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对于提高农户生活水平,增产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笔者以东北粮食主产区为例,通过分析该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在该地区进行机制创新,进行农业科技支撑等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农业经济区域。主产区农户从事粮食生产投入的决策行为,实质是在农户自身决策环境下,在对预期收益和风险的综合衡量基础上追求投入回报最大化的过程。一方面,农户在决定生产要素投入方向及结构时,要综合评价粮食产业和其他农业及非农产业的收益和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粮食生产对农户来讲具有满足自身消费保障和获得经济收入的双重作用。因此,农户在进行粮食投入决策时是分类考虑的,对于消费保障功能的粮食生产和经济收益功能的粮食生产,农户分别进行不同的收益和风险评估决策。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作为国内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的生态农业模式转变上,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图地制宜,合理开发。根据东北粮食主产区建设生态农业基地的基础条件,可以认定东北粮食主产区建设生态农业基地的区域价值,并且可以东北粮食主产区建设生态农业基地的国内外对比为参照系对东北粮食主产区建设生态农业基地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公众作为网络舆论的承担者,决定着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中的公众行为可分为理性参与行为、网络从众行为、网络失范行为、违规违法行为等4种类型。从公众参与的视角看,这些行为的主要特点是参与不充分和参与不规范并存。在政府的舆情管理中,应主动引导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对公众行为分类引导及区别施策,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使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RIF)回归及分解方法分别考察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以及粮食主产区与非粮食主产区农户收入不平等差异的来源。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政策加剧了农户收入不平等,且使得粮食主产区与非粮食主产区的农户收入不平等差距扩大;尽管粮食主产区与非粮食主产区的农户收入不平等差异受健康状况、金融认知水平、人情礼收入等因素有关,但主要与系数效应有关。进一步分析发现,粮食主产区政策加剧了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不平等,但对工资性收入不平等具有削减功能;土地规模差异会强化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而社会公平、自由经济环境则会缓解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根据344个家庭农场从业人员的调查结果表明,家庭农场对质量安全行为的认知能力不高,但对农产品安全质量的保障已引起重视。通过采用ML-Binary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表明,年龄、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时间、从业人数等因素对家庭农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显著正向性影响。提出了提高农场主的总体素质、推进家庭农场安全生产培训、严格把控农药购入渠道和完善农产品监督体制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微观行为与农产品安全——对农户生产与居民消费的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农产品市场化、规范化发展过程中 ,农户生产与居民消费影响着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市场的健康发展。作者联系微观行为变化的特点 ,对涉及农产品安全的生产与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提出了有效引导生产与消费 ,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不同耕地规模影响农户粮食经营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对4958个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考察耕地规模对农户粮食生产、销售和储备等经营行为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农户耕地规模对其种粮的积极性、种粮手段、农业生产投入、粮食储备与销售情况等方面均有显著影响.总的看来,耕地规模较小的农户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更倾向于放弃耕地经营权,对于农业技术的关注程度也较低,粮食商品率偏低,不太注重粮食储备.因此,适度扩大农户耕地规模,有利于农户提高种粮积极性和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农户视角,采取问卷调研方式分析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影响因素,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提供决策基础.结果显示,农民年龄、受教育年限、政治面貌、就业状况、家庭规模、地形、承包土地面积、粮食耕种面积、亩均补贴总额和亩均净收益等因素对利益补偿效应有积极影响,且利益补偿也遵循边际效应递减规律,非农收入较低的纯农户尤其是偏远地区、条件较差的主产区农户,对利益补偿效应的感受更明显.因而,要从培育新型农民、加强主产区农村基础建设、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着力增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10.
