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的价值     
唐逸 《社会科学论坛》2008,(12):146-150
1922年3月19日,也就是《阿Q正传》脱稿三个月之后,《晨报副镌》刊出周作人的评论文章《关于(阿Q正传)》。其中的点睛之笔.是论断阿Q为“一个民族的类型”“缺乏求生意志,不尊重生命”。此文是鲁迅过目而且首肯的.故对于阿Q的断语.特别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改造国民性思想影响下创作了<阿Q正传>,作为现代性焦虑的产物,阿Q形象被作者赋予了批判落后民族性,建立中华民族现代民族意识的重要历史使命.<阿Q正传>在对中国农民作虚假想象的同时建构了知识精英启蒙主体身份,因此,在其诞生不久就受到革命话语的极力抵制.中国国民性话语的谱系背后隐藏着西方殖民主义话语霸权,而启蒙精英们却对此一话语霸权缺乏基本的反思意识.启蒙话语将阿Q形象与农民身份捆绑的话语策略非但没有得到中国农民的认同,相反却意外地成为对中国近代革命主力军的诋毁与污蔑.因此,作为一个文学形象,阿Q固然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却不免是一个失败了的中国民族主义形象,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的真实历史所无法认同.  相似文献   

3.
启蒙·人道·信仰--从鲁迅到余华再到辛格小说中的"三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说中,常见到一些愚人.但大都是配角,像戏剧舞台上的小丑.然而,有三位作家写的三部小说中,愚人却是作为小说主角出现的.那就是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余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的来发和美国获诺贝尔奖的当代作家辛格<傻瓜吉姆佩尔>中的吉姆佩尔.把他们所塑造的"三愚"放在一起来阅读,居然读出许多意味来.  相似文献   

4.
早在一九二四年,一位文学评论者就说过:“不过批评对于作者,另外还有一种工作,就是顺着作者的本意来批评他的产品,换句话说,就是看作者注意之所汇聚而尽力以求表现出来的东西,究竟表现出来没有。”①“顺着作者的本意来批评他的产品”,这确实是一个很精当的看法。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六十年来,评论者几乎都一致推崇它为不朽之作,但是对它的本意,也就是它的基本思想的认识却是很不相同的。鲁迅自己是十分注意人们对《阿Q正传》本意的认识的,他在一九三六年七月十九日《致沈西苓信》中表示不同意将《阿Q正传》编为电影,其主要的理由就是:“况且《阿Q正传》的本意,我留心各种评论,觉得能了解者不多,搬上银幕以后,大约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颇亦无聊,不如不作也。”《阿Q正传》的本意是作者创作本意的体现。因此,正确地理解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本意,则是认识《阿Q正传》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申燕的《<阿Q正传>的艺术缺陷及原因》一文是典型的时下流行的酷评,对《阿Q正传》进行了缺乏学理的质疑和批评。其主要论点是对前人错误观点的简单拼凑,缺乏原创性的新见,而且其认为的缺陷缺少客观依据、牵强附会,体现出相对狭隘、传统、僵化的文学观念。鲁迅研究需要创新、需要破除陈规,但更需要尊重基本事实的真正的学理批评。  相似文献   

6.
在金庸的武侠叙事中,<鹿鼎记>这部奇书具有特别的意义,这部通俗喜剧对中国文化基因中一些正反同体的价值元素的深刻揭示,使之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伟大小说.它不仅是金庸的里程碑之作,也显示着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高度.通过与鲁迅笔下的阿Q和莎士比亚塑造的"福斯塔夫性格"等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个人物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时间的表述形态蕴涵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密码,也是我们理解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视角。在《阿Q正传》中,阿Q在极力把自己的身世向前向后延伸的过程中,却恰恰失去了作为“现在”的存在意义。规避“现在”成了阿Q的一种生存策略。而鲁迅也正是在对时间的独特表达中,关注国民在时间中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关注国民如何在有意无意中规避“现在”而想象过去与未来的,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黄颖 《南方论刊》2003,(4):45-45
所谓文章中人物的细节,就是指对人物的性格、语言、行动、肖像和特定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的具体描写.如<阿Q正传>里的阿Q的划押,<孔乙己>里孔乙己给孩子分茴香豆吃,<水浒>里武松打虎的一些描写等等.  相似文献   

9.
典型是关系着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典型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然而典型的共性是什么?典型的个性又是什么?迄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此特做以下探讨。一、典型的共性典型的共性具有普遍性、代表性。鲁迅先生《阿Q正传》里的主人公阿Q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当《阿Q正传》刚刚在报纸上连载的时候,许多人栗栗危惧,疑惑写的是自己,是在揭自己的隐私。冯雪峰说:“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自己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的体现者。”①可见阿Q这个典型很有普遍性、代表性。那…  相似文献   

10.
陆钦同志的《庄子有阿 Q 精神吗? 》(《江淮学刊》1963年第4期)一文,基本上可以概括成这样两个意思:(一)说庄子有阿 Q 精神,就是把庄子思想现代化;(二)鲁迅在《阿 Q 正传》中所描写的雇农阿 Q ,其人品质糟得很,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庄子好得很,他不仅没有阿 Q 精神,而且是情操高尚的人。我认为陆钦同志的观点及其论证方法都是错误的,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第一点,他是误解了关锋同志的意思,并借口反对现代化,割断历史联系。第二点,抽象的谈论“反抗”、“战斗”、“骨气”之类的东西,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分析。下面我提出自己的看法,同陆钦同志讨论。一、说庄子有阿 Q 精神,就是把庄  相似文献   

