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最基本的科技语言,是研究化学最基本的语言工具,化学用语的教学贯穿整个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之中,正确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是化学用语的直接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学,让学生轻松掌握这一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本人多年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与大家共同商榷。1 分散记忆初中教材从“绪言”开始就涉及到物质的化学名称和化学反应表达式,在第一章更是出现了大量的元素名称和物质的化学名称,而在第二章、第三章才开始正式介绍和学习一些最简单…  相似文献   

2.
官衔、官署名目繁杂多变,是读古书、治文史之学的一大障碍.而繁杂多变的官名、官司,又孳生出难以尽计的简称、别名,颇为费解.无论是欣赏古典文学、浏览古史,抑或是专攻古汉语、中国古代史,只要一打开书册,一接触铭文、竹简、碑刻、印篆,就会碰到职官简称、别名.想要绕过它、回避它.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一个历史现象,它是由官私之书及人们口语习于省便,士大夫在诗词文章及简牍中追求用语典雅,以及科举考试作文  相似文献   

3.
菠萝,又被称作凤梨.一种作物、一种水果(树)最好只有一个正式的通用的名称(不排斥它有别称俗称等).菠萝一名的形成虽晚于凤梨,但它的历史渊源更深远,蕴涵的文化因子更丰富,具有的生活积淀更厚重.菠萝称谓更被广大消费者喜欢和接受.今天由于交通运输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菠萝的消费已普及于全国南北各地.为该水果统一规范名称正其时也.  相似文献   

4.
物名试论之二──物名正名条件及物名语源与命物法则孙书安确立物名正名的一般条件正名是物的规范名称,同时也体现了物名规范化的发展趋势,它与别名异称相对。主要由通称、俗称、初称、今称而确立。(一)通称为正名。通称,就是以当代通语命名、具有较大空间性、与方称...  相似文献   

5.
物名试论(一)孙书安物名,和其他名称一样,凡人类所在即无所不有,这实在是司空见惯了。但只要稍深入地接触一下,便觉得又有点熟视无睹。比如物的概念与名号,物的通称与方称、正名与别名,别名异称的成因,确立正名的条件,物名语源与命物法则,汉语物名的基本特点以...  相似文献   

6.
城市语言研究是近年来社会语言学中的热点,在城市语言中,有一些代表城市特质的社会用语值得深入探讨,这些用语可以称作城市标示性社会用语,包括名称型用语、广告语、标题型用语等.这些标示性社会用语与其他语篇中的语句最大的不同是其话语的交际语义内容不再重要,而其标示提示性意义大于交际意义,在语句形式上有固定的程式化表达模式.这类用语在语言上有一定的特点,如店名和品牌名外来音译词较多,不用虚词等,在语用上多有隐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这类用语具有代表城市形象的作用,因此必须要注意社会的规范,比如繁简字混用现象、译音中的字母词与汉字混用、缩略语不规范等都值得注意和纠正.  相似文献   

7.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历时5年多完成了《中小企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工作并已正式颁布,该准则的名称经历了多次变更。该准则名称变迁的背后有深刻的原因。从"技术观"角度,准则名称实际上反映了准则界定的适用范围;从"经济后果观"来看,准则名称变迁的过程和结果是IASB在国际层面上制定会计准则的利益权衡后的选择,由此得出对制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英汉店铺名称系统的语言特征与文化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语言学、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英汉店铺名称用语的语言和文化特征明显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店铺名称不仅是一种具有识别功能的符号系统,而且是一种反映东、西方民族特征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往往被认为是构筑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英语礼貌用语不仅具有交际的功能,同时也是英语社会人们思想意识和文化背景的反映。因此英语礼貌用语的教学不应该只是语法、词汇的讲解,而应该把它置于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去,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其教学过程亦可由浅入深安排三个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0.
深秋时节,我和几个同学到野地里去玩。听爸爸妈妈说,现在大田里有农民收剩下的花生、地瓜和豆子什么的,我们便到处去找。我们翻土块,抠垄台,果然找到一些半截的或是细小的地瓜,还捡到一大捧花生。可放到嘴里—吃,却是土腥味儿十足,一点儿也不如家里的烤地瓜、炒花生好吃。“要是有火烤一烤就好了!”不知是谁出了这么个主意。我们在野地里四处张望,发现不远处有一大片杂草。那草足有齐腰深。一个同学说:“咱们把草点着吧!烧熟了地瓜再把它扑灭。大家分头准备土和石头,灭火时好用。”  相似文献   

