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走向"身体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西方传统哲学不同,就实质而言,中国传统哲学与其说是一种意识范式的哲学,不如说是一种后意识的身体范式的哲学;与其说是以意识→范畴→宇宙为其哲学图式的话,不如说是以身体→两性→族类为其哲学图式;与其说是以事物之还原的分析主义为其哲学方法,不如说是以生命之生成演变的系谱学为其哲学方法。走向"身体哲学",才能认识到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才能使中国哲学研究告别以西方哲学为元话语的庞大叙事,同时,我们也才能使中国传统哲学与人类哲学新的时代精神接轨,并继往开来地使其重焕生命的青春。  相似文献   

2.
刁生虎 《理论界》2006,(8):170-171
依经立义与主体证悟是汉代屈骚阐释的两种基本价值取向和解读方法。其共同证明了汉代屈骚阐释与其说是属于文学解读的范畴还不如说是属于政治解读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有明一朝发展到极致的"外儒内法"的社会意识形态统治,以及随之而来的媚俗化价值取向的风靡,不仅使我们民族也使思想家李贽面临空前的信仰危机,并且最终导致了李贽的逸儒入佛之举.然而,李贽所理解的佛学,并非是一种宗奉"绝对他者"的佛学,而是一种笃信"内在超越"的生命化的佛学.这使李贽所宗之佛学实际上和以"易教"为其原教的儒学息息相通、精神相契.故李贽与其说是对佛学的皈依,不如说是对原儒的回归.而这种回归是一种吸取了佛学出世取向、包含了其对后儒之否定的回归,是一种所谓的"后后儒"意义上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刘登翰 《东南学术》2004,(3):130-135
本文在厘清"一体化"与"多中心"概念内涵的前提下,认为"散居"与"多元"是世界华文文学基本的存在与发展形态."一体"只是研究者对世界华文文学总体把握的一种整合性的研究策略,而不是华文文学实体的"一体化"行为和过程;而"多中心"是在建立"本土文学传说"过程中世界华文文学多元发展的一种运动方式,而不是以区域为限定的"中心"建构.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虽然疏离于时代主潮之外,但在文学史上获得的评价却是难得的一致,足以自成一种"创作现象".这种现象固然与文学评价本身的时代演变有关,也与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文学传统前后衔接,但在汉语文化的创作背景下,他的创作之所以如此容易被接纳,毫无障碍地获得共鸣,其实与创作中渗进的传统文化人格有莫大的关系.从小说的情感抒发、情节节奏、氛围营造到人物品性无不显现出浓重的古典士大夫情调.汪曾祺的出现与其说是一种文学创作意义上的新生,不如说是传统文化人格的精神流脉由隐而显地重新涌动,并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以海洋意象为立足点,探讨近代以来中国文学中具有崭新文化意义的海洋意象的形成与流变,力图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提供一个重要的视角.近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海意象呈现出与古典文学海上仙话传统截然不同的思想蕴含,它一方面体现了创作主体感时忧国的现实意识,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近现代文学不同发展阶段的内在精神.从主题史角度看,近现代文学中海意象的多元流变昭示着文学"现代性"的复杂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与"审美意识形式"之论争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于马克思"一页书"迥异的阐释;马克思科学确定了文学艺术作为社会的要素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将它定位于一种意识形态而不是意识形式.董学文等人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有纯科学、纯理性的倾向,既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其一系列"新论"与其说是理论的新发现,毋宁说是理论的严重迷误.  相似文献   

8.
把"人是什么"变换为"'人'是什么",澄清"人"的概念的不同用法及其意义,有助于避开本质主义的追问方式及其困境.从不同角度或以不同标准去理解人,必然导致"人"的概念规定的多样性.某一时代的思想家通常只能以自己所处时代的人作为现实原型来刻画和建构"人"的概念.与实然之"人"的概念不同,应然之"人"的概念并不是经由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抽象概括,而是经由从描述到规范、从现实到理想的提升建构而形成的."人"的概念的二重化是一种潜在的方法论模式.人文社会科学中那些最常见的关于"人"的概念规定,与其说是对于实然之人或本然之人的客观描述,还不如说是关于应然之人的某种理想建构.人道主义主要依据本然论证应然,其特点是从本然之"人"的抽象假定导出人的应然状态,而马克思主义则主要依据必然论证应然,其特点是从实然之人的真实存在出发,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依据,来设定和论证人自身发展的应然目标.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话语和意识形态存在盘根错节的关系,而不同的政治语境又决定着文学的不同走向,呈现不同的审美规约,形成了文学的阶段性繁荣.纵观20世纪中国文学,可清楚地看出其由"革命文学"逐步开始的"神圣化"渐次走向以"新写实"为主要代表的"世俗化"流交线索,怎样梳理这种流变的语境与评估其意义,怎样看待"新写实"之后文学的鄙俗化倾向是文学史研究必须加以澄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先秦文学中,对谏诤行为的关注是普遍存在的.这一文学现象,是先秦时期的独特思想、文化的结晶,是上古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产物.当时的作者对谏诤主题文学,与其说是视之为纯文学的,莫不如说是视之为政治性的.这种对文献文学性的漠视与歪曲,是由古史传说与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的政治设计共同的合力而造成的,它在先秦一经形成,就成为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根线索,成为准确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把钥匙,我们可称之为"文学的政治化",这是古代中国过度重视政治文化的必然结果.本文认为,只有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切入,才能够真正理解包括谏诤主题文学在内的先秦文学.  相似文献   