11.
六月里喝雪水在《阿Q正传》第七章《革命》里,阿Q狂呼"造反了!造反了!"这时——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六月里喝雪水"是旧时江浙一带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一句很普通也很好理解的话,到了日本学者樽本照雄先生那里,便成为一个老大的问题.他认为,鲁迅不言四月,五月,单言六月雪水,其中必有理由,理由就是秋瑾死于六月,曾有人取其事迹作《六月霜》传奇,霜雪同义,所以鲁迅那句话即根据秋瑾之死而云的(《阿Q,六月里喝了雪水的心  相似文献   

12.
<正> 一鲁迅在《叶紫作<丰收>序》里说:“《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也就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且介亭杂文二集》)这末句话真是至理名言! 当《阿Q正传》开始陆续发表,有些人由于栗栗危惧,向它扔石头的时候,茅盾首先发现《阿Q正传》的伟大,认为阿Q是个世界典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巨星。并加以严正保卫说,《阿Q正传》“实是一部杰作。”(一九二二年二月《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二号《通信》)并说:阿Q的诞生,虽“不免有许多人因为刻划‘阿Q相’过甚而不满意  相似文献   

13.
<正> 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部誉满中外的伟大杰作。为了总结《阿Q正传》研究六十年来的成绩和不足,开拓《阿Q正传》研究的新局面,山东省鲁迅研究会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在泰安召开了《阿Q正传》讨论会。会议重点讨论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六十年来《阿Q正传》研究的成绩和不足。关于《阿Q正传》六十多年的研究,许多人认为可分为八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22—1928),处于对作品的肯定和否定阶段;第二个时期(1928—1936),对于阿Q这个典型进行了讨论,但由于当时对于典型的认识还不深刻,难免有教条主义和机械论的倾向;第三个时期(1937—1949),阿Q的精神胜利法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对它的性质和产生的根源提出了各种不同观点,成为解放前《阿Q正传》研究的高峰;第四个时  相似文献   

14.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力作.尚在《晨报副刊》陆续登载时就被沈雁冰先生肯定为一部杰作.《阿Q正传》之所以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名篇,成为世界文学的名作,是因为鲁迅先生对旧中国的社会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对“国民的弱点”进行了极为深刻的解剖.鲁迅在《论雷锋塔的倒掉》中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说明,悲剧所毁灭的是历史的或现实的有价值的东西,而绝不是无价值的.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是要揭露旧社会的病根,揭露“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揭出病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艺术的雅俗化视角,重读与比较《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认为鲁迅小说从思想到形式都是纯粹雅化的.在思想上,如"狂人"被逼为疯,就象征精英文化在中国的遭遇;"阿Q"整天做着"白日梦",就象征中国大众文化的弱点.鲁迅对这两个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他思想上所持的纯粹雅化立场.艺术上,鲁迅小说完全以作者为中心进行的叙述方式及其中西文化与文学修养对小说写作的全面渗透,也反映了他纯粹雅化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造成旧中国国民的生命价值观。本人在此基础上剖析了鲁迅笔下的阿 Q和孔乙己的重生意识  相似文献   

17.
馮文炳教授在东北人大学报1957年第2、3期合刊上,发表了研究“阿Q正傳”的文章。这篇論文的基本論点我認为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馮先生对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就做了曲解。冯先生論文第一节就企图指明鲁迅在什么思想情况之下写“阿Q正传”的。他說“鲁迅写‘阿Q正傳’,  相似文献   

18.
陈非 《广西社会科学》2006,(11):152-155
以往对阿Q的诸种解释都不能说明阿Q身上所体现的人性的丑陋具有普遍性的原因。如果把阿Q纳入以个体生命为本体的框架中重新进行审视,阿Q的诸种行为方式以及隐藏在这行为方式背后的人性负面特征,则不仅是阿Q所具有,而且也存在于每个个体生命之中———阿Q是人性丑陋的化身。鲁迅正是通过阿Q荒诞的人生结构与变形的精神状态,完成了一部关于人性丑陋的寓言。  相似文献   

19.
鲁迅从立民立国的角度,一生致力于国民性改造。为此,他利用杂文和小说,以巨大的沉痛剥露和针砭国民弱点。而在种种国民性弱点中,鲁迅最深恶痛绝的还是奴性意识与行为。可以说,阿Q形象的创造是鲁迅积十几年对国民性的忧思而化成的艺术典型。缺乏起码的民主平等意识和自我意识是阿Q的基本思想特征。他一无所有,却对此无动于衷;他处处受压迫,却不想有所抗争,这是一种典型的奴隶生存哲学。在阿Q的思想观念中,“民主”“平等”“自我”一律不存在。他的整个思想观念是被异化了的,是被传统封建观念所窒息了的,并且他自身已经没有能力走出这种奴性意识的怪圈。  相似文献   

20.
儒释道作为支撑起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在《阿 Q正传》中呈现出没落的命运。人性恶集中显现 ,  人性空前异化的年代里 ,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阴影原型被重新激活 ,并在鲁迅手中因与阿 Q个性形式聚合为一体而获得了现实生命力。阿 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体现为人性弱点和阶级压迫中精神奴役创伤相结合的产物 ,这似乎是人类无法摆脱的阴影 ,而主奴双重性则是中国“家天下”社会的特产。鲁迅的文本既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投射政治 ,更是以文化隐喻的方式影射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