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莎士比亚《麦克白》中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比较独特,分析其表现手法可揭示他的悲剧实质,展示作者剖析人物内心世界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
《心灵的焦灼》刻画心理方法多样,既有传统的景物映衬、动作描写,也有现代气息极浓的梦境描写和自由联想。小说贯穿始终的是内心倾诉与心理分析,把亲历现场的强烈感受与经验自我的理性反思相结合。丰富多样的心理描写使小说达到对人性深刻洞察和逼真表现的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3.
选入八○年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的《果树园》,是从丁玲同志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第三十七节《果树园闹腾起来了》中节录下来的。本文讲的是华北解放区一个叫“晦水屯”的小村子的农民在统制了本村十一家地之后,发生在一家果园里的故事,故事通过昔日的“奴隶”和“主人”,今天在政治经济地位上的根本变化,反映了广大农民经过一系列艰苦斗争,进行土改所取得的初步胜利,显示了伟大的土地改革运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对于艺术作品制定了三条标准。他说:“这三个条件是:一、作者对事物的正确的即道德的态度,二、叙述的明晰,或者说,形式的美,这同是一个东西,三、真诚,即艺术家对他所描写的事物的真实的爱憎感情。”这三个条件实质上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真、善和美的统一。尽管托尔斯泰的艺术观中,带有某些宗教色彩,可是,托尔斯泰总是致力于真和善的统一,总使真和善与美处于和谐之中。因此,托尔斯泰既承认真实的重要性,同时也十分看重艺术形式本身的价值。描写的真实和美的形式的统一,就构成作品的审美价值。所以,他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5.
中外文艺评论家一致公认列夫·托尔斯泰最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有的直接称他为“无可比拟的心理学家”。我国著名作家茅盾也曾指出:“托尔斯泰作品的宏伟规模、复杂结构、细腻的心理分析、表现心理活动的丰富手法、以及他的无情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独特手法,都大大提高了艺术作品反映现实的可能性,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托尔斯泰的艺术技巧是世界各同的作家都愿意学习的”。茅公这里所指出的“细腻的心理分析、表现心理活动的丰富手法”,就是托翁高超的艺术技巧中最突出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文艺界出现了不少反映青年知识分子争取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作品。《伤逝》写的也是这个主题,而鲁迅却一反当时文艺界流行的倾向,以一对青年男女从相爱到分离的爱情悲剧,愤怒地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吃人的本质,特别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批判了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思想,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深刻而独特的见解:离开了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心理活动,能调节、控制人的行为活动,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因为它是心理的表层,因此称它为“表层心理”。而“深层心理”是隐藏在心理深处的一部分心理活动。深层心理是在伦理、道德、法律、宗教、风俗习惯等社会观念的影响下,不能或不敢公开表现出来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它在表层心理的控制下埋藏在人的心底深处。表层心理与深层心理是辩证统一的,表层心理控制着深层心理,但当人失去理智或理智减弱的短暂时刻,深层心理也会影响人的行为活动。  相似文献   

8.
心理活动的描写,能够把人物的丰富感情,内心世界比较方便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反映人物性格的描写往往是其它描写手法无法取代的。文章的第三小节,作者担心婆婆会听到父母吵架的声音,设想婆婆在痛苦地流泪。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女孩子纯真的心:不仅自己因父母吵架而痛苦,而且不愿意父母的吵架给前来作客的婆婆带来痛苦。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不用心理描写的方法而用对话或者行为动作描写的方法,是不可能获得如此细腻、具体、真实的反映的。如果写自己起来同父亲争辩,写自己去亲近婆婆,那么,文中“我的家”就不是徐琳的家了,“我”也不是徐琳了。这个“家”  相似文献   

