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高老头》在艺术结构上颇具功力。这是一部多故事、多情节、多人物的社会风俗小说。在这样一部篇幅并不太长的小说里,他共描写了大约八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拉斯蒂涅的堕落;高老头家庭的惨剧;伏脱冷的重新被捕;鲍赛昂子爵夫人含着眼泪离开巴黎;泰伊凡父女的绝情;米旭诺与波阿莱良心的出卖;正直医生皮安训的无私美德以及伏盖太太的活动。这八个故事又分别发生在三个不同的世界里。既以鲍赛昂子爵夫人客厅为代表的上层贵族社会,以伏盖公寓为代表的下层  相似文献   

2.
《史记》在前代史书的基础上“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吾国之有史学,殆肇端于司马迁欤。”《史记》既是我国史学的发端,又是我国史传文学之滥觞。《左传》、《国语》、《战国策》尽管也写人,并取得了—定的成就,但这些书中的人还只是历史事件的附庸,在叙事过程中被顺带地描绘。人物多举动而少思想,描写多片断而不集中,所以这还算不上史传文学。史传文学的建立以《史记》为标志,是因为书中人物形象比较丰满了,也就是说它具备了一些初步的表现人物的条件。如人物外貌神态的勾勒,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人物性格特征的刻划,作者感情意识的渗透等。而其中人物心理活  相似文献   

3.
莫言的《蛙》透过新中国60年的乡村生育史探求“人”的生存本相,塑造了众多底层小人物。在书写他们的命运和遭际的同时,莫言表达了对“人”的探讨,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对民间文化的关注。反观莫言30年的创作,他坚持把小人物置于大历史背景下来探讨人性,思考人生,其书写的发生学机理源于他的人学观、文学观,“恋乡-怨乡”的文化心理与乡土经验。然而,无论是言说苦难的方式还是批判现实的力度,《蛙》中的底层人物书写均在莫氏人物谱系中发生了嬗变,构成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是以痴狂自居的。《聊斋自志》里,他公开申明创作这部“孤愤”之书时的心态是“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他还认为,“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而他第一个有意识地大量地多侧面地塑造了一系列痴狂人物。明确地把痴狂人物作为自己的文学理想人物予以颂扬。这在文学史上是一个大突破和创新。在蒲之前,文学作品中并没人专门写痴狂,作家往往只是有意无意地表现痴狂,蒲之后,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痴狂也只是间或偶然地表现。只有蒲松龄,明确地提出“痴狂”二宇,创造了中国文学中一个绝无仅有的痴狂人物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和王熙凤是表姐妹,又都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但是她们却从来没有对话和交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导致她们不说话的原因主要有三大因素:首先是两人在贾宝玉婚姻对象人选上的立场不同;其次是两人在贾府中的地位之争一触即发;第三是两人未来势力的强弱此消彼长,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了两人貌合神离、相对无言。分析出小说中这两个重要人物不说话的原因,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领会《红楼梦》中微妙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的悲剧命运,更深入地认识《红楼梦》的伟大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6.
从吸人眼球的"异类"文学人物的变迁中,探析相隔近百年的作家对于社会问题、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透过《狂人日记》、《南方》的人物塑造目的来了解不同时代赋予作家的不同创作使命。在对文学人物的分析与作家创作追求的比较中,领略作家关注世界、关注人性的人道主义情怀,理解这些"异类"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18世纪伟大作家曹雪芹,以其杰作《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推向高峰。作为古代小说家,曹雪芹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然而,曹雪芹的文学造诣不仅限于小说,由《红楼梦》作品看,他对诗词曲赋等亦有高深造诣。《红楼梦》人物的诗词曲赋各极其妙,且切合人物个性,就说明这点。《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曹雪芹独创,但也广泛吸取了以前文学的艺术营养。以下就《红楼梦》中的二首词曲与前人对比,看曹雪芹对古代文学的继承、革新、创造。一、《红豆曲》与黄花女儿乩坛诗《红楼梦》第28回,写贾宝玉在冯紫英家酒宴上,喝了一支没标曲牌的曲…  相似文献   

8.
“荒诞世界”中的三岔路──谈《苍蝇》中的人物、哲理和时代精神肖淑芬萨特的文学作品,几乎无一不渗透着他的存在主义哲理.然而,最能完整地表现他的哲学思想的当首推剧作《苍蝇》,它被称之为“存在主义哲学文学表现形式的最重要的代表作”。①仔细分析剧中的人物,我...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肖洛霍夫(1905—1984)以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为中心的“顿河史诗”荣获196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他是一位塑造典型的艺术大师,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他笔下的人物多是顿河哥萨克农民,也有代表他们利益的布尔什维克和卫国战争中的英雄人物,还有各种类型的敌人。他们当中,有的已进入世界文学典型形象的艺术画廊。如《静静的顿河》中的葛利  相似文献   

