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区经济均衡协调发展要求后发地区实现经济的赶超型、跨越式发展,这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后发地区追赶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需要寻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以确保后发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只是注重于速度的超越,而是经济发展的全面综合跨越。本文通过对后发地区经济发展经典理论的分析,从后发优势理论、大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增长极理论等多方面为我国西部后发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必然出现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先发区域应当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本文认为,在区域发展差距持续扩大时(印走向非协调时),将引致区域消费结构断裂,先发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会因此受阻,经济增长速度也会因市场需求不足而减缓;后发区域产业承担的能力低,致使先发区域产业的梯度转移延迟,阻碍了先发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后发区域经济基础差,投入少,劳动力素质不高,在劳动力供给方面对先发区域的经济增长形成桎梏;区域经济联系弱化,经济增长受阻.因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两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3.
世界经济发展的动态画卷既有着连续性,又有着跳跃性。因为连续,所以有了累积性;因为跳跃,所以又有更替性,表现为先发国与后发国的兴衰交替,赶超与被赶超。从现代世界经济发展来看,后发国追赶先发国家的成功范例起码就有四次之多。第一次是美国成功赶超英国,这也是后发国赶超先发国中最为典型的先例。美国经济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开始起飞,花了43年时间赶上了英国。第二次是日本追赶美国,花了40年时间。第三次是亚洲“四小龙”追赶西欧国家,花了30年时间。第四次是中国正在进行的成功追赶。为什么后发国能后来居上?蛙跳型经济增长的机理何在…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国经济增长仍具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过程也是实现竞争优势的过程 ,寻求竞争优势要依托于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渐进改革和比较优势的发挥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中国奇迹”,在进一步的改革发展中应遵循比较优势战略 ,实现从“帕累托改进”到“卡尔多改进”,加速增量与存量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一事实为出发点,探讨了“相对后进性”潜在的“后发优势”在实现“追赶战略”中的意义和作用,客观地分析了西北欠发达地区“后发优势”丧失的困境和原因,在总结国内外成功追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后发地区走出困境、重新赢得“后发优势”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一事实为出发点 ,探讨了“相对后进性”潜在的“后发优势”在实现“追赶战略”中的意义和作用 ,客观地分析了西北欠发达地区“后发优势”丧失的困境和原因 ,在总结国内外成功追赶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后发地区走出困境、重新赢得“后发优势”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7,(11):144-150
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文章以山东省为例,选取青岛、滨州、菏泽三个地区,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要素对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优化方向不同,驱动其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8.
技术创新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技术创新投入、产出以及技术成果的转化三个方面研究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测算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性,得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导致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性.同时,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在1997年至2006年间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西部地区以二次函数增长,中部地区以一次函数减小,东部地区则以指数函数减小.在此基础上指出,欠发达地区应该将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振兴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制定超常规的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以获取后发优势,这对于实现中、西部地区的迅速发展,缩小经济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追求规模速度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追求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结构性问题凸显的重大举措,是一次理论联系中国实际的"中国化"创新。面对国内要素禀赋结构转换、技术后发优势减弱、市场机制扭曲以及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等不利影响,应通过"供给+需求"双侧调控有效配合、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手段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不一致,表现出严重的高速度、低质量特征。这种不一致除了表现为总量视角上的不一致,还同时表现为省区视角上的不一致。由于经济增长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质量差异大、资源环境代价大,以及增长的稳定性不足和收入分配与福利状况不甚理想等问题直接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数量背离。实现经济增长质量与数量统一的条件在于如何使经济剩余能够增长社会的总福利,路径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强资源资产化管理,推动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1.