9.
10.
《聊斋》里有一则故事,叫《雹神》,主人公是《封神榜》里所描绘过的冰雹神。他虽然执行任务临动身时“霹雳一声,几案摆簸”,颇令人惊心动魄,然而这位神,却不是铁面无情,只管执法的神,他居然听取同乡人的请求和张天师的建议,把上帝额定数量的冰雹下在沟渠里,而不下在农田里。这表明他是位既不违命,又不背情的心向着农民的“两面人”。《聊斋》中神仙鬼怪各以百计,心理都是人的,这是常理,也算不得《聊斋》的创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并进而表现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我国古典文学的杰出名著《红楼梦》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是与其出色的心理描写密切相关的。这成就,正是曹雪芹对我国古代文学心理描写的传统经验加以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一心理描写,就是艺术地表现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为了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一定要把人物外部动作的描写和内心世界的刻画结合起来。古代文论、画论  相似文献   

12.
司汤达因在《红与黑》中表现出的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而司汤达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他以惊人的艺术直觉和卓越的审美超前性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一场"静悄悄"的艺术革新,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史记》在前代史书的基础上“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吾国之有史学,殆肇端于司马迁欤。”《史记》既是我国史学的发端,又是我国史传文学之滥觞。《左传》、《国语》、《战国策》尽管也写人,并取得了—定的成就,但这些书中的人还只是历史事件的附庸,在叙事过程中被顺带地描绘。人物多举动而少思想,描写多片断而不集中,所以这还算不上史传文学。史传文学的建立以《史记》为标志,是因为书中人物形象比较丰满了,也就是说它具备了一些初步的表现人物的条件。如人物外貌神态的勾勒,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人物性格特征的刻划,作者感情意识的渗透等。而其中人物心理活  相似文献   

14.
一八四七年十月,一位署名为柯勒·贝尔的不出名的作家发表了一部小说。这部小说立刻引起了社会的注意,赢得了读者的普遍欢迎。第二年一月,小说就再版发行。这本轰动当时又名留史册的小说就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之作《简·爱》。 《简·爱》为什么会获得如此成功?打开小说,你马上就会得到答案。你立刻会被女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生活所吸引。作者用细腻独特的心理描写,把一颗活生生的灵魂奉献给了读者,你似乎遨游在精神的海洋里,倾听着一曲曲动人的心灵之歌。《简·爱》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以心理描写大师著称。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以成功的心理描写,刻画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和特殊心理,准确、细腻、生动,有着独特的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十九世纪重要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的优秀作品《红字》(TheScarlet Letter),以严酷的清教政权统治下北美洲殖民地时期为背景,描写了海丝特·白兰与亚瑟·丁梅斯代尔的爱情悲剧,表现了宗教恶势力对人的心灵的摧残和对人权、人性的压抑,反映了清教殖民统治的黑暗。  相似文献   

17.
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最突出特征即是“心灵辩证法”。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男女主人公卡列宁和安娜的心理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心灵辩证法”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写于1889年到1899年间,这个时期,随着俄国解放运动的高涨和深入发展,随着托尔斯泰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从贵族地主阶级立场转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复活》不仅体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思想特点,而且也体现了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运用“心灵辩证法”的艺术特点更加娴熟、更加完美了。所以,《复活》既是托尔斯泰一生思想探索的总结,也是艺术探索的总结。这部巨著把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水平推到了高峰,“成为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近一个世纪以来,《复活》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精湛无比的艺术,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并为世界各国文学丰富了自己的文学宝库,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借鉴。本文试图以《复活》为例,把托尔斯泰引起俄国作家乃至世界作家赞叹的“心灵辩证法”这种独具一格的心理描写作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菊花>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斯坦贝克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受压抑的妇女形象.小说中细腻的对比描写深刻地体现了女主人公伊莉莎对自身和对社会的矛盾态度以及作为女性在实现自我价值时所遭遇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对比描写可以发现女主人公的心理挣扎以及受到压抑的根源来自于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认知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在近几年短篇小说的人物画廊里,李顺大和陈奂生是占有重要席位的.他们不是高大完美、顶天立地的英雄,而是平淡无奇、默默无闻的庄稼汉,但留给人的印象却是不可磨灭的.这充分显示了高晓声雕塑形象的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