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2009-2011年间,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研究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一方面,从新的角度或层面继续探讨了近代中国教育、女性、宗教、法律与习俗、社会阶层与群体、社会生活与社会转型等传统领域;另一方面,关注了文化传播、词语分析、历史记忆与民间信仰等以前较少研究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拓展研究领域的同时,探索了“身份建构”等新的解释模式.这些研究展示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作为“交叉视角”及新史学范式的问题意识与研究特色,但仍存在着研究论题的“碎片化”、解释理论薄弱等缺陷.未来的该领域研究应重视在理论与方法上借鉴其他学科,增加新的问题意识,建构本土化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2.
2007年7月14-16日,由<历史研究>杂志社、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思想传统与文化变迁"国家创新基地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相似文献   

3.
《徽州社会科学》2005,(1):38-38
2004中国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1月12日至14日在黄山市举行。来自意大利、韩国、日本和中国京、津、沪、皖及香港、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90余篇,涉及徽学和徽州文化综论、徽州经济史、徽州社会史、徽州文化史等方面。徽州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徽商精神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徽州文化传承与创新问题是此次会议的三大主要议题。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2006,(6)
本刊讯为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深入发展,加强中外交流繁荣学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河北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鲁东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共同举办了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于2006年8月21日-23日在山东烟台鲁东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的近80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以“中国近代思想上的民族主义”为主题,共收到论文近60篇。与会学者围绕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来源、内涵、类型、演变、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5.
公羽 《东岳论丛》2006,27(6):250-251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和河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21日至23日在山东烟台举行,国内外8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提交论文60多篇.会议以"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为研讨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围绕民族主义思潮的概念定义、学理渊源、发展脉络、层次类型、思想内涵、个案对象、价值评判、研究方法以及民族主义与其他思潮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社会与秘密结社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社会与秘密结社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 12 月 19—21 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中国会党史研究会等单位主办。中国以及美、日、韩等国的学者 80 余人与会,围绕转型期的中国近代社会与秘密结社、秘密会党、秘密教门等问题进行讨论。一、关于社会转型与秘密结社华强、华伟(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认为,近代社会以来,参加秘密结社人数众多、名目繁杂,是因为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生一系列巨变转型之故。秘密结社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对社会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对社会的负…  相似文献   

7.
岭南为中国近代文化荟萃地之一,其文化名人之多,文化成就之大,文化思想之精,历来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为了深入开展对岭南近代文化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岭南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于1990年12月21—22日在中山市小榄镇召开了岭南近代文化史问题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华南师大、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学术研究》编辑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二十余人。会议主要讨论了岭南近代文化史的研究范围、岭南近代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岭南近代文化的基本特点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编撰岭南近代文化史丛书的设想。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2012—2013年间,与当下中国社会转型重要问题相关的研究课题(如城镇化、社会控制、慈善救济等)受到关注,出现一些新趋向与热点。城市史、社会文化史、慈善史等领域举办了大型学术研讨会,集中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形成小高潮,反映了这些研究领域已经有了比较深厚的积累,到了一定的总结与反省阶段。城市史研究呈现上海研究最多、二线城市次弱、其他城市薄弱的不平衡状态,制约了对近代城市变迁的全局与总体视野。乡村研究更加细化与深入,乡村管理与民间组织受到关注。社会控制和慈善研究更趋考察从民间和官方互动角度探索基层机制。但仍然存在问题意识不够凸显及社会科学化倾向日趋严重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近现代史料学会、广东省历史学会、广州师范学院联合主办,广州师范学院历史系承办的“中国区域文化史及史料研究”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9月18日至20日在广州师范学院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来自11个省、区、市的专家学者共70人。会议收到论文50多篇。会议研讨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宏观和微观的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各区域文化、民族与民系文化、中西比较文化等都有论及,颇具深度和广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首先是对区域文化的定义和区域文化史的研究。不少学者认为区域文化研究是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一途…  相似文献   

10.
付玉成 《南方论刊》2006,(10):81-82
对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日益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注的热点。本文对近代文化史研究中的动因、起点问题、五四精神、传统文化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区域文化、近代社会文化史等方面不同意见的诸多见解稍加整理,并总结与评述,给读者以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1999年9月18-20日,在广州师范学院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了中国区域文化史及史料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广东历史学会、广州师范学院联合发起,广州师范学院历史系承办。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共70人,来自全国11个省、区、直辖市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文博系统、政府有关部门、出版社、杂志社等方面。会议共收到58项论文题目,其中论文提要44份,提交的打印论文26篇,另有一些论文修改后再交付。论文和提要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区域文化史和中国文化史研究的一些宏观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1840年为标志,中国进入了近代社会,开启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变迁和转型.20世纪初,随着西方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引入和传播,中国社会学也由此开始建构.中国社会学百余年发展轨迹显示,这一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展和成熟起来、直面三大学术关系(即"中-西""古-今"以及"理-实"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可以说,研究和回答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种种实践问题,赋予了中国社会学独特的品格.在未来,中国社会学者将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服务中国社会发展,继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并在这一过程中淬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学.  相似文献   

13.
洗浴文化是社会文化史的一部分,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就近代中国的洗浴文化而言,洗浴的种类和妇女洗浴是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而以洗浴为载体的诗词、图画、木刻,乃至宗教、风俗则是近代洗浴文化最直接的表现。此外,政府当局在近代洗浴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亦是表征之一。总之,近代中国洗浴文化的兴起,相应的提高了国民的卫生健康意识及身体素质,进而从整体上改善了中华民族的外在形象,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人抛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6,(1):184-188
<正>日常生活与物质文化史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日常生活方式和特定的物质承载着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是我们与古人及古代世界产生联系的纽带,也是构建古代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的重要依据。基于这一认识,2015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举办了"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物质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围绕日常生活的物质性、物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1月3日至9日在郑州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近代文化史丛书》编委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河南省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这是建国以来举行的第一次近代文化史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七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省委理论领导小组组长刘正威同志会见了部分专家,省委理论领导小组副组长、省社联主席张树德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向来自各地的代表表示热烈欢迎。著名历史学家刘大年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文化史应从何时算起,这是当前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有人提出近代中国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说,即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层次,显然是把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洋务运动当作近代文化史的开端.实际上,近代中国特定的文化形态是随着资本主义侵入、半殖民地化的加深以及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谋  相似文献   

17.
1840年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在政治、文化的深层次上,这一转型过程恰好与近代报刊的发展形成了因果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转型为近代报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近代报刊的存在与发展,对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学术界一个很热的课题。许多报刊开辟专栏报导有关情况、登载一系列论文,还有《中国文化史丛书》、《中国近代文化史丛书》等系列专著正在陆续出版中。文化史讲习班、文化史讨论会也极为活跃,在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就有十余次,如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国近代文化史丛书》编委会等单位发起的于1984年11月在郑州召开的“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讨论会”。由中国文化书院和九州知识信息中心联合分别于1985年3月、1986年1月在北京举办的两期文化学讲习班。由武汉大学哲学系邀请数十位海内外研究中国文化的著名学者于1985年12月在湖北古城黄冈举办的“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19.
传统社会崩解与中国现代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 4 0年以来 ,中国开始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现代化历程 ,由于传统社会内部机制的限制与现代化外部条件的险恶 ,中国传统社会非但未能完成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最终却在近代化过程中崩溃 ,中国现代化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不得不做出新的道路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为现代社会的整合与重建提供了主体性文化结构和价值原则 ,中国共产党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20.
2009年8月8日至10日,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山西省历史学会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联合举办了集体化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著名院校、科研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31篇,参会论文既有理论方法的探讨,也有具体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