后发县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制约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发县域经济只有尽快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赶超。后发县域经济面临五大挑战,即总量小、增长慢,结构不合理、运行质量差,发展方式粗放、初级化特征明显,人才缺乏、科技落后,制约多、动力弱。建议采取五大对策,即研究后发优势理论,增强后发信心;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互动发展;改革科技教育体制,加强人力与科技支撑;统筹制度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欠发达地区实施后发赶超战略必须依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和类型,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有效整合后发优势要素,加快优势资源的深度开发与转化,引进资本与技术,着力进行制度创新,增强产业的后发动力。强化要素的集约利用,努力实现政策刺激,投资拉动和制度创新的协同作用,实施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推进战略,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走出各具特色的后发赶超道路。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经济增长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的增长.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主导产业的升级是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应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区域优势相适应,应具有系统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国经济逐步聚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利用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检验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产业结构升级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为29.6317;中介效应分析显示,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为11.4741,直接效应为11.5540;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呈现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西部省份之间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差距正在逐渐收敛,但是中国经济增长还有较大的结构性红利空间;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明显大于政府财政支持和固定资产投资。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重塑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对研发创新的积极性,提高研发效率和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推进产业结构特别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世界级先进水平的制造业集群。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5.
“新基建”能否促进省域内空间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是关系到“十四五”时期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首先基于理论模型推导出“新基建”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理论假说,然后利用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数据构建“新基建”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广东省域内“新基建”的典型特征,最后基于β收敛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一方面,广东省域内“新基建”具有显著的非均衡特征,深圳、广州、佛山的“新基建”发展水平始终保持前列,其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要素基础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另一方面,“新基建”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非对称的促进效应,即对于经济增长相对落后的地区,提升“新基建”发展水平可以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从而产生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16.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预测,随着要素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加大和资源约束增强,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逐渐失去比较优势,大规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缩小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企业是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其在进行产业布局区位选择时,会受到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差异、产业区位粘性以及行政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成功实施产业梯度转移战略是有条件的,关键在于要承接适宜产业转移,打破"飞地经济"的局限性,与本地供应链无缝对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了增强对外来产业的吸引力,避免出现新的产业结构矛盾以及资源浪费,后发区域应当积极主动地培育其动态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后发区域中小企业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全球化挑战,就是在"全球价值链"的笼罩下求生存和发展.以后发优势理论发展研究为起点,提出应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后发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行研究,进而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构建后发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升级-产业升级-技术创新"路径,以应对领导型全球价值链,使后发优势的潜在可能成为现实,并提出后发区域中小企业的个体努力、构建基于学习能力的企业技术联盟、构建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体系,重点扶植中小企业集群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地区平衡发展的真正内涵除了指地区经济增长差距上的缩小外,也应该体现为生态环境质量差异的缩小。运用分布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中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碳强度差异和经济增长差异的关系发现,两大地区人均收入差异存在绝对收敛,但与此同时,碳强度差异呈现发散趋势,地区间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与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并不同步;人均资本、城镇化、市场化及产业结构对碳强度的地区差异有较大解释力,而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则解释力不大。探究碳强度差异随经济增长差异变化的机理发现,地区间人均收入差距降低将引发碳强度差异扩大,而人均资本、城镇化、市场化、产业结构等决定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亦可以明显地影响碳强度差异。以上结论对中国走节能环保型区域平衡发展道路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东亚模式与后发优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亚的政治经济发展带有鲜明的后发展特征,“东亚模式”是新型的后发现代化模式。后发展地位有优势也有劣势,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发挥“落后者的优势”,克服“落后者的劣势”。后发现代化是“追赶”型的,政府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引进先进技术要与科技开发相结合。东亚的“强政府”在经济发展第一的明确目标下,对经济发展实行了有力地组织和领导;“科技立国”方针的确定及在引进的同时大力发展科技研究与开发;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地区内梯度结构的形成以及经济合作的加强,这些都使东亚发挥了“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20.
在创意经济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扩展,以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发展战略。在长三角区域面临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旅游产业以优化产业结构、扩展消费市场规模、创造就业机会和提升城市品质等多重功能,成为区域内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为加快长三角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新视角、新路径和新策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