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2 毫秒
1.
回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百年发展历程,卢卡奇突破实证主义意识形态束缚,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求索为我们昭示了创新发展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可能。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衰颓,卢卡奇试图以浪漫主义的理论姿态介入以至实现批判性的重塑,但最终难竟其志。转向马克思主义后,卢卡奇将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实的可能寄托于克服实证主义意识形态之上。在卢卡奇看来,克服实证主义意识形态,关键在于“击穿”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神话”,阐明其孤立性、非历史性与意识形态性,卢卡奇给出的答案是强调“社会总体、社会历史和社会革命”的历史辩证法。通过重新发掘历史辩证法,卢卡奇较为出色地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向20世纪挺进的理论任务,但对于历史辩证法主体向度的偏重使得卢卡奇未能成功。回到卢卡奇处求取正反两方面的理论经验,目的在于指引我们坚定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末“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终结论”叫嚣的西方学术界,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通过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清理和反思,在其中注入了阶级关系、权力结构以及话语理论等内涵,强调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并且发展了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文学的意识形态生产理论,用生产的观念连接了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复杂关系,有力证明了基础/上层建筑理论的正确性。他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怀疑,有力阐明了意识形态理论是人类解放工程的一部分,在后现代社会具有现实有效性,从而终结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包括文化心理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和大众文化批判三个维度。文化心理批判维度主要是在坚持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的基础上,援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极权人格、法西斯主义兴起的文化心理根源展开分析,探索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中介机制;技术理性批判维度主要揭示了启蒙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本质与缺陷,探讨了科学技术在当代西方社会异化使用的哲学世界观基础与现实根源,强调科学技术已经沦为一种控制和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工具;大众文化批判维度主要揭示了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不仅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统治方式的变化,而且反驳了资产阶级学者所宣称的西方社会是一个物质丰裕、无矛盾的理想社会的观点,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不过其危机的表现形式已经从古典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或者转化为社会发展日益总体化和个人自由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或者转化为合法性危机,因而西方社会仍然存在着革命的可能性。革命的前提就是通过对当代西方社会采取“大拒绝”的革命方略,并通过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政治意识和革命意识。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价值在于把唯物史观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统治方式的新变化和革命的可能途径。其理论的弱点在于不能把经济批判、政治批判、文化意识形态批判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为在寻求西方人自由和解放的现实途径上的浪漫主义和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4.
文化视角文艺观与意识形态视角文艺观的三大差别谭好哲文艺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是产生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反作用于一定经济基础的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文艺本性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因而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审视文艺现象,便构成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末“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终结论”叫嚣的西方学术界,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意识形态”概念中注入了阶级关系、权力结构以及话语理论等内涵,强调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发展了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文学的意识形态生产理论,用生产的观念连接了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复杂关系,有力证明了基础/上层建筑理论的正确性。他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怀疑,有力阐明了意识形态理论是人类解放工程的一部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社会的现实有效性,从而终结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观以及卢卡奇的物化观的解读,论证了卢卡奇对马克思理论的发展,同时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逻辑:一是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方法;二是批判资本主义。为后现代的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的批判提供了理论先导。  相似文献   

7.
基于俞吾金先生《意识形态论》的启示,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其意识形态理论始终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马克思在早期通过对宗教拜物教、费尔巴啥的类本质拜物教和黑格尔的概念拜物教的批判,揭开了笼罩在历史现实之上的虚幻面纱,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真实的历史前提.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之后,马克思从对宗教和形而上学的批判转向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通过对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批判,历史唯物主义转变为现代性诊断和批判理论,因而使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内容得以真正的展开.马克思逝世之后,历史唯物主义一度被曲解为庸俗进化论或实证社会学,意识形态问题也随之边缘化.从卢卡奇到哈贝马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在批判实证主义的基础上恢复了意识形态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核心地位.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制度拜物教、生产拜物教和技术拜物教理论不仅丰富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也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东方发展为毛泽东思,在西方形成了以卢卡奇、葛兰西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与卢卡奇、葛兰西等人在哲学观点上虽有某些相近之处,但他们之间有一个根本的区别:毛泽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因而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取得了胜利。卢、葛接受资产阶级观点,歪曲了马克思主义,使他们的思想成为一朵不结果实的空花  相似文献   

