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为“第五深度培训”“我是怎样一个人”问这个问题时,请你暂时闭上双眼,然后在心里想象自己的样子。你会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模样呢?其实,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的一个形象,不同的是,有的人自我感觉好,有的人自惭形秽。但是,专家告诉你,不管你怎样看自己,高看也好,低看也好,你永远都是把自己看低了,真实的你,比想象中的你要好很多。很多的人,几乎是所有人,都不能认识到这一点。现在,有一种方法和途径能够帮助你打开自我认识之门,帮助你发现真实的你,认识真实的你,并超越现在的你,实现自我的飞跃。这一种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要制定人才资源发展战略,首先碰到一个问题:战略文本怎么写? 战略之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只有几句话。如诸葛亮的“三分天下战略”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进军中原,统一天下。”有的是一篇文章,如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关于人才资源发展战略有的也是几句话,如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的“人才战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用现代语言说,那就是“前十年抓人力资源数量,后十年抓人力资源质量”。国外著名企业的人才资源战略,往往是一种文本。当然,这种文本有的是公开的,有的则秘不示人。因为既…  相似文献   

3.
前言
  在九十年代,“小资情调”得到了大部分知识分子的追捧。它不仅是特指向往西方思想生活,体现了走在前段的消费品格,另外更多的是内心的独白,是一种追求生活品位的生活状态。在完全放下对物质层次的追求,渴望精神上的一种本身的拯救。这些人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艺术素养,将这些体现在对待生活的要求上,便形成了一种无形中的“70后”的艺术潮流。  相似文献   

4.
读者信箱     
作为沈阳的一个读者,我感到6月份改样的《国际人才交流》实在太棒了!看了特别报道的陈章良,简直就是看到几亿有良心的中国人奋进、拼搏、光我中华的灵魂!这才叫中国人,这才是现今中国人应想应学应立的追求,把一个人才的正面、侧面、外面、内面都进行多棱的报导,给人留F血肉的记忆,这种杂志水口中”教材”,而不是“诱惑”。其他如《h一二行W人物写真)/(艺术家生涯V环球纵横V名人生活俄也爱音。这期的版面设计实现了我的理想,将“交流”二字隐小厂,突出了“国际人才”四个大字,醒目而诱人。与这些就是想说下期还要好。手持。…  相似文献   

5.
在大学生活中,宿舍这个家温暖着同学们的心灵,它是一艘漂在浩瀚知识海洋中的“帆船”,让遨游累了的学子们可以“上船”休息;它也是一座友谊的“桥梁”,让学子们可以在此交流情感,互相勉励,逐渐增加友情的分量。然而来自五湖四海共同生活在一个狭小空间的舍友,有着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就会有不同的生活观、消费观和为人处世法则,随之而来的就是舍友之间的小摩擦、小矛盾。于是,包容与理解--就成了学子们进入大学要学习的第一堂人际关系课。  相似文献   

6.
(一) 皇天后土,同样的人,有的能成才,有的却不能。 天地同辉,同样的人,有的成了才,有的却不能。 (二) 朗朗乾坤,同样的人才,有的成就了一番事业,有的却默默无闻,甚至有的在生活底层。 日落月出,同样的人才,有的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有的却一钱不值,甚至有的被生活抛弃。 (三) 茫茫苍海,要成人才,不能自恃清高,不能不食烟火,更不能孤芳自赏。 纷繁社会,要成人才,就要抓住机遇,就要创造环境,就要赢得支持。 (四) 古今中外,是人才,必有奋斗,必有竞争,也必有牺牲。 斗转星移,是人才,就要结果,就要闪光,就要…  相似文献   

7.
1991年7月我们一行三人奉派赴驻纽约办事处工作,驻纽约办事处实际地处新泽西州的一个小市镇——福特李(FortLee),与曼哈顿岛隔河(哈德逊河)相望。虽然过去我们都先后在国外学习、工作过几年,但此次的身份、工作内容乃至生活环境都与过去有很大不同,除独立开展工作外,还有很多管理工作和日常“家务”要做。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从头学起,而我们的邻居——阿赛德先生就成了我们的“免费顾问”。阿塞德先生的全名是DomAc-cetta,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平时我们就称呼他达姆,以示亲切。达姆的~家很简单,只有老两口,达姆本人是邮局退休…  相似文献   

8.
企业因“企业主”而存在,也可能因“企业主”而消亡。秦池覆灭、爱多消亡、巨人坍塌等等事件就足以说明这一切。而且,在中国还存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企业易主,媒体高度关注,并做出种种断言,如几易其主的科龙总是成为“老记们“热衷炒作的对象。再如“企业领袖”故去更是让业界哗然一片,如青岛啤酒总舵手的彭志国逝去、均瑶集团掌门人的王均瑶故去,更会让民众生发“企业要变天”的感触。而这一切在国外却非常平静,再自然不过了,如韦尔奇从通用电气的宝座卸任,企业并无出现任何波动。可见企业要获得永续发展,必须引入不以人的意志(特别是企业主的意志)为转移的“理性程序装置”。这“装置”一旦生成或嵌入,企业便可以健康良性地运营了!  相似文献   

