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赵炳林 《民族学刊》2021,12(8):93-103, 130
唐朝时期的岭南是俚僚等百越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唐朝在消灭伪梁、伪楚两大割据政权和地方叛乱势力后,恢复了对岭南民族地区的有效统治。唐朝在岭南推行了诸如均田制、租庸调制、屯耕、修浚交通水利设施、整饬外贸秩序等措施,促进了岭南的整体开发和快速发展。唐代岭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岭北中原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即便在岭南地区,各区域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2.
以哲里木盟与呼伦贝尔盟部分养鸡场、鸡农户的四种不同品种鸡为试验对象,推广一整套在实践探索中表现良好防疫效果的卫生防疫体系,经5个月的推广试验取得了重复性较高的防疫效果,使育雏率平均由87%提高到97.6%。  相似文献   

3.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其中93.7%的人口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古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是古代“百越”民族(主要是西瓯、骆越)的后裔,壮族及其先民在岭南地区繁衍生息已有5万年的历史。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壮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壮药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南民族大学项目组在刘向明教授的带领下,深入广西地区,对壮药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东夷是新石器时代以后我国东南地区文化最发达的民族之一,楚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势力最强大的民族,岭南越族是百越的组成部分。南越族留给后人最重要的文化成果之一,是今天流行在岭南地区的粤语。粤语是汉语在岭南地区的三大方言之一(其余两种分别为闽语与客家语),是古越语与古东夷语、古楚语及古汉语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地方语言。在今天粤语的一些词汇、读音以及岭南的民俗之中,可以找到东夷与楚文化的痕迹。  相似文献   

5.
略谈岭南古代铜鼓兴盛的原因谢日万(广西博物馆)岭南指的是五岭以南的广西、广东、海南和越南北部地区。这里是古代铜鼓文化兴盛繁荣的地区之一,铜鼓文化曾产生过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关于岭南古代铜鼓兴盛的原因,还未见专文讨论,因此,笔者不揣浅陋,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6.
测定红细胞沉降率的方法很多,如魏氏法、潘氏法、涅氏法等,所得血沉值亦不同。关于人及多数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沉降率研究数值已有较多研究,但对于禽类的血沉值却很少有报导。本试验仅采用魏氏法(普通法)以9.8%CaCl2、3.8%柠檬酸钠做抗凝剂测定四种禽的血沉值,为研究禽类血液生理指标和兽医临床提供参考数值及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动物:成年白莱亨鸡,北京鸭,美国白山鸡,白家鸽。1.2药品与试剂无水氯化钙(北京市红星化工厂,批号850521),临用时配制成9.8%CaCl2溶液。柠檬酸三钠(北京市化工厂,批号830719),…  相似文献   

7.
用出壳3天的1000只艾维因肉仔鸡做试验,设基础日粮相同的碳酸氢钠组和对照组,在2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区生产条件下饲养8周。结果碳酸氢钠组较对照组腹水症死亡率低(差异显著,P<0.05)。证明碳酸氢钠的能降低低海拔地区生产条件下肉仔鸡腹水症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古代岭南,地域上大致相当于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自秦汉开始,岭南地区基本上是处于历代封建中央王朝的直接统辖之下。唐初,设立了岭南道,下分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和安南五管,进一步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统治。唐代岭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民族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封建社会,民族矛盾总是不同程度的长期存在,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唐代岭南地区,  相似文献   