11.
在刘劭看来 ,名 ,指某人获得的人才称号或官职名号 ,实 ,指其人的实际才能、德行或具体政绩。名实相符就是指人才的才能、德行与其人才称号相一致 ,官吏的政绩与其官职名号相一致。名实相符的前提是“质于理合”;实质是才 (才能 )与职 (职位 )合 ;标志是“能”与“任”宜 ;保证是“以实检名”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典文献的发展史上,署名并非从一开始即存在,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探讨古典文献署名的源起、体式及特征等必须以原始文献为基础。汉魏之际,在经学、文学、史学的发展之下,经史子集四部逐渐出现了独立署名,以姓氏或姓名署,并在魏晋以后渐成常例。到隋唐时期,四部典籍和各类文体的署名方式基本确立,但又各有分野,其中以诗歌最为复杂多样,有自署,有他署,有以姓名署、以字署、以官衔署。“某官某”逐渐成为文献署名的一般体式。就书写方式而言,写本诗歌的署名与印刷文本相比更为复杂、随意、多样。我国古典文献独立署名的出现和体式的确立与我国学术发展和文体发展的历程密不可分,每种署名方式背后都是一部学术史和文化史。  相似文献   

13.
国家现行公文处理办法未对上行文"机关代字"作出明确规定,致使目前上行文"机关代字"存在一些混乱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公文的规范化管理,而且还给公文教学和写作带来混乱.在分析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使用上行文"机关代字"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国名是国家的名字,代表着国家;而国号只是政府为国家所起的官方称号,在特定时期内可以代表国家,但所代表的主要是政府.一个国名就只能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主权,在一国内部出现两个以上对立的政府时,国际社会只会选择其中一个政府作为国家的合法代表.在政治、法律和国度意义上,中国才是我国的国名,而其他的称呼都是国号.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政治感生神话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史中记录的政治感生神话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渊源,归纳并将其划分为梦日、神光、文其名等六大类,对这一时期政治感生神话出现的原因从权力建构、民族融合和汉文化的吸收利用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充分体现了帝王感生神话成为当时各少数民族统治者自我神话所奉行的蓝本的强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论先秦令书     
先秦令书是先秦统治阶层发号施令时使用的一种公文书。有的先秦令书是由统治者直接下发的,而有的则是统治者以天、帝的名义发布,但无论何种形式下发的令书,如有违犯受到的惩罚都是相同的。殷商甲骨卜辞所载的令书为目前所见到的我国最早的令书实物。"令"与"命"是先秦令书的代字,不过令字的使用早于命字,而且,令字起初在殷商时只用于命令之意,至西周时才开始利用令书进行赏赐和册封。秦统一后改命为制、令为诏,先秦令书才完成其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三公"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中存在时间最长的官名之一。由于经历了太多的变迁和跌宕 ,人们难以把握其丰富多变的内涵 ,常常产生误解。实际上 ,"三公"从产生到变为虚衔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变迁 :先秦时“三公官”为尊称 ;秦汉时"三公官"为宰相 ;晋南北朝间始正式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官", 间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官”;隋至唐、宋初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官"用做宰相、亲王、使相加官 ,不预政事 ;北宋徽宗朝"三公官"复改名为"太师、太傅、太保"为真相之任 ;宋钦宗之后至元明清"三公官"(太师、太傅、太保)为加衔。  相似文献   

18.
楚国的官制自成体系,与中原诸国官制迥然不同,甚至职官名称都异于中原诸国。只有“司马”例外,它是为数不多且与中原诸国职官名称相同的职官之一。因此,研究楚国“司马”的设置、职掌及其属官等情况,对于深入探讨楚国的官制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国官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载录了以桐城派为中心的1206位作家的生平,为探寻桐城文派的渊源与流变提供了丰赡的资料。然而,书中所载录的文字阙漏较多,内容涉及作家的名、字、号、里贯、科考、仕宦、著述名称及卷数等方面,并且传记内容时有错讹。通过爬梳载籍,对26位作家的名、字加以考补,对传记中的错讹加以辨正,以补其阙,以正其讹。  相似文献   

20.
<抱朴子>内篇和外篇,表达了双重人格的精神世界.通过其中<自叙>,可以找出儒家立场的破绽怎样导向道教世界观的心灵轨迹.葛洪三次入仕都以失意告终.虽然弃仕入山,功利成就才是葛洪的基本动机.儒之名义原是文饰;道之隐逸原是补偿.政治变数越大,入仕回报越不稳定.不能"外王",即修"内圣".具有心理依托功能的丹道,为众多被体制排斥的绝望者留下安慰之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