息就有外交和商务往来,并曾向西方其他国家多次派出使节。公元前90年并曾向罗马遣使商谈缔结对付游牧民族匈奴的军事同盟。这种种国际交往就构成国际法产生与存在的基础。而在此以前,我们伟大祖国对古代国际社会的贡献,物证可见子“丝绸之路”的开拓。事实上“丝绸之路”东段的开拓早在公元前七——四世纪就在进行中。史料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维吾尔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是新疆的自治民族。也有部分维吾尔人零星地分散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里,还有相当数量的维吾尔人生活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形成了自己一定的群体。国内外学者对维吾尔人的人种起源(族源)做了大量的探索,认为公元前两三千年时生活在北阿尔泰一带的亚洲白种人雅利安人、斯奇泰人和萨克人是维吾尔人最古老的祖先。当时的“马背文化”使生活在那片广大区域内、在中国年鉴上被称之为“大胡”的雅利安人、斯奇泰人、藤克人相互融合在一起了。在公元前Z000年到五六世纪之间的这段漫长的历史时…  相似文献   

11.
以公元前500年左右为中心-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它标志着全人类的共同文明目标和道德精神的形成。我们通常认为,西方哲学上的“分水岭”是苏格拉底提出的关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而作为孔子的“仁者爱人”的道德哲学思想则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开端.孔子与苏格拉底二者的道德哲学思想都影响深远且具有丰富内涵,二者在道德价值的体系形成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他们所形成的道德哲学体系却使中西方文化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生于汉文帝元年(公元前一七九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广川(今河北景县广川镇)人。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后,在西汉被誉为“群儒之首”。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和经济上“更化”改良相结合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拟就他的经济思想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代开始,澳门及其邻近地区就已经正式绘入中国的版图,后来被葡萄牙殖民者通过种种手段占据。1984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要用“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澳门回归祖国的问题。1986年6月,中葡两国开始举行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相似文献   

14.
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先夏文化可能是公元前2800年左右西方羌戎居民东进豫境而形成的,包括仰韶文化谷水河类型和王湾三期文化前期。夏文化形成于公元前2200年左右“禹征三苗”之后,中兴于公元前1900年左右的少康之时,包括王湾三期文化后期所代表的早期夏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一至三期所代表的晚期夏文化。公元前1600年前后夏灭于商  相似文献   

15.
屈原(约公元前339一约公元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在吸收民闯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样一种新形式,无疑为文化创造的个性开拓了道路,提供了范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没有符号学学科。公元前22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即夏商时代,已有卜筮之术。它通过对一些特殊符号的运作,对未来事件进行预测,其中已有符号学的萌芽。在夏代这种方法称为“连山”,在商代则称为“归藏”。到了周代(公元前11世纪起),这一套卜筮之术形式更为完备,解释也日益丰富,名之为“周易”。后来,《周易》被推为六经之首。经过历代学者的注释与补充,其内蕴已远远超出了卜筮之术的原有性质,而具有精湛深邃的哲学、文学、政治、历史与社会学的内容,也包含有系统丰富的符号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历来非常重视土地问题。中国土地税收制度,在各种赋税制度中,历史最为久远。然而,中国的土地征税制度究竟始于何时?长期以来,史学界颇有异议,一般认为我国的土地征税制度,始于公元前五九四年(周定王十三年),春秋时期鲁国推行的“初税亩”制。但是,我们认为,我国的土地征税制度,应始于公元前六八五年(周庄王十二年),春秋时期管仲相齐时所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制。为此,陈述我们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上古时期曾存在过东夷、苗蛮和华夏三大集团,它们从很早起就相互发生关系。正是在三大集团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中,中国文明得以形成。从大约公元前3500年开始,东夷和苗蛮集团逐渐对华夏集团产生强烈影响。到公元前3000年前后,前两个集团已最早过渡到早期文明时代,比华夏集团大致早500年。从大约公元前2500年开始,华夏集团反过来强烈地作用于前两个集团。到公元前2200年,随着苗蛮集团的衰灭,终于形成东夷与华夏集团东西对峙的局面,中国历史也进入了成熟的文明时代——夏代  相似文献   

19.
当中国已渡过漫长的奴隶社会,步入早期封建社会的时候,日本却由于地理环境的隔绝,仍在原始社会缓慢地演进。绳纹时代(约公元前8000-200年)末期,中国文化冲破地理的隔绝,传入日本列岛,此后的整个弥生时代(约公元前200-公元300年),日本民族“对中国文化作极热烈之钦慕”①,如饥似渴地摄取中国的先进文化,使日本列岛一改原始的滞后状态,出现了跳跃式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最早的商人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商朝遗民被周公迁至洛阳。由于他们失去了土地,无以为生,只能靠做小买卖来维持生计。日子久了,做买卖便成为他们专门的职业,人们后来把做买卖的人都称为“商人”,将做买卖的职业称之为“商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