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基层干部长期工作在矛盾多、问题多、任务重的地方,承担了几乎所有直接面对群众的纷繁复杂的工作任务,但往往出力不讨好,经常受"夹板气",成为"出气筒"。这些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和应对日常突发事件疲于奔命、焦头烂额的基层干部,在工作中稍不注意就被领导认为是能力不够、党性不强,被群众指责为作风不实、感情不深,得到媒体舆论"能力低""素质差""贪污腐化""媚上欺下"等负面评价。长期处于"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状态和艰辛的付出却无法得到各方面的理解和应有的回报,这种"污名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基层干部"失语症"有损党和政府形象,不利于人民利益实现。造成基层干部"失语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组织内部来说,政府性质与政治环境、上级领导的工作作风、维系与考虑同事关系、基层干部的个人选择等都是重要原因;从组织外部来说,组织内部压力的溢出效应、互联网对基层干部的压力传导、基层干部语言应对能力不足也造成了这一问题。治理基层干部"失语症",应构建绩效导向的基层干部选任与考核机制,划清基层干部政治纪律要求的边界,提升基层干部应对危机的语言能力,完善基层干部权利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3.
正乡镇干部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联系、服务群众最直接、最重要、最基础的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关心和爱护广大基层干部,为他们创造良好工作和成长条件,保障他们的合理待遇,帮助他们深入改进作风。"现实中,个别乡镇干部的自利性扩张,造成"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加之一些媒体的过度报道形成了"蝴蝶效应",乡镇干部群体逐渐被"污名化"。为了更好地了解乡镇干部,笔者多次走进这个群体,在深入调查后发现,他们面临着诸多烦恼,同时  相似文献   

4.
黄梦其 《领导之友》2014,(12):36-37
正实践证明,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关键在干部。就目前来说,当一名合格的基层干部,关键是要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的要求,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认真思考并着重解决好八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应该思考并回答"是什么人",着重解决"怎么定位"的问题。基层干部包括县、乡两级干部,在组织体系中,对上要负责政策的传达落实,对下是管理者的角色,这就是基层干部的工作定位。作为基层干部,只有  相似文献   

5.
时下,河北省徐水县基层干部和群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书记在晒太阳哩"。"晒太阳"是当地群众对该县三级书记"双向述职"制度的形象比  相似文献   

6.
马晓燕 《领导科学》2012,(24):18-19
"污名化"现象是现代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污名化"的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贝特斯·埃利亚斯首先提出的,他在研究胡格诺教徒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污名化,即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过程(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社会学家戈夫曼对"污名化"现象进行了系统解释。他在考察了"污名化"产生的多种情境后指出,污名可能源自许多因素,在这些情境中,污名将人从"完整的、平常的人"  相似文献   

7.
<正>基层干部的工作,是支撑党和国家事业的基石,这关系百姓福祉,体现执政水平,展示出党的形象。基层领导干部是基层干部队伍的中坚力量,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基层领导干部来讲,从总体工作和上级任命的名称来看,确有正职和副职之分。但从分工来看,无所谓正职和副职,每个人都是分管领域和所在部门的一把手。从这个角度讲,人人都是一把手,人人都担负着一把手的权力、义务和责任。那么,如何才叫称职的、优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和推进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如何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是摆在各级党委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淅川县在全县上下广泛开展"为民服务竞赛"、"进百家门、交百家友、解百家忧"、解决贫困山区人畜饮水困难"百日会战"等一系列活动,转变干部作风,实践党的宗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李江华 《领导科学》2012,(33):24-25
"循吏"与"清流"是在中国历史政治中贯穿始终的两种势力,从古到今,对这两类官员的使用是所谓帝王之术的重要内容.各级领导者是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领导者的素质、作风和形象如何,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对党的看法、对党风廉政建设的信心,直至影响到整个党的形象,同时也决定着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者既要当"循吏"干部,也要当"清流"干部,更要用好"循吏"、"清流"干部.  相似文献   

10.
<正>领导干部是党和政府执政的骨干,肩负着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但一些干部嘴上说在党忧党、为党兴党,背地里却干着在党毁党、骂党、污党的勾当,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有的边腐边升、越腐越升,极大侵害了党的健康肌体。本文就"带病"缘何成为提拔的"通行症",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领导决策信息》2014,(26):16-17
正2014武汉电视问政"期中考"拉开帷幕。首场问政问作风,聚焦基层干部作风问题。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武汉2014年"十个突出问题"的承诺整改,7月2日迎来电视问政"期中考"。今年武汉治庸承诺整改的十大突出问题中,纠正和治理基层干部作风问题是重中之重。在武汉,电视问政已历经四年,次次都是氛围浓烈,市民以城市主人的姿态,敢说敢问敢批评;官员谦和有担当,为各自的不作为乱作为而忐忑而  相似文献   

