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是与佛教修行解脱密切相关的时间观念,它关涉已修和未修、已断和未断。早期佛教以三世和三世法问题为着力点讨论时间之于修行解脱的意义。特别是说一切有部通过对知识和对象外在性问题的讨论展开三世实有的知识论论证,继而又在对作用与功能的区分中完成三世实有的价值论证成。在论证过程中不断强化三世和三世法的同一性,强调三世相续流转乃是有为法建立之基础,而有为法则是无为法存在之前提,这就将三世问题与一切法实有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说一切有部对于以空间理解时间有着特殊的认识,主张时间、空间和概念三者通过其各自最小单位“刹那”“极微”“字”积聚而共同构成有为法。如此,则既不否定以空间理解时间的传统理路,又在相续和作用的过程中显豁出因果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8,(1):61-64
西方文化的实质是追求真理,而中国传统文化更偏重对于大道的体悟。中国的道观念与真理性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道并不区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一种气与观念未分的状态。然而,当一个物的世界已经出现在中国人的当下生活中时,我们理应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这个崭新的世界。我们要确信的是,不仅道的生活是我们的生命根基,而真理的生活也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家园。而要使儒家思想适应这样的现代生活,就一定要完成儒家思想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网络危险     
提起网络,生在e时代的我们是绝不会陌生的。总有人说:人在网络,身不由己。网络就如人生一般,并不只有彩虹当空,也有不测风云,有祸福旦兮,更有无数诱人泥沼等着你去踩。网络是种抽象的东西,像人的思维一样。毋庸置疑,网络的诞生给人们带来了另一片精彩的天空。然而,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当做一种发泄方式,用于从城市生活的空虚和迷茫中获得解脱。网络世界是片弥漫着诱惑雾气的泥沼,在那薄薄的雾霭下,是可以令你有去无回的深渊,如同美丽的罂粟花。或许你今天、明天、后天不会感到有任何不妥,可时间一长,你就会问自己当世界没有了网络会怎么样?这个问题给你带来了恐惧——你已中毒了。它会似毒品令你上瘾,令你为之或疯狂或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4.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巨大复杂的。我们所处周遭的环境充满了未知性和可能性,可以这样说,发生在我们身边所有的事情都是概率事情。因为事件的发生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都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概率论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本文就概率论在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应用做一些简要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曾经有段时间,国内流行大房子,动辄300平方米以上,在里面孤零零住着.晚上稍有点动静就闭不上眼。房子是人生活的容器,符合人的生活习惯才是硬道理。如今,人们的追求更多了,房子一定要有个看得见风景的客厅,再有个阳光灿烂的卧室,还要有交叉小径的花园……追求日渐上升,头脑渐趋理性,好房型的标准也在日渐攀升。  相似文献   

6.
教育理论研究表明,所谓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不知发展到知,由知之甚少转化为知之较多,由知之不完全不确切发展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因而,可以说,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充分依  相似文献   

7.
本体论是哲学的内核 ,西方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按着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去建构哲学的历史。但在现代 ,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却受到了置疑 ,由内容的合理性走向了程序的合理性。面对本体论的危机 ,要厘清本体论的内容和本体论形式的不同。批判形式 ,改造内容 ,把内容的理论意蕴和达到总体人的形上维度的追求与现实历史运动的分析结合起来 ,这正是马克思所开创的“此岸世界”的现实性思维的独特构思。可称之为“不在场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8.
论康德自在之物不可知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哲学一方面高扬主体性,使主体成了其对象世界的构造者,另一方面又以自在之物限定了主体,因为作为现象的基础,自在之物是永远不显现、不可知的,因而也就成了认识主体的界限.对认识主体的限制虽然突现了人的有限性,但并不是对人的贬低,相反,留下了自在物恰恰给人留下了希望.因为自在物作为完整性和统一性的存在.它在任何时候都在提示我们: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并不仅仅是我们所认识到的那样,我们的生活世界还有其他可能性.对自在之物的觉悟、思想会使我们具有能从眼下生活与眼下世界摆脱出来的超越性眼光,从而展开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论人的实践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观念地认识世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改造世界。要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不仅需要获得一定的感觉经验和理性知识,而且还必须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定的实践理念。实践理念是认识过程中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后的又一基本环节。人对世界的认识如何能够指导人对世界的改造?理性认识怎样才能能动地飞跃到实践?为什么实践既表现出合规律性的特点又表现出合目的性的特点?不研究实践理念,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就实践理念的规定、实践理念的形成及其现实化过程等问题,作一初略的探讨。 理念历来是哲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在日语中,“隐者”即在佛教思想“无常观”的影响下,脱离俗世,隐遁山野,修行佛道,从自然山水中寻求情趣生活的人。日本的中世(1192~1603)是一个战乱与天灾迭起的时代,贵族阶级没落了,武士阶级掌握了政权。在这样不安定的时代,人们只好求安定于宗教,因而隐者辈出。心向空门的人,以及对混乱至极的政治社会感到失望的人,强化了自己的厌世观,便舍弃世俗生活,或云游各地,或住进山野草庵,经营独自的精神生活,追求安宁世界。这些隐者中知识分子居多,他们身居草庵,从事随笔和日记文学创作,故称“隐者文学”或“草庵文学”。其文学基调是佛教的无常…  相似文献   

