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官邸制     
《办公室业务》2013,(11):14-1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不准多处占用住房和办公用房,不准超标准配备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不准违规配备公车,不准违规配备秘书,不准超规格警卫,不准超标准进行公务接待。严肃查处违反规定超标准享受待遇等问题。探索实行官邸制。“官邸制”是一种官员的住房制度。它既是我国官员福利住房的一种传统,也是许多国家目前采用的官员住房制度。在国外,一定级别官员的官邸和私邸是严格区别的。私邸是官员跟老百姓一样在市场上购买的私人财产,官邸只能在任职期间居住,个人没有产权。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没有按照国际惯例实行官邸制,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典型的福利分配制度。改革开放后,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除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外,所有公务员都参加了住房制度改革。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住房制度改革虽有重大突破,但同时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官邸制是国家为一定级别的官员提供在任期间居住的场所,官员本人对此没有产权。官邸制的正向效应是多重的。对国家财政而言,由于官邸制的要义是"铁打的官邸流水的官",官邸可以长期且持续地使用,无疑可以减少对官员住宅的财政支出;对官员而言,由于任期只能居住在官邸内,这种看得见的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官员进行房产腐败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正>官邸,是国家为一定级别的官员在任期内提供的住所,官员本人对此没有产权。如美国白宫、法国爱丽舍宫和英国唐宁街10号、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等都是典型的官邸。与官邸相对应的自然就是私邸。官邸当然不同于私邸,绝大多数官邸都是免费入住的,即使收费也是象征性的。而私邸是官员跟老百姓一样在市场上购买的私人财产。  相似文献   

4.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不准多处占用住房和办公用房,不准超标准配备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不准违规配备公车,不准违规配备秘书,不准超规格警卫,不准超标准进行公务接待,严肃查处违反规定超标准享受待遇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邓全伦 《领导文萃》2013,(19):76-78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依据相关标准,全面清理领导干部的办公用房。在更多专家看来,要确保官员办公室真正"瘦身",必须对官员的"超标"行为提出具体的惩罚性措施,完善监管机制,才能有效地消解政策示弱效应。官员办公室"禁限令"  相似文献   

6.
《决策探索》2009,(24):51-53
古代官员授职有回避原则,就是不许在原籍或有家族产业的地方任职,所以当时的“公务员”如果经常在职的话,就得到处宦游,一方面少有时间精力在原籍营建房产之类,另一方面无论到哪儿工作,总有条件优越的官邸供你和家属居住。可是一旦休官,马上就得搬出来让给继任者。而且往后定居何处还有限制,比如南宋规定,几各级地方政府官员休官后,三年内不许在任职地居住,倘在当地有亲属,或置有财产,三年以后也不许居住,违反者处一年徒刑所以,若要盘点休官所带来的实际损失,迫在眉睫的就是再也不能继续居住设备齐全的官邸了。  相似文献   

7.
青木 《决策探索》2013,(23):74-75
提起欧洲宫邸,许多人都会想起法国爱丽舍宫、英国唐宁街10号和柏林贝尔维尤宫。其实,欧洲官邸的范围并不止于此。在欧洲,有的国家官邸制适用到部长,有的则适用到州长、市长级别,还有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8.
党国英 《领导文萃》2014,(19):23-26
<正>近段时间,不少地方发通知,取消一定级别以下官员的专职秘书。《人民日报》刊发习近平在1990年的讲话,提醒:"不能认为‘机关牌子大、领导靠山硬’而有所依仗、有恃无恐,更不允许滥用领导和办公室的名义谋取个人私利。"通观人类社会活动,肩负复杂重大事务的人士延聘助理以协助其工作,是常见现象。一定阶位的机构首长配备专职事务秘书甚或使用办事机构,也是当今各国政商界的普遍做法,很少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但近年来,中国党政系统的秘书岗位却成了重要的公共话题,一些党政要员的专职秘书因滥用权力、腐败渎职,被查被判,为社会大众侧目。  相似文献   

9.
正"任何人都不准把党的干部当作私有财产,党内不准搞人身依附关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针对宗派主义、山头主义等不良风气,发出严格的"禁令"。在党内,所有党员都应该平等相待,都应该平等享有一切应该享有的权利、履行一切应该履行的  相似文献   

10.
<正>杨君在《从问责官员的复出困局审视官员问责的制度重构》一文中,对问责官员的复出困局进行了制度反思。作者指出,近年来出现的问责官员"迅速复出"、"神  相似文献   