9.
笔者曾著文《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意识形态理论批判》[1],分析了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主要体现在社会宏观论的颠倒,本文则围绕马尔库塞最重要的美学思想或概念之一──艺术形式进行剖析,以待由宏观入微观,从而全面深入.“形式”一词,尽管已被人们运用得得心应手,甚至熟视无睹,但其真义恐已如影逝去.如果说这一简单而基本的哲学术语已成为最为模糊、最易纠缠不清的概念,恐不为过.笔者信服亚里斯多德的“四因说”中对于“形式”的论断,传统的或习惯的“内容与形式”的提法仅仅相当于亚氏的“…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坚持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影响。本雅明从艺术的生产力和艺术生产关系的矛盾入手,开创了艺术生产理论的先河;伊格尔顿提出了文学生产方式理论,认为文学艺术是意识形态的再生产;马歇雷认为文学和意识形态的缝隙透视出文学的意蕴。发展文学生产方式理论,对当代中国的文艺实践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葛兰西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他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通过其霸权理论建立起来的,他是以时哲学问题的探讨来完成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工作.其理论涉及的问题领域包括意识形态的概念、意识形态与市民社会以及意识形态霸权等同题.  相似文献   

12.
卢卡奇的人民性理论凝聚于哲学、现实主义文论之中,新时期中国学界对其接受主要是通过思想界的两场讨论来完成的。讨论首先发生于哲学领域,围绕"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否将卢卡奇纳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等问题展开广泛探讨,开启了中国学界对卢卡奇及其人民性理论的接受。哲学领域思想文化的变革引发了文学艺术领域的变革,在现实主义理论方面,学界针对卢卡奇的"人本论"和布莱希特的"阶级论"进行讨论,深入探讨卢卡奇的人民性理论,并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美学范畴。通过对卢卡奇人民性理论的讨论与接受,学界认识到"人民性"既具有革命性与战斗性的政治与阶级属性的内涵,又饱含"以人为本"的丰富浓郁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之根基。  相似文献   

13.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主体的解放和实践"新道路"进行了一个世纪的理论探索,尽管这条"新道路"是以直接告别无产阶级革命为前提,以社会批判、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等为表现形式,但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客体辩证法和阶级意识革命到列斐伏尔的"总体的人"和弗罗姆的"健全的人格",再到哈贝马斯的交互主体观,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主体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4.
卢卡奇认为西方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危机,强调解决这一危机的根本途径就是破除那种立足于近代理性主义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证化的做法,把以变革社会现实为目的的“总体性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价值功能,培育成熟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卢卡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作为方法论,系统论述了阶级意识的内涵、功能,揭示了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特点、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特质,强调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真正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基于这一认识,他提出了以“阶级意识理论”为核心的西方革命战略,并根据当时马克思主义阵营中关于革命策略的争论,提出了以“组织理论”为核心的西方革命策略,由此构成了其政治哲学的完整内容。不同于那种以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二分为基础,抽象探讨正义、自由和平等等主题的西方政治哲学,卢卡奇的政治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追求无产阶级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目的的解放政治学。卢卡奇的政治哲学无论是对于建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政治哲学,还是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思想从卢卡奇、科尔施和葛兰西开始,经过列斐伏尔、萨特等人的深化和发展,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条重要理论线索,成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这个异化社会的一个重要逻辑起点。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思想过度高扬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主体向度,虽然其更多地专注于文化上、思维意识上的反思和批判,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辩证唯物主义的主体向度恰恰是正统马克思主义所严重欠缺的,因而其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试论文学的审美及意识形态性葛启进从根本性质上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性”是文学区别于哲学、政治学、法学和伦理学以及宗教等的根本特性...  相似文献   

17.
“新马克思主义”思潮是当代影响较大的思潮,它起源于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并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达到了高潮。本文着重探讨了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卢卡奇、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人对历史主体的理解和探索。从卢卡奇的阶级意识到马尔库塞的“新左派”,再到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的演变过程,表明了“新马克思主义”在对社会革命问题上的态度转换,即从仿徨、狂热到麻木的过程。由于自己的唯心主义立场,他们始终不能对当代资本主义和历史发展的规律作出客观的认识,因而也不可能对无产阶级在现时代的历史地位作出合理的估价。  相似文献   

18.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论评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论评析骆沙舟五六十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出现了一个重要转向,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从宏观的(制度上的)否定转向微观的(社会生活具体领域的)剖析,其理论重心也从哲学转向经济学、政治学。消费异化论就是这一“转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认为,未来世界格局中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稳定性本质特征仍会保持,社会主义文学仍会有广阔天地,文学的主体仍然具有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它通过各种中介,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尽管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市场上流通的并不都是具有社会主...  相似文献   

20.
“物化意识”是商品成为社会的普遍范畴(即资本主义)的产物,现实生活的物化是“物化意识”产生的生活基础,当代的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是物化意识的外在表达。卢卡奇的物化意识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而且在哲学层面上激活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和当代意识形态批判理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