10.
唐修《晋书》既赋有史料的翔实,又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晋书》捃拾《世说新语》诸条目,乃不亏实录,有考而采,并且不自觉地遵循了塑造人物形象这一原则,对于《世说新语》的材料加以均衡、辨析和取舍,并非“忽正典而从小说”,乃是“弃小说而从正典”。作为史传文学的一分子,《晋书》择取与吸收了《世说新语》在人物外在形象、人物个性化描写及人物品藻等方面的特点,不群于以往诸史,也超越了诸旧《晋书》,正因其体制完备、史料详洽、文笔典饬、形象生动等优长,才是唐修《晋书》成书后,诸旧《晋书》逐渐消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沈从文的《边城》就是这样一篇艺术杰作。作者在故事人物言语、文本语词系列、叙述人话语三个层面上成功地超越了语言的限制,从而写就这一优美之作。在成功的叙述与最终放弃之间,《边城》不仅以对纯真人性的完美呈现展示了语言艺术的美妙,以自然而富于诗性直觉的语词系列组合去超越语言的限制,丰富语言的情感表现力,更以美丽的破碎昭示着艺术的真谛。在对这一经典之作的细致解读中可以体会作家关于文学的深沉思考与选择。  相似文献   

12.
约伯是弗罗斯特《理性假面具》中的重要人物。他在剧中不仅执着地追求无故受难的原因,还致力于探寻世界万物运行的规律。约伯基于理性基础上的思考其实就是作者弗罗斯特自身对于宗教和科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高尔基在苏维政权建立后曾因对革命后的现实不满而对革命产生过怀疑,这一情绪在他的创作中也有体现。他通过塑造人物,发掘了人性中复杂的一面,描述了一些人在革命中的表现。本文试通过对高尔基《1922-1924年短篇小说》中的《卡拉莫拉》这一作品的分析,研究高尔基在作品中的新的艺术探索。  相似文献   

14.
人神恋爱主题在《九歌》中表现为单向的情感,造就出浓郁的悲剧氛围。汉魏以来,这类文学主题更受到推崇,其中曹植的《洛神赋》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吸收并继承了先秦以来人神恋歌这一文学传统,并结合创作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提炼升华出集“美与爱”、“神性与人性”于一身的审美形象,使这一文学母题得以丰富、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针对二战后英国小说的现实主义实验呈现的没落问题,提出福尔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以一种高度自觉的意识去反观传统,去思考文学意义建构的合法化,去挖掘一种更适合现代人审美和思想需要的文学模式和小说人物,从而取得了“实验性”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论《史记》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是人学 ,史学也是人学 ,作为文学和史学婚媾的宁馨儿 ,《史记》体现了深沉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从体裁上看 ,《史记》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形式 ,司马迁不但把传主作为历史的人来看 ,还把他作为人性的人来看待。《史记》记录了最广泛的社会人物 ;并对所写人物的“为人”表现出特别的关注 ;还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整体地反映各阶层人群的历史活动。从内容上看 ,《史记》把神话素材进行了历史化处理 ,体现了远神重人的理性取向 ;并通过对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一系列关系的考察 ,展示了重人事的思想 ;重才智 ,尊文明也是其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7.
《红字》中的珀尔这一文学形象,一直为学术界评价不一。为此,就珀尔作为《红字》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在小说的结构安排、情节发展以及珀尔与小说的其他三位主人公的关系和该人物形象塑造上作一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8.
从唐诗到《绿野仙踪》之前的明清小说,火龙真人这一文学形象,经历数百年的发展,虽渐以形成、具备了诸如度人成仙并使之救助人世等主要特点,但总体上并不够引人注目,距离一成功人物形象颇为遥远。至李百川《绿野仙踪》出来,第一次给这一人物较全面的设定与描写,给他以全书故事发展提线人与掌控者的地位,才使这一形象有了质的变化,生动可感,内涵丰富。其在全书作为叙事之主脑与纲领人物的地位与作用,有似于《西游记》中观音菩萨和《水浒传》中九天玄女,并实际是模拟《西游记》中观音菩萨而有所创新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些优秀的小说作品都成功地描绘了某一个具体的生活环境,作为人物活动的场所,并通过这些具体环境的描写,展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地方色彩、时代色彩、个性色彩.象《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阿Q正传》中的未庄,《祝福》中的鲁镇,孙犁作品中的白洋淀.《暴风骤雨》中的东北农村元茂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华北农村暧水屯,这些富有特征的生活环境的描写,同人物活动相互映衬,使读者对人物活动有更具体、更深刻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对悲剧的描写一直都在西方文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不同作家的悲剧模式却各不相同。本文以《俄狄浦斯王》和《德伯家的苔丝》两部作品为视角点,分析宿命论下的悲剧模式以及西方文学对人和命运较量这一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