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业务外包的质量评价和转移支付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信息条件下业务外包的产品质量评价问题,在文献[l,2]基础上考虑购买商作为委托人和供应商作为代理人建立了业务外包的委托代理模型。其中,质量预防水平为供应商的决策变量,购买商对供应商的转移支付和质量评价水平为购买商的决策变量。本文考虑了供应商质量预防信息隐匿情况,重点研究了非对称信息下业务外包的质量评价和转移支付问题,运用极大值原理推导了购买商的质量评价和转移支付的最优解。最后结合一个农机公司拖拉机生产业务外包问题进行了仿真计算和分析,对比了不同信息环境下的决策结果。  相似文献   

2.
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质量预防决策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信息条件下供应链的质量预防问题,在文献[1,2]建立的有关质量签约问题的优化模型基础上,把供应商作为委托人和购买商作为代理人建立了供应链的质量预防决策委托代理模型。其中,质量预防水平和供应商要求购买商的前向支付是供应商的决策变量,质量评价水平是购买商的决策变量。本文重点研究了了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的质量预防和前向支付问题,考虑了购买商质量评价信息隐匿情况,运用极大值原理推导了供应商的质量预防和前向支付的最优解。最后结合一个农机公司拖拉机销售问题进行了仿真计算和分析,对比了不同信息环境下的决策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总承包商和分包商组成的建设供应链中总承包商在不同信息下的质量监督决策问题.以质量监督水平和工程转移支付为总承包商的决策变量,质量控制水平为分包商的决策变量,建立了建设供应链质量收益模型,运用极大值原理推导了总承包商在非对称信息下的质量监督决策的最优解.对比了不同信息环境下总承包商的质量监督决策结果和质量成本的变化,并进行了仿真计算.  相似文献   

4.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供应链的生产策略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供应链中生产策略问题。考虑了生产库存的成本和利润函数,将生产者作为委托人,库存者作为代理人。进一步,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将生产者最低利润的个人理性约束转化为二次型函数,以库存者利润对于库存存储成本参数的一阶条件作为状态方程,运用极大值原理,推导了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生产策略。文中还分析了不同信息环境下的生产策略,并作了仿真试验计算。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源外包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之一。人力资源外包给企业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信息风险。本文从委托——代理角度,结合信息经济学相关知识对企业人力资源外包中的非对称信息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由于非对称信息引起的人力资源外包中的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风险管理策略,以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外包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非对称信息下分销渠道中的激励契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信息非对称条件下,制造商如何设计相应契约来激励分销商提高服务水平进而最大化制造商自己的利益的问题.给出了信息非对称下的供应链契约设计模型,并计算了信息价值.模型结果表明,分销商销售能力越强,制造商获益越多;并且,制造商收益与分销商销售能力成平方增长关系.同时,还得到在信息非对称情况下,制造商由于信息的缺乏付出了代价,当分销商的销售能力越强时这种情况表现越为明显,信息价值也就越大,制造商收集分销商有关信息的动机也就越强等结论.  相似文献   

7.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实物期权最优投资问题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描述了实物期权投资者和经营者价值函数,分析了不同信息条件下实物期权的最优投资决策. 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实物期权经营者对于项目价值信息隐匿,这是一个具有逆向选择的委托代理问题. 设计了以实物期权投资者利润数学期望最大为目标函数,以投资和数量折扣作为状态方程的最优控制问题. 应用极大值原理推导了实物期权最优投资和数量折扣的求解方案. 最后,进行了实物期权最优投资的仿真实验,验证了实物期权在项目投资问题上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8.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成本控制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方法探讨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生产管理者如何激励生产者努力降低成本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管理者不能观测到生产者为降低成本而付出的努力,因此管理者需要对生产者进行激励。管理者根据自己的要求和生产者的自报数确定了一个合约基数,并建立了满足生产者个体理性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下的管理者期望效用最大化模型,分别以奖励系数和惩罚系数为决策主量。运用进化规划算法作了仿真计算。  相似文献   

9.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外部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娜 《中国管理科学》2005,13(Z1):118-122
描述了外部性期权投资者和经营者价值函数,分析了不同信息条件下外部性期权的最优投资决策.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外部性期权经营者对于项目价值信息隐匿,这是一个具有逆向选择的委托代理问题.设计了以外部性期权管理当局利润数学期望最大为目标函数,以控污成本和污染预防水平作为状态方程的最优控制问题.应用极大值原理得出了外部性期权最优控污成本和污染评价水平的求解方案.最后,进行了外部性期权的仿真实验,验证了外部性期权上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0.
陈尉纲 《中国管理科学》2006,14(Z1):242-246
现代企业投资项目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企业所取得的融资量,而且还取决于委托人、代理人关系链的制约,激励机制的有效发挥.由于企业经理作为代理人同委托人存在信息非对称,经理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此时,如何配置资金并给予经理人适当激励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绩效,经理的最优补偿方案与企业的投资机会特征间的联系,经理补偿方案与企业价值间的联系,便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些重要课题.本文基于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基本理论,在对项目盈利水平进行量化的一维空间中,分析委托人,尤其是代理人的行为方式,建立模型,研究委托人的最佳机制(资本配置方案、经理人的激励补偿方案)和代理人的最佳战略.模型的研究结论将项目盈利水平的一维空间由低到高分为了三个区域,分别确立了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最优策略.  相似文献   

