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8,(12):41-47
"音乐美学思想"一词虽然诞生于西方,但在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却早已涉及,较为著名的有儒家的"和"思想、道家的"大音希声"思想以及墨家的"非乐"思想,这些思想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皆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如今的中国音乐正朝着多元化、个性化、嘈杂化等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把当代音乐美学思想置于文化学视阈中进行构建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实现音乐美学思想的重构不仅能够丰富音乐的相关理论,而且可以增强自身的音乐表达以及实现如何依托于音乐来构建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向标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刘朝 《晋阳学刊》2008,(2):128-129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音乐文化历史资源、民间音乐资源极为丰富,且呈民间音乐分布地域广、种类繁多、乡土气息浓厚、独具地方特色等特点。特别是有些区域的民间音乐同该地区历史发展的特点、风土民情以及当地形成的旅游特色有明显的对应和天然的契合。但在旅游业日益发展、文化游不断受到大众青睐的今天。我国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还没有得以合理的开发和充分的利用,对二者的相互关系、作用、互动效应认识不足。下面笔者就这几方面的问题谈一下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宋代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市民阶层迅速崛起,音乐文化俗体化、大众化趋向显著,音乐文化管理在音乐文化递兴嬗变的背景下而体现出独迈汉唐、自成一体的时代特征。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活的变迁为音乐文化管理的变革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机遇,也成为我们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积累和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当前多元化背景下河北省音乐教育目标与定位的思考,对现有河北省音乐教育体系存在的观念误区进行反思,并以"多元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为切入点,探索建构具有河北特色的音乐教学体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任务,传统音乐文化无疑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探究中国传统声乐之具体艺术形式——中国说唱音乐的专承、发展、创新,在梳理中国说唱音乐发展历史轨迹的基础上,对其在现代文化背景下的生存和发展进行了思考,并延伸至音乐教育视域,思索当代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实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应然思路及实然问题,寻求其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我国城市音乐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现实问题、发展的国际经验等,并以北京市平谷区中国乐谷音乐产业集聚区为案例研究,探讨城市音乐创意文化产业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关系,以及当代经济模式下的音乐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维度。音乐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可以作为一种城市再生的一种文化手段,并能成为商业价值的发展核心,引爆城市创意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集多元人类文化为一身。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地理环境和文化意识密不可分,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对它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学科向度中。本文借鉴社会科学的学科理念,提出研究本土音乐文化,在关注音乐本体的同时,更要强调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综合运用音乐地理学和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拓展音乐研究多维视角是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建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中的重要转型期。宋代音乐的转型以民间俗乐的繁荣发展为显著特征,开启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由宫廷乐舞占主流向市民俗乐为大宗的转变。宋代音乐文化的这一转型以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变革为动因;以音乐性质和形式的世俗化转换为内在质态,以音乐表现功能、活动场所与参与对象等的变化为外在表征。宋代市民音乐的典型形态———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发展变化,是宋代音乐文化转型中最直观、最鲜明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真实写照,在中国民间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江西民间音乐富有浓重的民俗气息,积淀了江西人民的艺术智慧和创造才能,反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本文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探析了江西当代民间音乐文化的内容与艺术特质,冀能够在茫茫的音乐研究大海里,更好地探索江西民间音乐这一绿洲.  相似文献   

10.
张小军  徐琨 《河北学刊》2014,(2):216-218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占有较大比重,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不断增加,音乐类"非遗"项目也随之增加。因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保护,深入探究河北省音乐类"非遗"特色品牌文化的构建,以期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众消费文化背景下,福建省高雅音乐推广存在消费意识比较薄弱、高雅音乐自身“高”“雅”、消费环境不够完善等问题,对此,可通过提高认知因素、丰富自身因素、优化环境因素三个途径改进,以期提高福建人民精神文化水平,推进福建省社会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宋代音乐文化开辟了我国音乐娱乐文化大众化、商品化、职业化的先河.我们应借鉴宋代音乐文化发展模式,推动文化的发展.在推动文化发展时,应把文化产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全面推进,要注重继承、挖掘自身文化特色,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6,(2):189-192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及文化传统的肯定与认可,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时期民族生存发展史在文化音乐形态上的结晶凝聚,传承好、保护好,使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代代相传,对于一个民族建立文化自信,以个性鲜明的"文化身份"参与世界文化交流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来中国社会音乐文化的变迁与中华音乐文化之根发生严重错位,失去了中华民族音乐中的文化传承和音乐的文化主体地位.面对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日益扩大,重构当代中国音乐文化尤显必要.重构之策是:把音乐放置于社会和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认识和研究,同时,在音乐中对社会和文化进行再认识,并强调“中华母语文化”的音乐教育方略.  相似文献   

15.
张越  张要登 《东岳论丛》2011,32(9):95-103
齐国音乐艺术是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恢宏灵变的宫廷音乐,还是工艺精美的乐器及制作工艺理论,都充分体现了齐国音乐艺术的成就,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别是系统完善的齐国音乐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成为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影响中国音乐思想与实践长达数千年,而且也为丰富和发展我国及世界传统音乐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彭维 《云梦学刊》2007,28(2):118-120
传统社会、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产品作为商品等诸多因素,决定了转型社会的社会音乐文化的特点。音乐表达、音乐构成、音乐期待、主体感受音乐的形式等的多元化,都来源于转型期社会多元发展的现实存在。人们对音乐的喜好虽各不相同,却总能在对音乐最深处的感受找到相通、相近的地方。这就决定了在多元化音乐发展的背景下,必然存在趋近的条件。音乐表现形式和审美取向上趋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市场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音乐文化建设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证了音乐文化建设中传承与发展、本位与多元、音乐文化与经济及技能的相互辨证关系,探讨了三个基础理论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关联与影响,重点论证了传承中华音乐文化和谐均衡的“中和之美”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互比较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优胜劣汰方式使音乐文化建设保持先进本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方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面临着失传的严峻形势。高校作为一个文化传播平台,对于优秀的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具有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和传承使命,同时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也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多元文化推动下的音乐艺术传承,常常面临诸多问题。"米勒斯维尔国际室内乐艺术节"是以艺术节为载体的当代室内乐传承形式。它通过多元、立体层次的参与者及场域的构建,形成了参与型音乐审美体验境域,并起到提升大众审美结构之作用;通过和而不同的内容布局,完成了不同的音乐文化从对抗走向对话,实现了艺术教育的跨文化理念;在服务社会大众的同时提升文化消费结构,逐步达到对和谐型音乐文化消费的倡导。  相似文献   

20.
陈岸涛 《兰州学刊》2008,(12):162-164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种文化加速撞击、交融,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西方文化思潮的渗透入手,审视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对我国大众文化的影响,使大众在横向的文化开拓与纵向的文明承传中,分辨是非,把握方向,已成为建设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