11.
外刊外报     
正窃贼专偷贪官现象发人深思英国《每日电讯报》9月11日河南省警方破获了一个专门偷盗腐败官员的团伙。这些小偷经过缜密的计划和踩点,决定对腐败官员下手,因为知道他们的钱来路不明,因此不敢报案。这些被盗官员生怕在反腐运动中引起注意,所以只能"哑巴吃黄连"。中国民众环保觉醒促决策更透明  相似文献   

12.
省情速递     
《领导决策信息》2009,(5):15-15
江苏省2月1日起正式实施《省级机关办公用房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将更加严格地约束新建、改建办公用房,尤其是办公用房的“经营出租”现象被叫停。此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对各级机关干部办公室每人使用面积做出了相应的严格规定。  相似文献   

13.
社论社评     
2013年7月9日《放下增收目标,抓紧盘活存量方能开源》社论南方都市报"节流"有必要亦可行,能否实现只是决心问题。更令人担忧的在于"开源",财政吃紧时的惯用"开源"手法是加强税费征收,所以收过头税等情况总是伴随着政府的紧日子而出现。法治社会就应该让那些违法的官员,不论级别多高,都应受到惩处,打破那些"权力"甚至"级别"特权的幻想。2013年7月8日《中纪委三周连查3名省级高官"打虎"力度升级》社论新京报  相似文献   

14.
清朝管理官员,除三年对外官一次"大计"和对京官一次"京察",以及履职引见、年终陈述等外,还有一项特殊的制度——密考。此制源于康熙时期的密折奏事,正式实行于乾隆朝,一直使用至清朝灭亡。由于考语清单是在每年年终奏报,所以密考也被称作"年终密考"。这一重要的官员管理制度,因其机密性,并不载于公开的《大清会典》和《吏部则例》等国家大典之中。那么,这项制度是怎样形成和演变的,曾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我们今天该怎么评价这一制度呢?由于密折的制度化,密考也由  相似文献   

15.
压力维稳已走到尽头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建嵘 《领导文萃》2010,(14):34-34
<正>在中国,上级对下级的政绩考核是决定官员任免和升迁的重要指标。政绩考核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对一些重要指标更是采取"一票否决"。于是,地方官员往往会采取"人民战争"的方式保证重点。日常的、真正的业务反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都去应付"一票否决"的事项了。  相似文献   

16.
大国官制     
徐冉  胡佳恒 《领导文萃》2014,(13):67-70
正官员级别的逻辑与误解当下中国的官制到底如何划分?以《公务员法》为例,法律将中国官员划分为五个档,分别是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乡科级。每个档又分正职与副职,这样就构成了每个中国官员都能准确进行自我定位与互相识别的秩序感。严格来讲,这原本只是政府体系中的一套级别标准,也就是说从中央政府(也即国务院)到各级地方政府的级别体系。但是  相似文献   

17.
罗欢欢  刘斌  谭畅 《领导文萃》2014,(22):75-78
正在中国官方语境中,"降级"和"撤职"在操作层面到底有何差别?遭遇撤职处分的官员主要原因是什么?他们在被降低职级之后的仕途又会变得怎样?什么是降级根据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的行政处分种类按照从轻到重顺序依次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六种。关于"降级"怎么实施,2010年,中纪委、中组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公务员纪律惩戒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给予公务员降级处分,降低一个级别。此处的"级别",并不是老百姓日常称谓的"县处级"、"厅局级"等,而是特指"公务员级别"。  相似文献   

18.
<正>历朝历代,都会有一些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老规矩,史书上称之为旧制、故事或典故等。有些老规矩,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规范了官员的行为,约束了权力的泛滥,宋朝就有这样的老规矩。老规矩之一:"官员不入酒肆"在宋朝,尽管京城开封餐饮业很发达,大酒店遍布大街小巷,官员却不敢进酒店吃喝,因为官员一旦在酒店杯觥交错,不管公款还是私款,马上就会遭到御史的弹劾,不是罢官免职,就是纪律处分。据《归田录》  相似文献   

19.
秘书的江湖     
王姝 《领导文萃》2014,(16):68-71
正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对秘书配备提出要求。去年6月25日的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提出,"统筹制定领导干部秘书配备标准"。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不准违规配备秘书。"此前,秘书是如何配备的?秘书的腐败又如何产生?四川曾半年内清理两千秘书  相似文献   

20.
<正>律己宽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意思是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用宽宏大量的胸怀对待他人、包容他人,即《增广贤文》中所强调的"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宋代陈亮《谢曾察院启》中,有"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夫治道"之说,可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最早说法。中国古代官员历来讲究恕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不少古代官员的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