11.
非对称信息和风险态度成为影响供应链协调的重要因素,而契约机制设计是实现协调的一种方法。本文在双边成本信息不对称情形下研究供应链契约机制的设计问题。考虑了由一个风险中性的供应商和一个风险规避的销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供应商和销售商分别拥有私人的生产成本信息和销售成本信息。在分散决策下,供销双方为获得更好的私人利得从而有隐藏信息的动机。为实现信息的真实揭示,文中引入了利他委托人这一概念,从而供应链成为协调主体。借助AGV机制思想,设计了具有激励性质的转移支付,并且基于均值-方差方法建立了非对称信息下的供应链模型。我们发现销售商风规避度在一定范围时,所设计的激励机制能够实现供销双方信息的真实揭示,但并不能完全保证双方的事后非负收益。为解决这一问题,给出一种以期望信息租金比为基础的事后收益分配规则,设计了补偿参数。结合转移支付和补偿参数,提出了一个契约机制。我们发现当销售商风规避度不超过上界kr时,该机制能真实的揭示信息,并且能够保证供销双方的事后合理的收益分配。此外,当供销双方真实揭示信息时,风险规避度较大的销售商组成的供应链有更低商品交易量和供应链收益。最后,给出数值算例,验证信息揭示的激励有效性并对风险规避度进行敏感性分析。本文的研究将对双边不对称信息下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2.
考虑质量失误的供应链博弈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理性的制造商和供应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中,考虑存在产品质量失误的情况下,通过最优化方法选择中间品的质量水平和制造商的检测水平,以实现供应链的利润最大化.并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质量内部、外部失误的不同承担方式,讨论了三种质量损失承担方式,得到在整体损失由两者共同承担的情况下,通过制定合理的内、外部损失分配系数,可以使两者选择水平的纳什均衡解与供应链的全局最优解相符,从而实现供应链全局最优和局部最优的一致.所得结论对指导供应链的有效运作有着较好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双边道德风险条件下供应链的质量控制策略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方法探讨了双边道德风险条件下供应链的质量控制策略.在供应商的质量预防投入成本和销售商的质量评价投入成本均为不可观测的信息的情况下,供应商和销售商都可能会发生签约后的道德风险问题.为了减少由此产生的双边道德风险,将供应商提供不合格产品而销售商未能检测出时对供应商的惩罚,及销售商检测出供应商的产品有缺陷时对其施以的惩罚作为激励措施.在考虑了双方的收益目标后,建立了双边道德风险条件下的质量控制模型.运用进化规划算法对模型作了仿真计算.  相似文献   

14.
供应链伙伴信息共享的博弈与激励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产销双方对供求信息掌握的不对称性,分析了实现供应链合作伙伴信息共享的条件,从保证供应链合作伙伴信息共享的实现出发,建立了信息共享的博弈模型,分析了共享需求信息和成本信息前后期望利润变化,提出了在制造商与分销商信息共享的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改变Nash均衡解的利润分配,在价格优惠和一次性补贴下,使供应链伙伴均获得信息共享带来的收益增加。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considers a supply chain with two heterogeneous suppliers and a common retailer whose type is either low‐volume or high‐volume. The retailer's type is unknown to the suppliers. The flexible supplier has a high variable cost and a low fixed cost, while the efficient supplier has a low variable cost and a high fixed cost. Each supplier offers the retailer a menu of contracts. The retailer chooses the contract that maximizes its expected profit. For this setting, we characterize the equilibrium contract menus offered by the suppliers to the retailer. We find that the equilibrium contract menus depend on which supplier–retailer match can generate the highest supply chain profit and on how much information rent the supplier may need to pay.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equilibrium contract menus is that the contract assigned to the more profitable retailer will coordinate the supply chain, while the contract assigned to the less profitable retailer may not. In addition, in some circumstances, the flexible supplier may choose not to serve the high‐volume retailer, in order to avoid excessive information rent.  相似文献   

16.
    
What motivates the geographic footprint of the supply chains that multinational firms (MNFs) deploy? Traditional research in the operation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literature tends to recommend locations primarily based on differentials in production costs and the ramifications of physical distance ignoring the role of taxation. MNFs that strategically position parts of their supply chains in low‐tax locations can allocate the profits across the divisions to improve post‐tax profits. For the profit allocation to be defensible to tax authorities, the divisional operations must possess real decision authority and bear meaningful risk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greater the transfer of risk and control, the larger the allowable allocation of profit. These transfers may also create inefficiencies due to misalignment of business goals and attitudes toward risk. We model these trade‐offs in the context of placing in a low‐tax region a subsidiary that oversees product distribution (as a limited risk distributor commissionnaire, limited risk distributor, or fully fledged distributor). Our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MNF's preferences regarding the operating structures are not necessarily an obvious ordering based on the amount of risk and decision authority transferred to the division in the low‐tax jurisdiction. We derive and analyze threshold values of the performance parameters that describe the main trade‐offs involved in selecting an operating structure. We find some of the optimal decisions to exhibit interesting non‐monotone behavior. For instance, profits can increase when the tax rate in the low‐tax jurisdiction increases. Nume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imited‐Risk Distributor structure is rarely optimal and quantifies when each alternative dominates it.  相似文献   

17.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可控提前期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提前期可以通过额外的赶工成本来加以控制的两级供应链协调问题。分别建立了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情形下的可控提前期供应链库存优化模型,并在充分考虑各参与方个体理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分销商库存信息不对称情形下的供应链协调机制。最后通过数值分析证明该协调机制既能诱使分销商申报真实的库存持有成本信息,又能够在供应链合作双方成本均有改进的基础上,达到供应链系统的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