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东南亚女性华文写作中,马来西亚华文女性文学发展极为迅速.华裔女性作家的双族性,多地域经历使她们成为了双文化或多重文化人.本土性与华族性的交融在发展中逐渐变得广阔而丰厚,在世界多元文化语境中传达出马华女作家的现代生命意识和深层文化体验.写作对于马华女作家,不再只是宣泄个人情感或自我的言说和分辨,而是女作家独特女性意识的确认和自身精神价值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
五千年中华历史所造就的中华文化,复杂性、完整性和发展性凝聚成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华织锦绣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我国56个民族不同的织锦绣文化。从空间维度俯瞰其历史演进脉络,各民族织锦绣文化的差异性总体上展现出“多元”的表征,在族际的交往、交流、交融进程中,熔铸于共同的中华文化而成为“一体”,其发展轨迹清晰地表现出由“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逻辑演进历程。换而言之,基于不同层次文化结构的各民族织锦绣文化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织锦绣文化同时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其中,“一体”是主线,“多元”则是内含元素。研究发现,中华织锦绣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融成,对于厚植中华文化沃土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的来源是多元的。当然 ,文化的多元并不意味着政治的多元 ,更不是分裂的理由。古称“西域”的新疆 ,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极有特色的文化区。从表面上看 ,西域一向通行“胡语” ,特别是伊斯兰教传入并在那里生根后 ,西域与中原的文化距离似乎拉开 ,但实际上 ,汉化与胡化一直在祖国的这片热土上生动地进行着 ,特别是清王朝统一新疆后 ,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应看到 ,经过 2 0 0 0年的政治文化整合 ,西域文化确立了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我们应继承中华文化整合的优良传统 ,使新疆各族干部、群众 ,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达到“三个高度认同” ,即我们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我们的民族是中华民族、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认为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参照系的文化整合 ,应是祖国统一和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祁进玉  孙晓晨 《民族研究》2023,(5):57-67+140
本文主要基于田野调查以及历史资料,对满洲里口岸多元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专题研究。其多元饮食文化体系的形成,主要遵循两条主线:一是农耕饮食文化与游牧饮食文化之间的互动交融,二是俄系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入。满洲里口岸多元饮食文化体系,既包含汉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等不同民族饮食文化传统,也含有俄系饮食文化要素。满洲里口岸特色饮食文化的形成与不断发展,有机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充分显示出由多元饮食文化汇聚、交融、互鉴而成的一种地域性共同文化形态,是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多元一体的具体印证和生动体现,也是我国边疆地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日常生活领域具体真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杜莉  王胜鹏 《民族学刊》2022,13(12):127-133, 159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上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互鉴发展,形成了唇齿相连、难以分离的多元一体格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元明清是中国多民族大交流、大交融的重要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交流交融十分频繁,具有双向互动、双层兼备、互鉴创新的特点,相互间传播、吸收与借鉴,既涉及食材、饮食品种等物质文化层次,也涉及饮食习俗、制度与饮食思想等非物质文化层次。同时,它们的交流交融具有双重作用,既是各民族饮食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蓬勃发展的助推剂,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国饮食文化走向辉煌,也从饮食文化这一独特领域有力地助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牢固与壮大。  相似文献   

6.
浅淡回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根据作者在宁夏吴忠市"回族文化与区域和谐发展论坛"上的发言加工补充而成。包括回族文化系世界两大文化——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和合,回族传统文化系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回族文化的本质特征、回族文化的当务之急之一是弘扬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学校作为中华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在增进各民族学生中华文化认知、培育中华文化认同和实现中华文化自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文化共生理论视角,中华文化根植于多民族文化共生,是各民族优秀文化交融创新的结晶。这一从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到共生性的中华文化,并最终指向共同性的中华文化认同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逻辑层次,有助于实现各民族学生由中华文化认知内化为中华文化认同,最终外化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塑造行为自觉。因此,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实践教育应贯穿于学校中华文化教育的始终,包括开展共生性文化认知教育,增进文化自觉;深化交融性文化情感教育,增强文化认同;强化规范性文化实践教育,实现文化自为。  相似文献   

8.
由华裔人类学家许?R光撰写的<祖荫下>出版后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书中以西镇"民家人"的家与亲属制度作为代表,分析整个中国情况的做法也由此受到了广泛的争议.对西镇的重访发现经历了50多年变迁的西镇仍然生活在"祖荫下",他们在七月祭祖的同时,会在正二月间祭拜当地的保护神--本主.他们的认同也存在着编撰家谱所呈现出的"汉人族源认同"与强烈的"白族认同"两个方面,是一种"双重认同"."祖荫下"生活着的是一群不能仅仅用"汉人"来理解的多元文化群体.  相似文献   

