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交流平台,已根植于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传导体系之中,并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交往方式。在微博热的浪潮中,官员微博行为渐趋活跃。官员微博行为正在悄然重塑现代官员的形象,改进中国官民互动方式,形成一种新的网  相似文献   

2.
在当下中国的政治语境中,干群关系一般被喻作“主仆”关系,干部以为民服务为天职.这样的角色定位蕴含着党的执政伦理中的基本推论:因为“权为民所赋”,所以“权为民所用”.笔者认为,这种“赋权”和“用权”,皆须以信任为逻辑起点.正是由于“主人”信任,“仆人”才能获得“服务”机会,否则“服务”便不具备正当性与合法性.一般而言,干群互信促进官民良性互动,使公共治理趋于低成本;反之,信任缺失导致公共政策执行难,从而增加社会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3.
《环球时报》2013年1月7日【舆情视点】黄灯之争终于告一段落,回顾此事,有司机欢呼"胜利",有网友提出"朝令夕改"的质疑,也有专家认为这是成功的"官民互动",恰恰说明相关部门从善如流。《环球时报》1月7日社评指出,黄灯条款引发激烈争议,公安部不断与民间的批评声音互动,并最终接受了难  相似文献   

4.
吕廷君  喻中 《领导科学》2015,(10):20-21
<正>"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模式和架构的顶层设计。有人认为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是一种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关系,这显然是失之于偏颇的,有必要从法理上加以辨析。在法学理论看来,法治社会就是社会组织和公民权利的法治化,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社会治理的法  相似文献   

5.
此次问卷中.有两个问题是官民双方都比较有共识的:一是都认为官员运用法治思维l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不高:二是都认同体制问题尤其是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是影响从传统的非法治思维与方式向依法办事转变的重要因素。面对这一现实.怎样通过完善体制特别是监督机制的方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政权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在延安充分动员民众进行治安治理。延安的社会治理模式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下的官民共治。政府治安组织、群众团体以及广大民众中的积极分子都是治安治理的主体,且各自有着明确的权责关系。延安治安治理模式的成功对当今的启示是:节约社会治理成本,推进多元治理;弥补制度缺陷,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拓宽公众利益表达渠道,增进官民互信。  相似文献   

7.
杨凤春 《决策》2005,(2):56-56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伴随新年的来临,人们有理由、更有必要期待一种更加和善、信任、建设性互动官民关系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薛侃 《领导文萃》2009,(23):21-23
官民关系。是现实社会中客观存在着的一对基本关系。官民关系和谐与否、融洽与否,直接关系政权得失、社会稳定。长期以来,人们常用鱼和水的关系来形容我们党和各级干部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亲密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在面临重要发展战略机遇的同时,也步入社会转型和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原有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形势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治理理论在西方兴起。通过对之予以扬弃,并根据中国现实国情来看,政府主导下的官民共治应当成为我国社会管理模式的转型方向。一、政府主导下官民共治的理论渊源及其中国场域中的扬弃治理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  相似文献   

10.
叶红 《领导之友》2009,(6):25-26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博客的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距离。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同网友互动,温家宝总理在新华网上同网民们聊天,开了官民网络互动的先河。如今,官员开博已经不是新闻,前有宿迁81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开设博客,近有江西文明网的60多位县级官员组成的“民生博客群”,一时间,中国出现了官员“网络问政”的热潮。  相似文献   

11.
政府网站是服务型政府的网上服务窗口,是政府信息公开、在线服务(办事)和在线参与互动的平台。政府网站对待网民的态度,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政府对公民的服务态度,而回复质量则是检验政府网站态度和能力的试金石。提高政府网站官民互动的有效性,观念上的重视只是迈出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需要好的运作机制,对互动交流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提出解决的方案并狠抓落实。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与社会协同治理的实质,就是政府与公民对社会政治事务的合作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官民共治.这些年来,包括政治学界在内的中国知识界越来越重视并倡导国家与社会的协同治理或官民共治.这决不是知识分子的标新立异,也不是他们不懂中国国情,更不是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结果,不是西方的"陷阱",不是所谓的"杂音"和"噪音".恰恰相反,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为推动社会政治进步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尽管在官场严重腐败的背景下,学界也难于幸免.但我始终相信,中国知识界中恪守良知、担当道义的大有人在.他们既扎实地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又充分地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以自己的知识和思想贡献于振兴中华的大业,一点一滴地推动着国家和民族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谢泳 《领导文萃》2007,(5):35-36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矛盾,比如贫富差异、阶层歧视以及官民冲突等等。这都是中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符合事实的判断。因为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价值和思想文化多元时代.尊重差异和容忍“异端”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思路。否则,从政府管理方面说,可能会把小事“办”成大事.把本来行政成本极低的事,变成管理成本极高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法理学学者认为,如从监禁刑到非监禁刑,从枪决到注射死刑,这样的发展不仅是刑罚观念的简单变化,而是以此为基础,体现了中国社会法治文明的进步和日益增强的人权意识。  相似文献   

15.
在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重要特征,是党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民主法治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和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制度保障。围绕法治与和谐社会建设,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谨以愚见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6.
<正>就当前基层社会治理来看,最突出和最集中的难题是官民之间愈演愈烈的矛盾。当前基层官民之间因为拆迁补偿利益纠葛、环境邻避运动、医患关系恶化、城管违规执法等产生的矛盾不断激化,且这些矛盾日益呈现出规模大、易触发、难控制、危害大的特点,不断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从表面来看,这些矛盾既与政府和私人利益的边界界定不清有关,也与官员与民众沟通  相似文献   

17.
法理学学者认为,如从监禁刑到非监禁刑,从枪决到注射死刑,这样的发展不仅是刑罚观念的简单变化,而是以此为基础,体现了中国社会法治文明的进步和日益增强的人权意识。  相似文献   

18.
王晓杰 《领导文萃》2009,(23):25-27
改革开放后,建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全能型治理模式逐步瓦解。从而导致了传统的官民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社会自主空间的扩大和个人力量的增长,双方力量此消彼长,官民之间地位逐渐趋于对等,  相似文献   

19.
沈阳 《领导文萃》2012,(7):30-33
2011年中国体制内的关键性词语,除了"顶层设计"就是"社会管理创新"。最近国内媒体上出现了一系列文章,有的认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是法治,有的认为核心应该是民主。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标准,这是一个重大的、与每个人的幸福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游劝荣 《领导文萃》2012,(13):13-15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官民双方在有关官员能力的评价和判断方面,认知大相径庭,唯有在"官员最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能力"这一问题上,官民双方认知高度一致,有62.2%的官员和66.3%的民众认为官员最需要提高的能力是依法办事的能力。在笔者看来,这一结果颇有深意,它至少说明了"一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