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刘秀光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87-92
无论经济学范畴还是法律领域,都确信劳动者的生命价值是可以计算和赔偿的。生命价值主流的计算方法有"意愿支付法"和"人力资本法"两种。尽管这些方法都有可取之处并且被广泛使用,但两种计算方法都不能实现对生命损失相对合理的赔偿。因此,应在吸收两种方法合理方面的基础上,通过划分不同行业劳动者的平均死亡率,估价其统计生命价值,最终确定"基准赔偿金+附加赔偿金"的赔偿方案。但是,这一生命损失赔偿方案,并不是司法部门的最终裁决,而只是对一种赔偿方案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5.
6.
随着生命科技的深入研究与广泛运用,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的冲突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对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剖析了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的人文价值本质,并强调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携手,共同促进生产力与生命力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7.
生命科技的发展使生命的原貌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生命对于人的秘密越来越少,然而随着生命的神圣性逐渐被“解蔽”,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生命的敬畏感也在逐渐淡化,作为对这一事实的回应,生命伦理学应运而生。基于当前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及其面临的难题,鉴于阿尔贝特·史怀泽①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笔者认为“敬畏生命”是生命伦理学的价值之维。敬畏生命应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思想:敬畏生命将伦理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生命;敬畏生命肯定了道德责任的无限性;敬畏生命肯定了生命的平等;敬畏生命对学者也提出了把生命的一部分奉献出来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文明的真实涵义,应是建构在坚实的伦理基础上,役物而不役于物,始能贞定人类的心灵。教育之于社会所呈显的功能,应是传承、创造社会文化,陶冶培育个体成熟人格及良好的与社会适应的生活能力,同时亦当是统整国家社会的机能。伦理教育的探讨,一方面追求生命的意义以建立完整的价值体系,一方面期能落实于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指示道德原则,提升道德生活。本文探讨:一、中国人是重视伦理道德的民族;二、指出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三、析论伦理价值与宗教价值;四、迈向新世纪应有的展望等;并期待因论述的启发,进而揭示伦理教育对时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在汪曾祺看来,生命有其社会性的一面,也有其自然性的一面.人类只有在原初的生命状态下,内部精神和外部行为才能与自然完全契合,这种生命道德的原初形态是生命的本真.汪曾祺以"有益于世道人心"为出发点,在文本中自觉地传达出由道德情感提升为道德境界的伦理型生命价值观.这既是传统的回归,又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现代思想,从中可以透视出来自中国传统生命观与西方生命哲学的综合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生命价值教育的理论依据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潮.生命价值教育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可以从西方的生命哲学思想中,从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哲学思想中,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中探寻到其深刻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生命价值教育的理论依据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潮。生命价值教育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可以从西方的生命哲学思想中,从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哲学思想中,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中探寻到其深刻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生命之于人是宝贵的,其宝贵并不仅仅在于它的唯一性,而更在于它因人而异的独特价值。信仰之于人是重要的,其重要并不仅仅在于它能慰藉心灵,而更在于它是支撑生命价值的力量。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从性命现象学的视角来看,道家创设了道这一崇高概念,为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提供理论目标和依据,通过人性与道性的趋于一致,用道性来印证人性的目标性、合理性,从而展现出生命价值实现的历程.它要求在其现实性上,通过重真知来拥有道的内在品质,做到人与天一而壹其性,这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目标;还要做到通过循道惜命匡世而安其性,以及不为物累而追求自由和自我释然的乐其性,这是生命价值的具体内容.在此,有力地批驳了那些视道家为混世哲学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正> 多少个世纪,一谈到死,无不感到惊悸恐惧,讳莫如深。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于生命本质的认识逐步加深,认为生与死都是人类生命旅程中的一个环节,不应加以回避;生命也不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活”,而应以追求高尚的价值意义为前提。在这种新的生命观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以科学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身的死亡。安乐死作为一种新的死亡方式的尝试,自然成为时代的热门话题。本文拟就安乐死的意义,特别是它与人的生命价值的关系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尼采所倡导的“肯定生命”指的是肯定和维护整全且具活力的个性化的创新生命。主要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肯定包含苦难的苦乐生命;肯定包含无意识机能的身体生命;肯定包含过去的过程生命。尼采通过这一倡导实现了对柏拉图主义超感性道德理想的批判性超越,有力地开启了后尼采时代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对人的生存、生命的持续而热烈的关注。这一倡导的根本局限在于盲目人的生产性,陷入了价值指向上的表面性、不确定性以及轻视理性反思的错误。 相似文献
17.
18.
生命与死亡是哲学不可回避且历久弥新的话题,亦是人类锲而不舍、苦苦探索的千古之迷.我们应当借鉴中西文化众多生死智慧,思考和探讨生命的价值和超越死亡的途径,为现代人解决死亡带来的恐惧与困惑,合理地规划人生境界和生命价值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安乐死与人生命价值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乐死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涉及到哲学对当代医学的反思和对传统自然观、生命价值观的批判。对医学的哲学观点不同,对自然和人生命价值的哲学理解不同,对不同死亡方式的态度就不会相同。即便都是安乐死,但对主动安乐死与被动安乐死的态度也不会相同。就当代人而言,死亡本身不可避免,但死亡方式应当是可以选择的。只要有利于捍卫人的快乐与尊严,有利于追求人生命的意义,不管选择怎样的死亡方式,其死亡都比泰山还重。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命教育在我国的深入开展,生命教育的价值及重大意义逐步显现,生命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促进大学生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当前,可从情感教育、死亡教育、生存意识教育、人文精神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等方面切入,进一步推进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