农户作为农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及责任主体,其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偏好及选择行为直接关联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基于588户果农调研数据,运用Ordered Logit模型对陕西省猕猴桃种植户质量安全生产技术选择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果品种植面积、果品收入比、是否加入农业经济组织、果品认证作用、是否参加过质量安全控制培训、是否按规施用农药对农户果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使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年龄、劳动力数量负向效应显著,性别、文化程度、果品种植年限则影响不显著。为了有效调节猕猴桃种植户质量安全生产技术选择行为以提高猕猴桃质量安全水平,建议积极推动土地流转以逐步扩大果品种植面积;培育新型职业果农,并引导果农加入农业经济组织,加大果品质量认证力度;强化果品质量安全控制培训,努力构建果品质量监管体系;有效整合优质人力资源以搞好果农代际传承。  相似文献   

11.
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收入差距拉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然资源约束日益加剧、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低和粮食生产能力差异明显等困境。我国粮食主产区要突破困境,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需要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包括耕地保护机制、农业自然灾害防范机制、粮食产业化经营机制、农业支持保护机制、农民增收机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事关全社会的民生工程,并直接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国际形象。本文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包括以政府为主体的监管体系、“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督体系、消费者全员参与的监督体系,并提出相关措施,即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资金投入、强化对品牌农产品的支持和保护、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披露力度、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加强对生产者安全生产和诚信的教育,以确保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如何更新管控理念,运用新兴技术打破食用农产品的质量悖论,实现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精准管控,推动食用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是引发质量悖论的根源。通过梳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的演变历程,探析出当前管控方式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1)低质量供给转向高质量供给,存在信息篡改危机。(2)弱互动转向强互动,信息被政府中心管控。(3)单一化转向网格化,尚未形成人机信任。基于此,文章引入云计算技术,尝试分析云计算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管控的耦合关系,研究发现云计算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管控间存在较强的耦合关系。因此结合当前管控方式的缺陷,构建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云框架,打造了全新的“云+控+端”的精准管控模式,以期确保食用农产品稳价保供增产。  相似文献   

14.
立法明确规定农产品生产者不仅需承担各个环节的过错责任,还需承担严格责任。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位于生产链首端的农产品生产者对农产品质量的可控性程度与其责任程度比例失衡,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并未明确规定农产品生产者的免责事由。首先明晰相关概念,之后讨论了农产品生产者的地位和归责现状,继而分析了生产者所不能控制的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因素。最后提出在从保护农产品生产者的角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免责事由的立法建议及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5.
农产品经验品和信用品的质量特性使市场调节失灵,政府监管成为必要。在小规模分散经营占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下,政府利用自身资源获取执法信息成本太高,群众举报是政府低成本获取执法信息的重要途径。虽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都规定了举报制度,但该项制度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如对举报人缺乏激励,举报处理程序太笼统,对举报人法律保护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完善举报奖励制度、规范举报案件处理程序和完善举报人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凸现,农产品产地污染已经成为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实施农产品产地分级管理是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数量安全水平的重要途径。根据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状况和已有的分级依据,按照农产品质量与产地环境质量两者同时超标,且农产品质量超标确由产地环境质量超标所致的分类原则,将农产品产地划分为优质生产区域、清洁生产区域、限制生产区域和禁止生产区域4个等级,并建议我国政府从制定产地分级管理标准、编制产地分级电子地图、严控产地污染源头、加大产地环境修复力度、建立分级管理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尽快实施农产品产地分级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实现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现实要求.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给社会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完善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按照三元子系统的划分方式,从具体化法律制度、优化部门职能衔接、增加技术力量以及加强系统监管等方面出发,探索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河南省10个商品粮基地县(市)的实地调查为基础,按照粮农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粮食购销企业和粮食加工龙头企业3个层次,分析财政支持主产区粮食产业组织成长的投资方向和效果,指出其中存在着财政对粮农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支持力度较小、对粮食购销企业支持目标不清晰、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支持门槛高和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以支持粮农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为重点的优化财政支持粮食产业组织成长的投资模式,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规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消费过程中,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不容乐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引入了风险预防的立法理念和机制,但是生产者逐利心理的存在及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诸多,存在着影响农产品的安全性隐患。这影响到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还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本研究以法经济学为视角,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规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并提供制度规制和构建层面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