9.
论西瓯、骆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古文字学和考古学资料为依据,论证商周时期的中原人称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使用斧形工具的土著民族为“”,并与“”族发生联系。“’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越、百越的前身。西瓯、骆越作为百越民族的两个不同支系,也很早就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交住。这就为后来秦统一岭南和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民族融合是促进岭南经济文化类型嬗变的重要因素,不仅加速了岭南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促进其生计方式的变迁,而且推动了岭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发展。经济文化类型嬗变是吸引和加速岭南地区民族融合的物质基础。从岭南早期的渔猎文明、稻作文明到后来的商贸文明,都镂刻着民族融合的历史痕迹。经济文化类型嬗变加快了民族族内融合的力度,推动着民族族际融合进一步深化,形塑着岭南民族融合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1.
近代皮毛贸易在甘宁青地区的兴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甘宁青皮毛贸易是近代以来西北新兴的大宗对外贸易形式,它曾对近代甘宁青民族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过莫大影响,因而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对这一重要经济现象的兴起及其原因作了专门探讨。阐明了近代以来这里贸易内容和结构发生改变,羊毛贸易新兴、皮张出口范围和数量空前激增等具体情形,进而分析了皮毛贸易兴起之内外原因。认为这里本身存在的市场潜力和民族市场发育过程中孕育成长起来的商业实体构成了皮毛贸易兴起和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而同时天津开埠、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等外部因素又是刺激甘宁青皮毛贸易兴起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袁彦婷  邓彦斐 《民族学刊》2015,6(6):78-81, 117-118
近年来,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2012年以来,以Coursera、edX 等为先驱和代表的互联网教学平台迅速发展了MOOC (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这种开放、共享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当今民族高校教学及学生特征与需求,针对大规模在线两种典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探究更适合现阶段民族高校应用的微课模式,为民族高校大规模网络在线课程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一些设想与思路。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面向21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民族高等教育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中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认为西部大开发和西部地区民族高等教育应该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并根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根本、关键和重要条件,提出了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家庭住房资料,采用定量指标体系,从数量(人均建筑面积)和质量(住房结构、建筑材料及配套设施),对我国农村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住房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农村家庭户主的民族成分、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居住的地域差异等方面进行了微观研究,探讨了影响住房差距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明代对西北藏区实行的僧纲制度是其管理藏区事务的一部分,也是明代对汉传佛教采取的僧官制度在西北地区的扩延,明把西北地区看作是经营整个藏区的示范区,不少政策首先是在这里推行后才向藏地纵深地带延伸的,因此,研究它在安多地区实行的僧纲制度对研究明代藏族史有一定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何一民 《民族学刊》2014,5(1):28-42,104-105
20世纪是一个巨变的世纪,新疆城市在这百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以来,新疆城市出现快速的发展,首先是城市数量大幅度增加,北疆的城市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在规模方面都超过了南疆;其次是城市规模扩大,城市规模扩大,一方面表现为人口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表现为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大,乌鲁木齐成为特大城市,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天山北路城市带;一大批在20世纪之初仅为数千人的小城镇经过百年发展成为数十万人的大城市或中等城市。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新丝之路战略的实施,新疆城市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疆城市不仅要在数量方面有大发展,而且还需要优化城市结构,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带动区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西部开发与贵州民族地区生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面向新世纪所作出的重大决策 ,生态环境问题是其切入点和突破口。文章分析了贵州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诸多问题 ,阐述了在西部开发中加快贵州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思路 ,提出需要强化可持续发展观 ,把消除贫困与经济建设、人口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相结合 ;调整利益格局和帮扶方式 ;加大对外开放 ,争取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和协作 ;完善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 ,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经济地理学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应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重新解释了民族地区空间结构的经济学含义,认为民族地区的空间结构不利于其经济发展.由于民族地区市场范围小,分工程度低,规模报酬递增程度弱,同时运输成本高,不利于产业集聚,从而制约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中国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各地差异大,在小康社会建设中不可能平行推进。城镇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决定了其在区域开发中的战略高地作用。民族地区(本文研究的范围包括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城镇建成区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7/10000,但聚集了25%的人口和55%的社会生产力。城镇是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五大战略任务的空间集合,抓住了城镇开发,就牵住了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方略是: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主线,以加快城镇经济为中心,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基础,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20.
关于清代回疆伯克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统一回疆之前该地最具地方特色的行政制度———伯克制度———存在着一套固有的运行 机制和管理规范,这是清朝中央政府改造伯克制度并将其纳入清朝地方官制序列的基础。学术界 关于清代回疆伯克的种类及其任职情况的研究还有值得探讨的余地,爬梳史料,确有新的发现。 清代回疆地区的伯克职官名称和实际职掌并非完全相合,名不符实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 在,甚至可以被视为清代伯克制度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