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梁结玲 《理论界》2007,(1):128-129
性灵派诗学不仅在清代中叶影响巨大,而且对对启迪了近代的文学思想。本文通过对18世纪文化生态及性灵说沿革的分析,探讨清代性灵派诗学出现的因子。  相似文献   

2.
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况周颐承继了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的传统,提出了"身世之感通于性灵"的寄托理论。他强调性灵与寄托的浑融合一,提倡来自性灵,不能自已,自然流露的寄托。况周颐寄托论是以性灵为本的,它与常州词派寄托理论同形异质,是对常州词派寄托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竟陵派是性灵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自其问世以来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本文一方面试从性灵文学发展之轨迹来探讨竟陵派的理论主张 ,另一方面就竟陵派与其直接源头的公安派不同之处略做比较  相似文献   

4.
李可亭 《北方论丛》2008,4(2):99-102
钱玄同一方面受康有为经学思想很大的影响,对《新学伪经考》也多有誉美之辞,而另一方面二人所走的并不是一条同样的道路。可以说,康有为是近代的今文经学家,近代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而钱玄同则不泥家派,超越今古又超越经学,是埋葬经学、变经学为史学的一个功臣。分析认识钱玄同对康有为经学思想的承继与超越,对于认识康有为和钱玄同的经学思想,以及中国近代经学的发展走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袁枚性灵派在国内正负面影响之大,是清代其他诗歌流派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其影响远达海外,至少在日本产生广泛的反应。当然这主要表现在袁枚、赵翼等少数性灵派代表人物身上。虽然限于各种条件,尚无法全面系统地描述性灵派在日本的反响。但就笔者所见的资料,及中日学者有关论文中提供的资料,(参见王晓平《江户折衷诗派的论诗诗》,《中国诗学》第四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竹村则行《袁枚论诗绝句与赖山阳绝句》,《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第二期。本文引证日人资料多见此二文,谨表谢意。)ill以梳理阐释,亦可管中窥豹,见袁、…  相似文献   

6.
薛锋 《天府新论》2012,(6):134-138
近代以来,中国"仁政"思想由传统走向近代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近代"仁政"思想的内涵既继承了中国传统"仁政"思想中符合近代中国发展需要的一些思想主张,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方近代政治法律思想中符合中国国情的一些进步思想主张。在清末修律中法理派的努力下,近代"仁政"思想在修律中得到了具体实践,法理派修订或制定的一些具体法律条文体现出了近代"仁政"思想的进步内涵,从法律制度上实现了对一些基本人权的法律保障,基本实现了从追求近代"仁政"到追求近代"人权"的过渡和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胡一峰 《学术研究》2012,(4):113-120,160
波格丹诺夫是与列宁同时代的俄国思想家.长期以来,波氏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影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既没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没有被纳入其他思潮的谱系之中,成为一种“沉没的声音”.通过系统发掘和梳理史料,可以发现,施存统、周佛海、张伯简等人对波氏的政治经济学思想进行了大量的译介和传播,而以陶希圣为代表的“新生命派”在社会史论战中也大量运用了波氏思想.波格丹诺夫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思想史影响非常之大,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学者构建中国社会史、社会发展史话语体系和判定中国社会性质的重要理论依据,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8.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论诗主张独抒性灵,与赵翼、蒋士铨齐名,号称三家。在清代乾嘉诗坛上,理论和创作首推袁枚。他所倡导的性灵说在当时影响最大,其性灵派也是当时诗歌的主要流派。对袁枚的诗歌理论作一番探讨,将有助于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对袁枚诗论的研究,许多人都持肯定赞扬的态度,认为袁枚的性灵说是一种进步的文艺观,但却把袁枚所说的“情所最先,莫如男女”、“阴阳夫妇,艳诗之祖”、“予最爱言情之作”斥为为宫体艳情诗和封建统治阶级及士大夫知识分子奢靡淫逸生活作辩护,具有明显的消极意义。我认为这正是袁枚诗歌理论的核心,是性灵说的根本,也是袁枚对中国古代诗歌  相似文献   