12.
正基层干部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既是政府机构的管理者,又是职工群众的服务者,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之下,上级领导有硬性要求,职工群众有利益诉求,夹在其中的基层干部,其工作的难度和承担的压力也就可想而知。那么,作为党的基层干部,又该如何在这看似冲突的角色中实现双赢呢?笔者认为,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念好"想、跑、干"这"三字经"。  相似文献   

13.
<正>污名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的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被贴上该标签的人有作为他们所属的文化不能接受的状况、属性、品质、特点或行为,这些属性或行为使得被贴标签者产生羞愧、耻辱乃至犯罪感,并导致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待遇(欧文·戈夫曼:《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页)。社会学家埃利亚斯指出,"污名化"被视为一种动态的群体活动过程,施污者通过贴标签的方式将受污者的某些负面特征放大,直至让人形成深刻的印象。官员"污名化"是指官员由于其所拥有的"受损的身份"而在社会其他人眼中逐  相似文献   

14.
<正>"地板干部"是对一些基层干部的称谓。因基层干部升职空间狭窄,大多只能长期在基层工作,就像在地板上原地踏步,故被戏称为"地板干部"。"投身乡镇英勇无畏,工作生活极其琐碎,各种检查屁股紧追,日不能息夜不能寐,身在其中方知其味……"这首出自基层干部之手的"打油诗"极其生动地反映了"地板干部"的生活状态。基层干部是我国干部队伍的主体,是直接与公众打交道的群体,但由于各种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与基层干部接触的过程中,不时能听到一些"没干头"与"没奔头"的情绪流露。应该说这确实是一些基层干部的真实想法,也反映了基层干部的一些现实境况。广大基层干部,面对群众,他们是干部,而且是代表了党和政府形象的干部;面对党和政府中的高级干部,他们其实也是群众。处在这样一个特殊位置上,他们面  相似文献   

16.
"村霸"一般可以分为恶性宗族型、寻租村干部型、多势力勾结型三种类型,基本特征为地域边界性、政治渗透性、扩散腐蚀性、幕后隐蔽性。"村霸"乱象的症结为乡村社会生态复杂,基层干部权力异化;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基层监督体系待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失灵,基层选举规范性不足;违法惩治力度较弱,助长"村霸"不良行为。对此,应加强党的支部建设,重塑乡村价值体系;完善乡村法律制度,建设廉洁法治乡村;构建立体式基层干部监督机制,推进乡村善治;建立科学合理的查处机制,增强排查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7.
正策划人语党的作风是党的外在形象。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行为、做派,最终都是通过作风表现出来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积弊已久,是一些机关和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顽症痼疾,是与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背道而驰的歪风邪气。"四风"盛行,必将败坏党的形象、腐蚀党的肌体、侵蚀党的基业。因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伊始,就紧紧抓住作风建设这个重点,出台了"八项规定""六条禁令"。从  相似文献   

18.
"陪会"对基层干部创新行为产生了资源挤出、情绪挤出和关系挤出三重效应,降低了基层干部的创新绩效。"陪会"这一形式主义问题是对基层政治生态的整体性影射,反映了隐藏于其背后的晋升与考核、上下级关系、面子观等深层次逻辑,同时也展现出基层干部面临的重重压力。领导者要对"陪会"的形式主义风气进行治理,为基层干部创新营造良好氛围、奠定坚实基础,就要发挥一把手权威,刹住"陪会"不良风气;增强会议中心度,降低"陪会"压力负担;完善晋升与考核机制,树立基层干部创新导向。  相似文献   

19.
正"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全县信访工作的根本在于做好村级信访工作,村级信访稳定是维护全县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第一关口"。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随着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和民生工程的大力投入,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通过信访渠道集中显现。这些信访给农村注入不稳定因素,影响干群关系和政府形象,阻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准确认识村级信访形势  相似文献   

20.
<正>乡镇干部作为基层干部,长期工作在一线,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农村各项工作的组织者。但目前对于乡镇干部的政策不优、待遇不好、引导不力、管理不严等问题,导致部分乡镇干部出现一些不良心态,进而影响了党的农村有关政策的落实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