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典小说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亦称《三国志演义》)被清代著名书籍评点家金圣叹誉为“古今小说之一大奇手也”。同时代的毛宗岗对此书总评曰:“吾于《三国》(指《三国演义》)有观止之叹也。”可见,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可说是众口皆碑。《三国演义》主要写魏、蜀、吴三国鼎立争雄,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写战争离不了写人这个构成战争的决定因素,而小说在写人方面却有得有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就曾精辟地评价道:“至于写  相似文献   

2.
试论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表现古代战争之不足谭良啸84集电视连续《三国演义》从总体上讲,是值得肯定的。它体现了原著中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审美取向以及谋略智慧,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把握得比较好,尤其是曹操这个人物还有所突破。历史氛围也比...  相似文献   

3.
《孙子》一书的作者孙武是春秋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著名军事家。《孙子》这部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用朴素的军事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总结了丰富的战争经验,论述了一般战争规律,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据传全书原有八十二篇,现仅存十三篇。其中,《形篇》、《势篇》分别对军事实力和战术作了重要论述,闪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于兵家首重孙武,叙事频引《孙子兵法》,以《兵法》写人论事,妙体《兵法》理论,其所写虽然总体为文学想象中的战争,却在一定程度上是《兵法》的演绎.因此,《三国演义》不仅作为小说可以赏心悦目,而且曾是古代行兵作战的参考,实为一部通俗小说体兵书,其作为《孙子兵法》通俗化、艺术化的成就,无论在古代小说史上还是在兵学史上,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是春秋战国之交产生的军事科学论著。其中阐述的思想观点是那个时代(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社会存在的反映。它一经产生,其军事价值和哲学思维的影响就超出了那个时代,也超出了国界。《孙子兵法》共13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战争问题的方方面面。篇篇闪射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光辉。如果用系统理论观点看《孙子兵法》,首篇《计篇》是这个系统的最  相似文献   

6.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成功地运用了比较批评的方法。他把《三国演义》与历史著作、唐宋诗词、元曲等进行比较,揭示了《三国演义》艺术上的独到之处;把《三国演义》中人物与历史人物进行比较,说明了《三国演义》人物刻画的突出成就;把《三国演义》本身的人物、情节等进行比较,或探讨了《三国演义》人物的鲜明个性,或阐释了《三国演义》情节的"特犯不犯"。这样独具特色的比较批评,对读者深入理解《三国演义》的思想和艺术、后人的小说批评,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石菊 《学术研究》2007,1(9):67-72
《易经》与辩证法本来是从两种文化土壤上长出的互不相干的思想观念,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诞生语境与意义蕴涵。但是,近代以来西方的强势话语改变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基本观念,"据西释中"成了近代知识分子诠释中国思想的基本范式,于是西方的一些思想成了解读中国文化的元话语。《易经》的辩证法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完成的。这种辩证法化是那样的深入,以致造成了现在《易经》与辩证法的血肉相连、无法区分;辩证法成了《易经》的代名词,一直主导性地规定着、影响着易学的研究。将《易经》与朴素的辩证法剥离开来,目的是恢复它们各自的本来面目,对它们做出客观的研究,以便我们正确地使用好辩证法以及正确地理解易学思想,从而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读罢《三国演义》和《战争与和平》,当我们欣赏两部巨著所描绘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时,我们不会不发现,在这群千姿百态、个性各异的艺术群象里,有一对相似的形象,这就是曹操与拿破仑。  相似文献   

9.
用美的辩证法来塑造典型形象,是《三国演义》突出的艺术成就。笔者不揣浅陋,试从这方面进行探索,以抛砖引玉,并就教于读者和同行。 在五百多年前,说作者在理论上已掌握塑造典型美的辩证法,这当然不妥;说作者塑造的典型形象体现了美的辩证法,却是确凿的事实。客观事物总是辩证的,美也如此。因为美是具体的,是客观存在的,也就必然是辩证的。有美必有丑,有丑必有美,美和丑是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个辩证法思想发达的国度。毛泽东以革命与战争为背景,撰著《矛盾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在此基础上,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邓小平根据新的时代与实践条件,克服了以往的局限,进一步发展了辩证法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在我国是一部妇幼皆知的古典名著,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通行的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订正过的《三国演义》(简称毛本)。是一个为专家和普通读者所熟知的本子。但由于《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一个下层文人,并非历史学家,因此原本《三国演义》中有不少明显的乖离历史、地理、历法、职官、人物实际的错误;毛本改正了一些。但《三国演义》中的这些错误仍然大量存在。《三国演  相似文献   