11.
1943年开始全面施行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简称“四三决定”),针对过于激进的“妇女主义”影响到乡村社会稳定发展这一问题,倾向于寻找一种实际的方式,以避免乡村矛盾,强调妇女参与生产和增强她们对于经济生产的贡献。新政策在消除农村社会不和谐音、强化人民团结的同时,传统农村父权制家庭结构下性别问题被遮蔽了。延安时期,“新女性”的代表丁玲因与当时的主流观念有所不同而饱受批评。而最终是以丁玲站在“党性和党的立场”作为收束,这固然是当时革命形势的需要,但是,也使得当时隐约呈现的性别问题被搁置了。“延安道路”对性别问题的态度,可以追溯到五四后期左翼革命话语如何整合女性话语,也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依据的妇女解放理论有着密切关联。对此进行重新审视有助于以更为积极的方式把女性主义结合进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性行为"滞后释放"现象的实证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雄 《社会科学》2006,(5):92-105
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是处于心理冲突中还是可以平稳度过,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讨论的焦点。“推拉理论”揭示了青春期中青少年性行为何以发生,又何以约束的本质。通过15年来对大城市青少年的性意识和性行为变化的跟踪发现:(1)“环境变量”是健康的,性教育开展本身将有利于绝大多数青少年安稳地度过青春期,而不是相反。(2)城市青少年性行为“滞后释放”现象。即一方面对青少年 (中学生)性行为存在“高估”偏向,另一方面却对大学生性行为存在“低估”倾向。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自在的植物之性、动物之性而言,人类之性是自为的性。人类之性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还有社会属性。人类之性的自然方面隶属于社会方面,并且为社会方面所规定、影响和制约。经济关系对人类两性结合方式的制约,典型地表现出人类之性的社会特质。人类性活动不只是受到社会的制约,它还反过来给予社会以深刻影响。为了减少或消除性活动对于社会的有害影响,就必须有一把用以衡量性活动正确与否的尺子。这样,就产生了对于性道德的客观需要。性道德的设定和实施需以人的心理条件、主观能力为基础。理性、意志、情感是使性道德在主观上成为可能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服饰的发展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服饰审美中的性别暗示既暗示了社会中的两性关系,又反映了社会文化本身的发展变化。中国服装史上的缠足与西洋服装史上的束腰都是服饰审美中的极端化例子,它们都是以伤害身体为代价去符合当时社会的男性审美需求。这两种残酷的陋习可以说完全是男权社会的产物,是两性差异中男尊女卑的完全体现。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两性的不平等日趋走向消亡,女性的这种以强制性手段伤害身体来取悦男性的方式已不存在。  相似文献   

15.
权利从来不会存在于历史的真空之中 ,而性自主权则是作为特定社会之两极的个体与社群之间内在张力作用的产物。由此产生的问题是 ,社群、个体以及因为特殊性而形成的“传统”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决定或影响某项权利形态与内容 ,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式的不同回答对我国当下性自主权配置的影响如何 ?  相似文献   

16.
姚星亮 《兰州学刊》2010,(10):95-98
文章基于主体视角分析了人类学对动物的"性"进行考察研究的材料,通过分析动物的"性"与不同性特征,反思了人类社会的性别观念。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事理逻辑,而不是人类学通常的事例归纳法或证伪法。  相似文献   

17.
《病例》与《霞村》属于两种性质不同的文本———医学文本和文学文本。乍看起来 ,它们无法进行比较。但有意思的是 ,它们都在讲述欲望的故事 :两位来自不同国度的十八岁少女为情所困 ,被欲所扰 ,因性而病 ,以病求爱 (或以病拒爱 )的情欲经历 ,具有非常有趣的可比性。只不过一个用精神分析学的解剖刀探析女性身体被欲所阻因性而病的致病之源 ,一个用政治显微镜反射女性身体遭受战争暴行、因性而病为世俗观念和传统道德所不容的现实处境。  相似文献   

18.
转型时期性别商品化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明侠 《学术界》2005,(6):281-286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性别的商品化是中国社会性别转型的主要现象之一。本文首先从社会性别分析的角度界定了性别商品化的含义,描述了其特征;然后探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性别商品化问题及其产生的特殊历史及社会根源;最后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隐藏在商品化现象之后的男女两性商品化结构性失衡的事实,并提出自立自强的知识女性是改变这一事实,促使女性彻底解放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9.
梁景和 《文史哲》2005,1(1):63-69
“五四”知识分子否定和批判了性伦偏向、性伦本能、性伦禁忌、性伦杀人等方面的封建性伦文化 ,提倡和主张高尚合理的两性状态、新式道德观和贞操观、进行性教育和生育节制教育等新式性伦文化 ,并开始了初步的实践活动。尽管五四时期性伦文化的变革还存在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尤其在婚俗变革过程中呈现出曲折性与复杂性 ,但它仍是开启现代文明性伦生活的先导 ,促进了社会解放、思想解放和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20.
《优雅》200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