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日前,中共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下决心整治所谓的"关系网"、"潜规则"。干部怎么用,由组织部门考察,听取群众意见,党委集体决定,按程序办。谁再打招呼、递条子,就要曝光,让大家来监督。现在,用人上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某个干部优不优秀,群众眼里有杆秤,领导心里也明白,但到实际任用时,结果却与事业需要和群众期盼大相径庭。这其中作祟的,是一些领导干部的私心  相似文献   

2.
正"打招呼",是指某些领导干部和个人不通过规定的办事程序,私下表达个人意志的一种做法。当前,一些地方每逢提拔干部时,条子满天飞,各种请托纷至沓来,通过关系"打招呼"盛行,甚至成为了一种风气。"打招呼"歪风,严重干扰用人秩序,败坏用人风气,助长跑官要官,已到了非刹不可的程度。现象扫描在一些地方,一些口碑不  相似文献   

3.
《领导决策信息》2014,(48):F0004-F0004
正领导案头必备领导决策必需领导工作必读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制度《决定》原文:建立健全干部工作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干部选任全程记实、"一报告两评议"和一把手履行选人用人职责离任检查、结合巡视开展干部选任专项检查、用人失察失误责任倒查"五位一体"干部选任监督制度体系。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干部任用工作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大力整治违反干部任用标准和程序、跑官要官、拉票贿选、说情打招呼、"三超两乱"、干部档案造  相似文献   

4.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特别强调,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县(市、区)委书记怎样用人、用什么人,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用人风气和质量,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作为"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市、区)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县之一,醴陵市委书记通过一年试点实践而总结出的"制度、民主和自我的提升是调研试点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很值得品味。  相似文献   

5.
<正>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人失察,关系全局。建立和健全选人用人失察失误问责机制,真正使"问题官"淘汰出局,让好干部脱颖而出,是贯彻落实新修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入整治一地用人不正之风、树立风清气正选人用人导向、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公信度的治本之策。针对当前选人用人失察失误问责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中的实践和学习中的体会,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化建设,是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落实群众"四权"的有效途径,是强化干部监督工作的有力措施,是匡正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组织工作满意度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7.
正干部提拔任用,历来是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然而,一些地方仍存在干部提拔任用中托关系、递条子、"打招呼"的不良现象,它传递的是一种庸俗的官场"潜规则",必须坚决纠正和刹住。《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相似文献   

8.
<正>《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逐级提拔。特别优秀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干部,可以突破任职资格规定或者越级提拔担任领导职务。"破格提拔作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论资排辈、台阶晋迁的用人限制,论德才、凭实绩,不拘一格选人才,让大批有能力的干部走上了更高的领导岗位,为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单位在选拔任用干部中,一门心思"走特殊""钻空子",借"破格"提拔之名,行  相似文献   

9.
<正>党内外群众高度关注的党的干部选用制度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规范选人用人初始提名权。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并强调要"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十七届四中全会对这一精神再次强调。这对于新  相似文献   

10.
<正>与民主相伴而生的拉票贿选行为,目前在一些地方是比较严重的。不但一些平时不扎实工作、善于投机钻营的人在拉票,一些原本踏实工作、群众比较公认的干部担心吃亏,也加入拉票的队伍。不仅是一般干部在拉票,有少数领导干部也在"动作",而且拉票的手法也越  相似文献   

11.
正CT式干部考察,有助于全面了解干部整体状况,及早诊断思想之病,检查精神钙质是否流失,有无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尽早发现病灶。如何使干部考察变得更加科学公正、全面客观,并有及时预警功效?对此,人民日报11月14日刊登题为《"CT式考察"让干部更透明》的文章指出,从以前沿用多年、重程序重形式的"X光式"平面化考察,变为重实效重内容的"CT式"立体化考察,无疑是选人用人技术层面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2.
选人用人公信度是直接关系到党心民心、长治久安的政治性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抓住了干部工作的战略根本;中纪委、中组部也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意见》,为选人用人指明了具体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一个时期以来,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在一些地方屡禁不止,特别是在少数部门和单位,选人用人上存在的与现行组织人事工作规章制度相背离的"潜规则"呈现蔓延之势。所谓选人用人"潜规则",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提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是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结合实践,笔者认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要在完善机制、落实责任、强化监督等方面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正>领导干部"打招呼"是人民群众反映非常强烈的一种现象,其实,要刹住"打招呼"歪风,除了需要用人部门和用人者自觉抵制、公道正派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消解"打招呼"者这个特定群体。显而易见,"招"也好,"呼"也罢,都绕不开一个"权"字。于打"招呼"者,无非是以权谋私、恃权乱政;于听"招呼"者,则有畏权、恐权之虞。破解"打招呼"难题,首先要向"权力"抡起"板斧",向有可能成为"打招呼"者的领导干部求解。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以来,为强化干部监督管理,赣榆区建立"问题干部"责任倒查机制,为匡正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提供坚强保障,为组织部门选人用人提供科学参考。一是明确倒查对象。所谓"问题干部",是指被纪委、法院、检察院等干部监督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查处通  相似文献   

17.
林伟 《领导科学》2012,(12):46-49
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从干部选拔任用的主体来看,选拔任用信息公开透明度不够,导致广大公众只知道选拔任用的结果而不了解其选拔任用的过程,让人产生了诸多猜测和怀疑,影响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从干部选拔任用的客体来看,由于有些干部不能正确对待权力、名利、地位,以"两面人"的虚假伪装生活,使群众、组织难以准确掌握他们才能和品德的真实信息,有时造成组织失察失误,用人不  相似文献   

18.
用人决策错误难免,解决问题当然要从用人抓起,就是要解决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在目前大多数的国企中,让一个干部"上"容易,"让"就比较困难,通常需要权衡再三;如果要让一个干部"下",尤其是"一撸到底"就难上加难。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要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干部队伍能够正常进行新老交替和新陈代谢的机制。把从年龄上展开的"新老交替"和从机制上建立的"新陈代谢"结合起来。这种新老交替和新陈代谢对"下"的要求,不仅仅是将不称职的、相形见拙的干部调整下来,同时也是用更优秀的干部取代比较优秀的干部的调整,最终形成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程飞 《决策探索》2009,(24):68-68
干部差额考察是指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按照考察对象人数多于拟任职人数的原则确定考察对象,通过考察比较,实现好中选优,提高干部考察的质量。对于拓宽选人视野、减少用人失察、提高干部选拔任用质量、选准用好干部具有重要作用。差额考察作为干部考察方式方法的一种新举措、新尝试,有一个不断完善、丰富的过程。做好干部差额考察工作,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误区之一:改革措施与改革初衷相悖。择优是干部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能不能择优也是衡量干部制度改革成效的重要依据。一些地方在干部制度改革中,没有真正把择优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唯票取人、唯分取人、唯GDP取人、唯年龄取人等"四唯"现象较为突出。其实,无论怎么改,都必须紧紧围绕"选准用好干部"的初衷。误区之二:为了改革而改革。改革的关键是要把中央的要求与本地的实际相结合。一些地方为了改革而改革,不加取舍、照搬照抄的有之,急功近利、贪大求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