11.
正在充满各种"鸡汤"正能量的世界里,唯有丧文化才让我们真的有了一丝感同身受,但此"丧"非彼"丧"。通过丧文化让我们认识到大家的生活其实都一样,通过调侃与自嘲告诉自己不要颓废,这才是丧文化真正的意义。1.原来一生一世那么短暂,当你发现所爱时,就应该不顾一切地去追求。2.一耽搁就是一辈子,回首就是痛!3.每个人注定都要被生活这个王八蛋欺负,何不趁年轻踹它两脚。4.这个世界其实只是看起来很大,实际上你哪也去不了。  相似文献   

12.
学术研究与思维交流曾杰姚万刚学术研究一定得搞社会思维,一定要开展思维交流。“因为我们要认识客观世界,不但靠实践,而且还要利用过去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从学术讨论对人的启发作用这个角度来看,也是如此。……那个在天文学上有很大贡献的哥白尼,他之所以...  相似文献   

13.
从对话到和平:以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实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在传播的历史中,不断与各种宗教对话。对话让两个不同主体的思想得以交流,因为了解对方而不会产生误会或害怕等负面情绪,进而在交流的气氛中,因为了解而互相学习,因为交流而彼此尊重,因为相处而积累友谊,因为友谊深厚而能让和平降临。世界宗教博物馆是一个由佛教团体筹建的博物馆,主要从事推动宗教对话、世界和平的各项事业,期望将我们在佛经中所体证到的和平对话的精神具体实践在世间,从尊重每一个信仰、包容每一个族群、博爱每一个生命的精神出发,让世间的人们可以与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对话、沟通、了解彼此,进而可以和平相处。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实践是具体而微、有目共睹,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值得深入研究其内在理路与成功要诀。  相似文献   

14.
佛教涅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涅槃是原始佛教追求的最高目的。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苦、集、灭、道四圣谛。苦谛指人生充满痛苦,集谛指痛苦的原因是有欲望,灭谛和道谛指通过修习八正道,灭寂欲望,达到涅槃。但涅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却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在古代印度,涅槃这一概念并非佛教独家使用,印度教和耆那教也使用这个概念。而在佛教内部,涅槃的概念也随教义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佛教的涅槃概念。  相似文献   

15.
斯宾格勒认为:宗教可以说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在克服、控制、否定甚至破坏存在时的醒觉存在,它源于两种强烈的恐惧:一种是面临小宇宙在空间的自由、在空间本身和它的威力之前的恐惧,另一种是对于存在的宇宙长流,对于生活,对于定向时间的恐惧。因此,以解脱为目的宗教就是消灭和消除自我在宇宙中的孤独的意识,自然的严格局限性、一切存在物不可变更的  相似文献   

16.
高力 《社会福利》2005,(3):55-55
现在人们把每时每刻都用于奔波劳碌,没有多少人能想到应当抽出一点时间思考一下关于"生活的哲理"这类问题了。在这里,我试着用简单闲适的文字,给那些还不算太忙碌因而能抽空阅读的人们提一个醒:生活需要哲学,讲求生活质量的人们尤其需要了解生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如此,生活就会变得味同嚼蜡了。人们来到这个世界,想必都没有经历过以下这样的例行手续吧:自己填报一份志愿表,申请要求出生在地球上,成为这个星球上的一员;然后  相似文献   

17.
佛教哲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把研究它作为了解古代印度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印度,佛教并不是产生最早的宗教。先于佛教而产生的是婆罗门教,佛教则是释迦牟尼等人在婆罗门教文化的背景下创立的。佛教虽有着完全不同于婆罗门教思想的理论,但在其理论体系中亦有不少吸收借鉴婆罗门教思想的成分。因而,在探讨佛教理论体系中许多思想观念的形成时,就不能不追溯到印度早期婆罗门教哲学。  相似文献   

18.
一、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含义最低生活保障线,在西方国家被称之为“贫困线”,它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人们维持生存(包括维持健康的工作能力)所必需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最低费用。这个定义可理解为:(1)在确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上,贫困标准具有确定的内涵,其量值是一定的,具有绝对性;(2)在不同时间、空间和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贫困标准的内涵是变动的,其量值是不定的,具有相对性;(3)贫困标准既要考虑到人的自然生理需要、劳动力再生产需要,也要考虑目前居民已达到的消  相似文献   

19.
睡享时光     
卧室,人一生中最少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在此度过。当清晨第一缕阳光铺洒在这个房间,享受着金色的光线穿过纱窗一缕缕地映在脸庞;安静的午后,无人打扰,思绪在这个柔软的空间尽时沉静下来;这个夜里发出细碎鼾声的地方,让我们放松、冥想、咀嚼着生活的味道……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儒家思想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基本取向,抽象地说,是既承认个人利益,又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既承认人的感性需求,又强调理性对感性的节制。在其价值观念的具体形态中,包含着一些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原则。所谓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从根本上说,也就是继承和发扬这些普遍原则。我们今天所需要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在批判封建糟粕的同吋,对这些原则的继承和发扬。因此,从理论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不能吸收新东西的和不能被批判继承的、“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必须认真进行批判继承、并保留其基本价值取向的开放系统。在传统文化中,儒学强调对世俗社会的义务感和群体主义价值观,这就决定它在历史上的统治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其他重要的分支佛道二教在基本价值取向方面是追求个人解脱(大乘佛教虽强调自利利他,有群体主义思想因素,但这种群体观念缺乏现实性)这就决定它们只能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儒与佛道价值观念的不同,以及佛、道之间理论体系和教派利益的不同,决定了它们之间的互相斗争,但这并没有妨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