9.
“士人”是中国古代对知识分子的一种称呼。“士人”也称“儒生”“文人”。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士人的饮食生活与社会其他阶层相比,具有自身特征,这就是:“追求饮食艺术,雅致清逸的格调,不重奢华重美食。”从经济文化层面上看,士人有文化修养,大多衣食不愁,因此他们有精力和时间研究生活艺术,有条件讲究吃喝。  相似文献   

10.
辛羽 《人才瞭望》2016,(3):92-92
汉语中的词,有的可以见词明义,如“卧榻”“茅屋”“高楼”“洗衣机”;有的则须了解语源才能有较深入的理解,如“二竖”“匹夫”“东西”“模范”“名堂”就属于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能力建设的含义十分宽泛,具体到一个单位,就是要加强核心能力建设。 何谓“核心能力”?就是并非“一般能力”之意。一般能力是基础,但是,重在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依部门不同而不 同。以研究机构为例,核心能力从类别上讲有三类,一是科研能力,二是经营创收能力,三是管理能力。只明确这三类还不行,还得进一步细化、分解,要使全体同志都知道,需要掌握哪几种核心能力,进而有目的地加以锤炼。社会科学类科研人员的核心能力应该包括:(1)发现问题与抓住问题实质的能力;(2)搜集资料与分析、概括、研究资料的能力;(3)写作与口…  相似文献   

12.
中国名牌谈之一来自上帝的嗔怪唐浩,徐梅名牌,这是一个多么极具魅力的闪光字眼!她深深积攒了现代人类生活浓郁而又厚重的文明底气,且以那特有的巨大的无形价值,昂然走上了被不同肤色、不同民族所共同崇拜的图腾地位,吸引并趋使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去致力追求和逐...  相似文献   

13.
尚茂 《人才瞭望》2008,(12):63-64
2007年5月24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后,吴仪在美国国会山与众议院女议长南希·佩洛西会晤。外界猜测这两个“女强人”的会面气氛将十分紧张。但会晤一开始,吴仪就以轻松的口吻对表情似乎有点严肃的南希说:“我来之前看见媒体上有个报道,说Madam吴(指吴仪),要去见南希·佩洛西,就像羊入了虎口一样。  相似文献   

14.
彼得有一个全世界知名的爸爸,他就是“股神”巴菲特。他爸爸有的是钱,所以他是名符其实的“富二代”。彼得在19岁的时候就得到了一大笔来自于祖父的遗产,那是一个农场,他爸爸把它卖掉后,把钱变成了伯克希尔·哈撤韦公司的股票,价值9万美元,这在当时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  相似文献   

15.
《人才瞭望》2004,(6):50-51
在员工关系中,做好情感管埋要做到“三贴近”:贴近基层员工、贴近内心生活、、贴近公司未来。  相似文献   

16.
九州要览     
重要声音马凯表态引起关注企业职工和公务员工资要增长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6年会”上说,“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当然公务员的工资也好、企业职工的工资也好,都要有新的增长。”短短一句话,让台下数百名听众鸦雀无声。  相似文献   

17.
《人才瞭望》2006,(3):83-83
“潜规则”这个词,来自作家吴思对当代中国的观察和揣摩。它指的是明文规定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套不明说的规矩,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支配生活运行的经常是这套规矩,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制度,而这种在实际上得到遵从的规矩,背离了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的规定,侵犯了主流意识形态或正式制度所代表的利益,因此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当事人对隐蔽形式本身也有明确的认可。“潜规则”之初主要是谈社会中存在的些“陋规”,如鲁迅先生所说,“藏在皮袍下面的东西”,是社会中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行之有效的、但摆不上桌面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40岁至50岁左右的人群,是“文革”时期成长的一代。他们中,有的人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幸运的机遇,已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较满意的职业;有的人也有了不错的学术造诣,做出了被社会认可的贡献。但是,也有不少人,虽然拿到了某些“文凭”,而与当前受过正规教育的年轻大学生、硕士、博士生相比,内心总感觉“自己不如人家”,也就是缺乏“真才实学”、“过硬的学历、学位”资格。  相似文献   

19.
谈心是领导者开展思想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谈心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同样是谈心,有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有的却“恶语伤人六月寒”;有的“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的却“话不投机半句多”:有的“使人茅塞顿开”,有的却“使人如堕云雾”。那么,领导者如何掌握和运用好这门艺术呢?  相似文献   

20.
金庸先生在杭州讲学时,概括人生有“七苦”。除生、老、病、死之外,还有“三苦”: 一为“冤家会”。有的人生性凶悍好恶,言辞刻薄,又工于心计。对这种人避之惟恐不及,可偏偏他是你的同事,或不幸成了你的伴侣,怎么办?只有苦中忍耐。 二为“爱别离”。一个人一生要遇到一个真正倾心相爱的人很不容易,遇到了却要分手,岂不叫人痛彻肺腑? 三为“求不得”。一心想追求的东西,诸如金钱、地位、荣誉等等,尽管费尽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