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论文从生活污水中筛选出一株能产生生物絮凝剂的菌株,经鉴定为肠球菌属(Enterococcus Thiercelin and Jouhaud,1984)中的盲肠肠球菌(E.cecorum),此菌株产生的代谢产物对天然碱碱泥有较好的絮凝效果.利用该菌株进行了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分批发酵过程的动力学研究.通过对多次试验数据的拟合,提出了3个细胞生长动力学模型、2个主要基质(麦芽糖)消耗动力学模型、3个产物絮凝剂生成动力学模型,并用统计学软件估算了各动力学模型的模型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各模型的计算值都能较好地与实验结果相吻合,拟合优度R2大于0.9,相对误差基本小于10%.最后,从各类模型中选择了比较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的3个模型分别作为细胞生长、基质消耗和产物生成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社区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合并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方法连续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某社区卫生中心诊治的老年社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合并尿路感染患者159例,收集中段尿液标本,使用M-H培养基进行微生物及细菌学培养、鉴定,记录及分析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情况。结果 159例患者中段尿标本中共分离出菌株18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35株(74. 18%),革兰阳性菌47株(25. 82%),革兰阴性菌检出率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χ2=85. 19,P 0. 001)。前4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48. 90%)、屎肠球菌(10. 99%)、肺炎克雷伯菌(9. 34%)及粪肠球菌(8. 24%)。结论社区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合并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相似文献   

3.
利福霉素发酵过程中pH变化规律能够反映菌体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利用情况及菌体生理特性的变化,并与最终放瓶效价有一定的关联。据此建立了一种以发酵前期(±50 h)pH变化为判断依据的新的快速筛选菌种的方法,即发酵前期pH下降到谷底较早的菌株高产的可能性很大(概率接近70%),并在双亲株灭活种间融合法选育利福霉素SV菌株中进行了应用,筛选到了高产融合菌株F-3及F-16,两菌株分别比出发菌株效价提高了11%和17%。同时,得到了两个亲株(利福霉素SV产生菌U-32、利福霉素B产生菌X#-1)的酶解条件(U-32:10 m g/mL、34°C、2 h;X#-1:10 m g/mL、34°C、3 h)及原生质体双灭活标记条件(U-32:UV 20 m in;X#-1:60°C、50 m in),双灭活原生质体用500 g/L PEG融合,融合频率约1.04×10-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改善高龄ICU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营养指标和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4例重症监护室(ICU)的高龄脑卒中患者分为TP组(n=42)和适怡组(n=42),TP组给予鼻导管泵入肠内营养乳剂治疗,适怡组在TP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治疗,观察两组肠道菌群、营养指标变化及并发症。结果适怡组治疗后的拟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数量明显高于TP组(P0.05),而小梭菌、肠球菌及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TP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Alb与Hb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MAMC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观察下降幅度显著小于TP组(P0.05);适怡组和TP组治疗期间胃肠并发症为(7.14%和23.81%,P0.05),但均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改善高龄ICU脑卒中患者,可有效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减少胃肠道并发症,临床应用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沈阳北部地区老年社区获得性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在沈阳北部地区道义街道四个社区卫生中心确诊的老年社区获得性尿路感染患者,用无菌方法取入选对象清洁、新鲜中段尿,接种在血琼脂平皿上,放入(36±1)℃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观察菌落形态,进行革兰氏染色和菌落计数。结果共检出219株病原菌,病原菌类别分布以革兰氏阴性菌最多(68.95%),革兰氏阳性菌次之(27.40%)。病原菌菌种分布前三位为大肠埃希菌(51.14%)、粪肠球菌(10.04%)和肺炎克雷伯菌(6.85%)。结论革兰氏阴性菌和大肠埃希菌是沈阳北部地区老年社区获得性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6.
1993年,作者从健康动物猪、鸡、兔、鱼等动物肠道中分离、鉴定出22株正常菌群,先后经过小鼠增重育肥试验、生物拮抗试验和肠菌群微囊化及保质观察的研究,筛选出12株优良菌株进行本次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2株菌以不同菌量饲喂小鼠、雏鸡都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ERIC-PCR技术对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和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两菌种19个栽培菌株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ERIC-PCR技术能够有效地区分这两个菌种:在76%的相似水平上,白灵菇与杏鲍菇各不同菌株分别聚为一组,其中杏鲍菇各菌株间出现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白灵菇各菌株间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多样性较低,许多菌株可能是同株异名菌株.  相似文献   

8.
在九龙坡区白市驿、陶家、金风、含谷、走马镇的 2 5个养鸭场 (户 ) ,对鸭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杆菌感染进行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调查和实验室诊断 ,结果从病死鸭分离到Ⅰ—Ⅻ12株细菌 ,其中Ⅰ—Ⅵ菌株为大肠埃希氏菌 ,Ⅶ—Ⅻ菌株为沙门氏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分离菌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的敏感率为 10 0 % ;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奥格门丁 ,其敏感率为 75 % ;庆大霉素为 6 6 .6 7% ;而对红霉素、克拉霉素的耐药率达 10 0 % ;卡那霉素、链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也达 83.33% ;且分离到的 12株菌都具有多重耐药 ,以Ⅱ菌株最强 ,在 2 6种抗菌药物中对 2 2种产生耐药性 ,耐药率达 84 .6 2 % ;次为Ⅵ和Ⅷ菌株 80 .77% (2 1/2 6 ) ;Ⅹ菌株为 6 5 .39% (17/2 6 ) ,Ⅻ菌株为 5 7.6 9% (15 /2 6 ) ,最低的Ⅲ和Ⅸ菌株也达 15 .39% (4/2 6 ) ,可见在这一地区鸭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杆菌的多重耐药已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9.
杂色鲍消化道副溶血弧菌的分离与微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湛江某鲍鱼场的病鲍消化道中分离了2株致病菌,对菌株进行了常规形态学和生化鉴定,根据其菌落生长特征、革兰氏染色形态学特征和细菌生化特征,可鉴定这2株菌株均为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相似文献   

10.
从温泉土壤分离得到11株菌株,它们的胞内释放物能将淀粉转化成海藻糖.对菌株WX-10内含物将淀粉转化为海藻糖的途径进行了初步验证,证明其胞内含有麦芽糖基海藻糖生成酶(MTSase)和麦芽糖基海藻糖水解酶(MTH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