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引言:作家王晓方创作的长篇小说《市长秘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讲述了市长秘书雷默在经历两任腐败领导期间的心路历程,见证了官场的斗争与腐败。小说出版后,颇受读者欢迎。日前,擅长写官场小说的作家王晓方接受了《人民论坛》记者的专访,他在从事创作之前曾经亲历过东北著名的腐败大案"慕马大案"。记者:我知道您曾经多年在官场当秘书,请谈一谈这段经历对您之后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不升迁就腐败"是时下一些仕途受挫官员的灰色心态。这一现象折射出了当前中国官场的一些现实,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官员失意轻则意志消沉,得过且过;重则心态失衡,堕入贪腐的深渊。它既不利于官员个人职场发展,也不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官场生态。对此,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等闲视之。一、林林总总的官员失意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官场如战场,有人平步青云,有人  相似文献   

3.
新视野     
<正>适应反腐带来的官场"新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极大勇气和决心全面彻底地治理腐败顽疾,一系列反腐败措施已经趋于"常规化",官场的清新状态趋于稳定化。反腐败带来的官场"新常态",切切实实地向领导干部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权力行使要有明确的边界和规则了,监督无时无刻不在了,以  相似文献   

4.
叩颖 《秘书之友》2015,(2):46-47
张立新在《领导之友》2014年第12期《官场"圈子文化"的危害与治理》一文中指出,官场"圈子文化"已经成为各种不良风气如贪污腐败、耽于安乐、同流合污的温床,成为个别圈子、个别干部违纪违法,损害国家、人民利益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圈子文化"的腐蚀性与危害性。"圈子文化"的巨大危害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圈子文化"是诱发腐败窝案的大染缸。"圈子文化"的巨大危害不仅仅在于滋生腐败,而在于传染腐败、扩散腐败、加剧  相似文献   

5.
<正>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腐败如何产生,如何在组织体系中扩散,对官场帮派活动的形成又会产生什么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近年发生了多起"官二代"违规提升而受到问责的案例。在这些案例中,"官二代"的父辈官员利用职权与影响,操纵组织体系中多人参与违规活动,已经形成了帮派活动的雏形或者为帮派活动的  相似文献   

6.
古代官员从小接受主张"忠君"、"仁爱"的儒家道德教育,可还是有不少人成为官场腐败的同谋。这个官场到底是什么样呢?对民众来说,忍受官吏的盘剥侵害已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文化现象;对官员来说,盘剥百姓、贿赂上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正因为如  相似文献   

7.
村干部合谋腐败主要表现为合谋截留、合谋贪污、合谋骗套、合谋造假。村干部合谋腐败的原因是个体腐败无法适应当前农村现实,以及合谋腐败较之个体腐败具有获取高额不正当利益、腐败成本较低和腐败行为较隐蔽等优势。从村干部合谋腐败的形成机理分析,权力观念的异化和群体间"官场规则"的影响使村干部形成合谋团体,村干部之间的声誉机制及腐败行为的重复发生使村干部合谋团体得以维持,制度漏洞、村级腐败查处力度有限、农村现实情况使村干部合谋行为不断社会化。治理村干部合谋腐败,应加强村集体财务审计与管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增加村级政务信息透明度,提升"拍蝇"频率、加大惩处力度,加强基层反腐倡廉教育。  相似文献   

8.
皇帝收贡品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3,(12):90-93
皇帝过度收受贡品,本身就是一种严重腐败行为。官场上,送点小礼物,是人之常情。如果礼品价值过限,就是腐败。同样,按定制收受贡品,自是帝王维持正常生活的必须,但像晚年乾隆这样毫无节制地收受礼物,当然就是犯罪了。因为进贡之风的盛行,乾隆年间的官场上出现了"帮贡"一词,即有权进贡之大臣令下属帮助其"购买物件",以"孝敬皇  相似文献   

9.
时下,糊弄上级已成官场腐败的一大痈疽,是构建和谐社会中极不和谐的官场现象。糊弄上级耍花招 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不是扎扎实实地工作,而是花招频出,糊弄上级:  相似文献   

10.
<正>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了反腐力度,显性权力及其腐败得到了遏制,隐性权力及其腐败需要格外注意。一、隐性权力及其来源隐性权力是相对于显性权力的一种权力运作形态,其可能产生于显性权力的延伸和辐射、权力主体的个人魅力、正式权力角色形象的扩散、权力集中且不规范、权力非对称、官场潜规则、权力运行隐蔽且权力范围与责任不清等,同时往往还会表现在政治文化与心理层面。显性权力主体即职务权力主体,而隐性权力主体则更为  相似文献   

11.
刘悦斌 《领导文萃》2013,(20):120-123
晚清吏治腐败,官员身边人也有一份"功劳"晚清吏治腐败,已是一个定论,这并不冤枉清朝统治集团。在晚清官场的腐败中,官员的身边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往往狐假虎威,利用在官员身边的便利条件,贪污受贿,勒索百姓,有的官员甚至与身边人互相勾结,互相利用,贪赃枉法,祸国殃民。其实,清朝最高统治者不是不知道官员身边人可能造成的危害。为了防患于未然,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官员的任职回避制度,有地区回避、亲属回避、师生回避等。  相似文献   