9.
郎玉屏  刘兴全 《民族学刊》2017,8(4):83-89,127-128
区域学术文化交流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作为长江领域重要的两大地域文化,彼此之间从古至今交流交融都很密切.清代初年"湖广填四川"更是加剧了两地文化的联结与融合,因此,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整合研究,举办"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不啻是跨地域文化学术研究的新探索."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已成功举办五届,现已成为地域学术文化研究的一个品牌.为总结经验,特对"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的缘起、演进、主要研究成果及未来展望做一分析梳理,以期能吸引、邀请到更多海内外学者及机构参与到论坛中来,进而将论坛推向世界,以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杨鹍飞  余虹雨 《民族学刊》2022,13(8):13-23, 15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经济生产活动、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结构的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涉及经济交往、政治认同、文化交融的心理活动过程。其核心要义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自强意识与使命意识;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共有精神家园的自豪意识与守护意识;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的政治意识;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的自尊意识与责任意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新疆都是一片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广阔天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文化互动的摇篮。在新疆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进程中,以同层级文化互动、异层级文化互动、历史与现实互动为主要类型。新疆多元民族文化互动具有在开放的环境中多元文化共存、在历史与现实中多元文化交融、长期文化互动中形成了多维共性等特点。在处理当今新疆多元民族文化互动关系中,应该以费孝通的"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为殷鉴,在良好的文化互动环境中,实现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12.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美大流行、针对包括华裔在内的亚裔群体的歧视和暴力事件不断升级以来,有美国华裔开始以身份政治维护权利,这既是针对右翼民粹主义浪潮的应变之举,也是对当前资本主义框架下少数边缘群体维权手段的承袭。然而,从身份政治以往的实践结果和美国当前社会环境来看,华裔此时转向身份政治并不能实现既定目标,反而会在实践中陷入诸多困境。在大量白人物质利益受损、经济议题重返社会运动中心的情况下,华裔投身于追求文化多元和平等的身份政治并不能回应资本主义造成的社会危机,也无法在现实中形成反抗资本主义的总体性力量。这启示我们,只有重回以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路径当中,才能推动新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3.
本书在跨文化迁移与异质文化传播研究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异质文化的融入是重大文化创新的重要条件和途径。"在这个观点的统摄下,又设置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融入"这样一个命题。在这个命题中提出"汉唐融入了有活力的异质文化","唐代以后中华文化所融汇的有活力的异质  相似文献   

14.
文字不仅是书写系统和交流工具,而且具有文明象征意涵,带有神圣性色彩。德昂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面对这一社会事实,他们结合本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和电视剧《西游记》的情节,生产出文字丢失神话。通过此种诗性叙事的方式,德昂族在民族国家框架下重构文化记忆,背后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民间文学是活态的文化资源,可以有效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王昺 《世界民族》2006,(6):43-47
加拿大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不断涌入的移民,哈特人(Hutterites)就是其中一个来自欧洲的移民群体。哈特人的信仰、经历和生活方式使他们保持了独特的文化。他们不与大社会接触,在封闭的环境里生存、繁衍,延续自己所珍视的文化传统。在加拿大政府实行多元文化政策的30多年来,哈特人的自我隔离并没有减少,他们与大社会的融合几乎没有进展。本文意在探讨哈特人自愿隔离的做法与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多元文化政策会保护自闭的群体,还是会渐渐让自闭的群体瓦解或消亡?若自愿隔离的群体利用多元文化政策所给予的自主权继…  相似文献   

16.
浪漫主义民俗学的传统是以本土民间文化的诗意想象来建构国家/民族文化认同的,兼具现实精神和浪漫气质的赵宗福先生的新著力作《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无疑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彰显出鲜明而独到的中国气派和地域风格。多元民俗文化的碰撞、交融、吸纳、互补,形成了青海高原独有的"另类"文化特质。对这一"异质"文化现象的研究,标志着有着广袤的国际国内学术视野的地方民俗学者在这条康庄大道上迈出了坚实而可喜的一步。  相似文献   

17.
藏传佛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在组织方式、教义思想、学经制度、传承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已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种特色文化。汉藏佛教文化交流互动,推动了佛教中国化进程。在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中,藏传佛教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得最直接、最深刻。藏传佛教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并成为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纽带。藏传佛教在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中具有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必须参与中华文化建设,丰富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品质。  相似文献   

18.
当前学界正在对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多元一体"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但大多讨论都有意无意忽略了"多元一体"背后的现代化内涵。本文以陈波《生活在香巴拉》一书为中心对西藏乡村现代化进行了探讨,指出藏族乡村现代化要考虑到国家现代化与当地文化逻辑现代化的双重面相,并且要在借鉴大小传统理论及东南亚佛教社会人类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对现代化两种面相的同时观照,这是"多元一体"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峇峇娘惹又可称为帕拉纳坎,是东南亚的土生华人族群,这个族群的根源是中华文化,但是他们无论是在语言、宗教信仰、文化习俗,还是文化和身份认同上,都已经形成了自有的独特文化。东南亚的土生华人族群已经和中国大陆的根源文化产生了差异,因此,绝对不能简单地以中华民族进行归类,也不能简单地以中国人进行称呼。本文在于对峇峇娘惹等土生华人族群的来源和文化习俗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与东盟诸国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阐释"中华文化"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论证构建、弘扬现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关系.最后,重点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及建设途径作了探索.作者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多元一体性、包容性和创新性(时代性).其建设的具体途径是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和坚持保护中华民族多元的各民族传统文化;在合理地、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各民族文化的同时,发掘利用各民族文化中内容健康、积淀着民族思想道德特质的精神因素,使之融入现代精神文明中,以提升各民族的精神境界;在现代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积极创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