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普特南的科学哲学思想由早期的科学实在论转向内在实在论到最后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自然实在论,其哲学立场虽有两次重大的思想转变,但是一脉相承,即由绝对主义走向相对主义再超越两者的对立,最后回归生活实践,进入一种新的哲学视野.其思想的每一次转变都是对原有理论的超越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形而上学实在论和真之符合论存在的问题,普特南提出了内在实在论。他认为我们是在一个理论内部谈论实在,“真”是我们的信念之间以及我们的信念同我们的经验之间的某种理想的融贯,在不同的理论框架内,对同一实在的理论或描述不是唯一的。普特南的内在实在论因带有认识者的面孔而被批评为具有相对主义倾向,但普特南明确了真的标准,承认可接受的合理性标准的客观性。虽然没能彻底避免相对主义,但做出了反对相对主义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内在实在论是美国哲学家普特南所提出的一种很重要的学说。普特南的内在实在论反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力图在内部解决实在论问题。由于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容易使人误认为是一种相对主义,这是普特南不愿看到的。所以,普特南着重强调了内在论与相对主义的区分。但是,二者的差别如此模糊,他的辩护并不十分成功,而且普特南对相对主义的理解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普特南是在世的几个最为著名的哲学家之一,被称之为“坚定的实在论者”。他的逻辑哲学思想是其整体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整体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而也贯穿了实在论思想。普特南的逻辑哲学思想体现了逻辑学由经典逻辑向非经典逻辑、由绝对主义逻辑观向相对主义逻辑观以及当代美国实用主义和逻辑研究相结合的整体趋势。研究普特南的实在论逻辑哲学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普特南的内在实在论试图在传统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间走出一条中间道路 ,然而由于传统二元分裂式的思维方式没有真正克服 ,内在实在论陷入了困境 ,引起众多困惑和批评 ,经过反思 ,普特南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从而自八十年代末开始 ,对内在实在论做出了重大的修改。本文着重分析普特南内在实在论的困难所在 ,并略述了普特南后期哲学的大致思路  相似文献   

6.
普特南是美国新实用主义的代表之一。他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实在论,提出内部主义的真理观。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评。  相似文献   

7.
自然主义已经成为当代美国哲学的重要特征。在这一特征的形成过程中 ,批判的实在论者尤其是恩斯特·内格尔的理论观点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今美国哲学中 ,存在着一种从实用主义的角度重新解释实在论的倾向。普特南哲学的转变及其与罗蒂关于相对主义的争论 ,就充分表现出这种倾向。在当代美国哲学家看来 ,实在论、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在哲学基本倾向上是一致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解释为一种以实用主义为主导精神、实在论为基本态度、自然主义为思想方法的美国特有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自康德哲学以来,思考"绝对"变成了不合法的僭妄。而梅亚苏将康德以及后康德的认识论概括为"相关主义",通过将实际性绝对化,构建了一种思辨实在论以批判康德的相关主义阐释。在这一新的理论框架下,思考"绝对"重新变得可能,而思维与存在之间的裂隙也以一种非独断论的方式重新弥合。然而,在数学论断的有效性、对于相关主义的批判限度以及实在论的思辨形式等问题上,梅亚苏的批判路径也存在着难以忽视的内在困难。梅亚苏在其论证路径中,实际上将偶然性作为一个绝对者,力图通过逻辑演绎而得出具有本体纶性质的结构,这在形式上与黑格尔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9.
一般说来,我们总是看到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直接对立,但是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之间更根本的关系却是:相对主义分享绝对主义的形而上学预设——主客相分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因此,相对主义也是一种形而上学。二者之间的不同在于绝对主义是形而上学的积极发展,是形而上学的正统;而相对主义是形而上学的消极发展,是形而上学的自我否定。  相似文献   

10.
普特南早期研究的重点在于用实在论观点解释科学革命的现实.研究者一般把他这一时期的观点归于塞拉斯、夏皮尔等人的科学实在论阵营,并且认为他日后的内在实在论和实用主义实在论是对这一立场的完全背离.事实上,此时普特南的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反对一般科学实在论的观点.他通过反思卡尔纳普、蒯因、库恩等人的思想,形成了一种可以相容于实用主义图景的实在论观点并贯彻于日后的思考中.这主要包括:数学、逻辑学的抽象对象需要实在论解释,其存在问题则依赖于我们的表征;不仅物理学,而且数学、逻辑学都具有准经验基础,是可错的;科学语词的指称是固定的,它并非相对于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11.
社会建构论的科学哲学包含了多种理论思潮,以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为最主要代表。SSK 通过反叛默顿的 STS 传统,坚持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基本观点,并意图对科学知识进行内部的社会学研究。但布鲁尔的本体论的实在论和认识论的建构论陷入了无法保证科学有效性的相对主义困境。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意图以理论的反实在论和实践的实在论予以解决。科学的有效性依靠实践来保证,从表征到实践的思路转变是实在论视野下 SSK 走向后 SSK 时代的理论进路。  相似文献   

12.
追求"确定性"与人的本性相关,即人都追求和渴望着"思维安全"。"确定性"在笛卡尔那里是"我思故我在",在康德那里体现为"先天综合命题",在胡塞尔那里则是"超越论的主观性(意向性)"。胡塞尔通过现象学达到哲学的确定性,其研究的对象则是意义。尤其是他《逻辑研究》第二卷中的第六研究,切入了"存在问题",为从现象学上澄清逻辑的明见性开辟了道路。他最终避免了笛卡尔的先验实在论,又摆脱了康德的人类主义和相对主义,而达到了哲学所需要的"纯粹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西塞罗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哲学素养造就了其思想兼具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二重性,并一直试图寻求二者的平衡。他关于自然法和正义的观念体现了超越现实的追求,而对国家和法律功能的解释又反映了其功利主义的一面。西塞罗的《论共和国论法律》及其思想对西方各个时期的法律发展均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伦理相对主义与伦理绝对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特别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两种重要的致思取向。伦理相对主义强调道德的特殊性、不确定性、暂时性,伦理绝对主义则强调道德的普遍性、确定性、永恒性。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背离的张力。廓清二者的复杂关系,有助于我们对当代社会伦理学的研究和现实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徐良 《东方论坛》2013,(4):80-85
新写实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艺创作方法和表现形态,在当代中国文艺实践中显现出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演变轨迹,基本上反映了30多年来中国文艺创作的发展历程,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生态全景,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追求和审美转向。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相比较,它的美学基础、价值理想、表现方式、形象塑造、主体定位、叙事角度、历史背景和文本主题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由此主导了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格局,得到了普遍而广泛的社会认同,世所瞩目,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