12.
程延 《决策探索》2005,(7):36-38
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日益深入,惩治腐败官员的力度也不断加大,官场腐败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然而,近年来官场上却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亚腐败”。它介于一般作风问题和严重腐败行为之间.是一段在权力的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尚未达到触犯刑律的地步、但权力本身却又并不那么干净的空间。“亚腐败”是一些党政干部作风的不良表现,是诱发严重腐败行为的温床.也是当前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新课题。这种现象在官场十分普遍,主要表现有“十大病状”。  相似文献   

13.
刘玉昆 《领导文萃》2010,(14):100-103
<正>素有"跑部钱进办"之称的驻京办,是滋生腐败的温床。6个月内都要裁撤驻京办,显示了中央肃清官场腐败的决心。大唐"进奏院"窥伺朝政其实,驻京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早在西汉时期,各藩王便在京城置有打探宫廷信息的"留邸",唐宋时演变为"进奏院",明清时变身为"会馆",现在则称驻京办。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10月8日,王儒林到太原调研。按计划太原安排了一个改造较好的城中村和一个没改造的城中村,但没准备让其深入村中细看。没料中途王儒林突然要进村,结果看到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村民表达了诸多不满。2014年9月,王儒林等多名外地官员紧急入晋。当时山西正面临官场"塌方式腐败"和经济"断崖式下滑",官场人事冻结,数百个重要岗位空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严峻,各级晋官面临着多  相似文献   

15.
<正>自然生态好,源于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政治生态好,根在政治清明、官场清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见一些道德品行差、工作能力低、爱跑爱送、善于逢迎拍马的人被提拔重用了,那些埋头做事而不善声张"造势"、清正自守而不好吃喝、不跑不送的人反而被淘汰了。这种怪象就是官场逆淘汰。所谓官场逆淘汰,是指在选人用人上,那些政治坚定、德才兼备、作风务实、  相似文献   

16.
梁胜  傅翔 《决策探索》2003,(10):31-32
提起腐败,社会各界人士都切齿痛恨,即使一些腐败官员自己,在谈到腐败时也会拍案而起,慷慨陈辞,把腐败骂得一无是处,体无完肤.近几年来的全国性的反腐败大行动,确实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官场腐败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遏制并非根绝,仍有少数官员在顶风作案,不过他们变换了手法,使腐败变得更为狡猾和贪婪,让人不易觉察,甚至从"幕后走向了台前",由掩掩藏藏、偷偷摸摸到合法化、公开化、大众化,由个人行为、小团体行为到政府行为、组织行为、集体行为,应该说,这是在反腐败的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的腐败形式.  相似文献   

17.
<正>官场哲学,一度被解读为传统官场微妙而复杂的潜规则与生存哲学。自古以来,中国官场上就有很多不成文潜规则。这些潜规则,经过千年沉淀而形成的人身依附、裙带政治、唯"上"是从等官场糟粕,在当下官场仍然有大批拥趸。局外人看官场,似乎总会戴上一副有色眼镜去看待官员群体行为。十八大以来,在反腐"高压态势"下,官风好转,整个社会风气也为之一新。一些官场"明规则"逐渐发挥净化政治生态的功能,并对污染  相似文献   

18.
仁民 《领导文萃》2012,(13):116-117
中国人在酒文化中浸淫已久。五千年的酒文化延绵至今,伴随经济的大发展而异常繁荣。特别是在公款消费的助推下,官场上的饮酒之风可谓登峰造极,以至享誉华夏的茅台酒已经事实上跻身奢侈品行列。"酒兴"如此这般地畸长,并未使酒之文化气味愈来愈浓,反而使之与"文化"二字渐行渐远,与歪风邪气越走越近。如今在喝酒已成"重要工作"的某些官场,充斥其间的,是浓浓的腐败之味、乖戾之气、愚昧之态、谄谀之风。  相似文献   

19.
<正>大多数初入官场的人,往往踌躇满志,要以拳拳之心践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铮铮誓言,对施以青睐、给予提携的领导常常会感恩戴德。但在上下级的交往中,能不能摆正心态、找准位置,始终保持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则是一个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从近几年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无论是"秘书帮""石油帮""山西帮",还是"窝案""串案""塌方式腐败",其中,都多多少少隐藏着人身依附的影子。投桃报李、礼尚往来者有之,结党营私、团团伙伙者有之,攀龙附  相似文献   

20.
王伟 《经营管理者》2009,(22):351-351
明朝在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中,反腐力度和体制建设都算得上首屈一指,但仍无法解决官场积弊,吏治腐败非常严重,最终形成"政以贿成"的局面。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特别是明朝反腐廉政建设中榜样作用缺失,值得今天研究和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