9.
王世懋名列明代后七子复古格调派,因此一直被视为"宗格调"或曰"格调派的转变者".但细究其<艺圃撷余>所反映的主性情、求发展变化、倡独创、重神韵等诗学主旨,表明他是格调派的蜕变者,其诗学观不属于复古格调派观点,而是与其后的明代公安派及清代性灵派的性灵说思想相通,亦是明代神韵思想向清代王士禛神韵说过渡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清代性灵派殿军张问陶,其性灵诗既继承了性灵派前辈袁枚性灵诗之精髓,又因身处衰世及独具个性而使其诗作具有新的意蕴与特色。张问陶性灵诗以表现其狂放的个性、忧时伤世的忧患意识,以及抒发伉俪情、手足情、朋友情.还有描写寄寓性情的山本诗为主要内容,显示出沉郁、空灵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服部宇之吉是日本近代著名教育家,日本新儒家的创始人之一。他曾在1902-1909年任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正教习,对京师大学堂多有贡献。又在京师创办女学堂,为中国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但作为半官办学的日本人,他主张对华扩张侵略的思想也是不容否认的。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50多本思想史著作讨论过人权派及其思想。这些著作从不同的学科、视野来研究人权派、人权运动、人权论战,大大拓展了对人权派及其思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从这些著作看,学术界在人权派和人权运动产生的背景、分期、性质、消隐的原因、评价等几个方面形成了一些共识,但也存在着不少分歧。改革开放以来对《新月》人权派研究的成绩是显著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尚没有专门研究人权派及其政治思想的专著,对人权派的翻译作品重视不够,理论深度有待加强,研究角度、领域有待拓展等。  相似文献   

13.
清代性灵派人数众多,诗人身份、阅历、才情乃至性别都有差异,但既然归属为同一诗歌流派,其主要成员或多数成员在创作上必然具有共同之处。表现在内容方面则有抒写风雅之怀、狂放之性与真挚之情、闲适之趣等共同意旨。本文专论抒写真挚之情与用适之趣两方面,这是性天派诗内容意旨最重要的部分。这两个方面与性灵诗人的诗学观以及生活方式、生活地位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朝鲜实学以实学思想表现出的特色大体分经世致用派、利用厚生派、实事求是派.经世致用学派指以李ED6A为思想主流的星湖学派;利用厚生学派指以燕行使为队伍的北学派;实事求是学派指金正喜等后期的学斋实学派.北学派是在朝鲜封建社会濒临崩溃,社会内部萌生近代文化因素的18世纪后期出现的一股社会思潮.在朝鲜诸实学流派中,就启蒙、指向近代的意义讲,北学派思想最具先觉者之特色.以洪大容、朴趾源、朴齐家等为代表的北学派,通过出访清朝,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他们冲破了朝鲜排清自大的狭隘民族主义,对儒家传统的尊华攘夷的华夷观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华夷一也、北学中国的进步主张及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利用厚生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进入近代社会后,古老的民本思想并没有自然地发展成近代的民主思想。近代以来的改良派、维新派虽然也为之注入了时代的新内容,但融贯中西,汇通古今,在糅和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基础上,把古代民本思想推向最高峰的却是孙中山。本文从思想渊源、革命理论、革命纲领以及革命实践等方面论述了孙中山的民本思想,对充分认识近代以来的民本思想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清代乾嘉时期著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张问陶,写诗论诗皆主性灵。张问陶无论诗专著,其诗学思想主要通过以诗论诗予以反映。他的论诗诗弘扬光大了戴复古开创的论诗诗重阐释理论的传统,揭橥其性灵诗学观,又兼及衡量历代作家。考察张问陶的论诗诗,可整体把握其诗学理论,也有助于对清代性灵派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思想 ,既属于他的时代又超越了他的时代 ,具有很强的超越性和未来意义。一、亦中亦西 :超越二元对立模式的对话思维方式中国当代美学研究 ,深受西方近代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主观派美学和客观派美学 ,就是典型的代表。虽然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美学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社会派美学 ,试图通过主观性与客观性、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来消除主客观的对立 ,但由于两者都受到“主客观两极切分的束缚 ,担心有美的主观论之嫌” ,仍未走出二元对立思维模式。① 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思想 ,虽然也有人将其归入第四派———社…  相似文献   

18.
李贽与李梦阳文学思想鲜明对立,但对其豪杰人格却十分推崇。此矛盾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二人看似相同的人格理想,实有不同的哲学内涵:李梦阳之豪杰人格以传统儒学之伦理道德为基础;李贽之豪杰人格却以自然人性之“真”为基础。这恰是二人文学思想走向复古与性灵之对立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传播的原因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政府主义形成政治思潮肇始于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是半个世纪以后的事.从20世纪初一些中国人最先接触无政府主义思想开始,到五四运动形成传播热潮,无政府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为其他任何社会思潮所不能攀比.从近代中国演进的轨迹审视,无政府主义传播之迅速、影响之广泛、渗透之有力,与其说是中国人的盲然情感躁动,毋宁说是社会和时代的必然需求之满足.因此,在认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更迭嬗变的过程中,无政府主义为何得以迅速和广泛传播的原因是必须加以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20.
<正> 魏源的思想具有承前启后、振聋发聩的意义。本文拟从魏源思想之近代意义的角度,探讨一下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理论渊源、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问题。一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是一种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交流中产生的、与国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相适应的、预示着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新思想。它既不同于封建正统意识形态中分离出来的异端思想,也不是资产阶级成熟时期的革命理论,而是封建社会还没有崩溃但其内部矛盾已经充分暴露、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但又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