12.
由我和谭良啸先生编著的《三国演义大辞典》 ,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了。它凝聚着我们二十余年来关注和从事《三国演义》研究的心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 ,是一部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伟大作品 ,在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也广泛传播。可以肯定地说 ,无论是中华儿女还是其他国家的朋友 ,凡是想学习中国古典文学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人 ,都会把《三国演义》当作必读书。然而 ,从新中国成立到 2 0世纪 70年代末 ,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 ,《三国演义》研究既不广泛 ,也不深…  相似文献   

13.
黄晋 《学术论坛》2012,35(3):59-64
《三国演义》版本极为繁杂,版本纷争甚为激烈。学术界一般把其版本分为四大类:通俗演义版本类、志传版本类、批评版本类、毛氏版本类。嘉靖版本是最早、最善、最接近罗贯中原版本,而毛氏版本却是流传最广最深的《三国演义》版本,也是被学术界的众多专家学者认为其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代表着《三国演义》最高水平的版本。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五六年,董每戡先生在中山大学作了一场关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专题学术报告。讲稿于次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以《三国演义试论》为题出版。在五十年代,试图用马思主义的观点对《三国演义》研究,就笔者所见,当时发表的论文并不多,作家出版社出过一本《三国演义研究论文集》,字数不过十三万五千;个人专著则只有孙昌熙著《怎样阅读〈三国演义〉论集》和董每戡先生这部《三国演义试论》。董先生的《试论》在这些著作中是突出的一本。它触及到《三国演义》的时代、作者和艺术诸问题,对《演义》中较为敏感而引起争议的诸如正统观念、忠义观念、爱国主义、历史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光辉篇章,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光辉结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瑰宝。然而,什么是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特点?它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我认为,对待战争指导规律,“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16页),是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根本特点。这是理解和运用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关键,是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三国演义》艺术漫笔庄小军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使我们欣赏到那一幅幅威武雄壮,波澜起伏的历史画卷,更领略到那一幕幕风云变幻,神鬼莫测的战争活剧。透过刀光剑影,腥风血雨的厮杀,细心的观众不难看出,由于作者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相似文献   

17.
孙玉良 《社会科学研究》2007,203(6):116-120
《启蒙辩证法》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启蒙不断地自我毁灭并最终倒退成了神话。这个具有冒险性的思想把尼采作为一个先驱者,即认为尼采预示了西方历史中的启蒙辩证法。但是,《启蒙辩证法》最终却又把尼采看成是启蒙思想的代表,是极权主义的原型,他没有摆脱启蒙辩证法的魔咒。对此,笔者将指出,《启蒙辩证法》对尼采的模棱态度与自身的立场有关,其中也包含着对尼采的误用。  相似文献   

18.
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集中了半年的时间(大致是1914年11月中至1915年5月中),深入研究辩证法史和辩证法理论,写下了自己命名的八个《哲学笔记本》,其中不但有大量的读书摘要和零星札记,而且有一系列带总结性的片断。这些片断中的基本思想,是串联大量零星札记的主线,是列宁进行哲学沉思的重要成果,是他从总体上构思辩证法理论的一系列纲要。对于《辩证法的要素》、《谈谈辩证法问题》这两个纲要,人们往往比较重视,也研究得比较多;而对于《关于黑格尔逻辑学的真实意义问题》、《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应当从中形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等几个纲要,则往往重视不够,研究不力,甚至存在着不少误解。其实,这一系列的钢要之间,有着内在的关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三国演义》专家沈伯俊先生的新著《三国演义新探》,是从他20年来发表的大量论文中精选而成的。这部著作的笔墨烙印着他在学术道路上的足迹,有作者和版本的考证,有思想艺术的探讨,有人物形象的论析,有关于《三国演义》与三国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内容十分丰富。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他不仅是一位《三国演义》研究专家,而且长期身兼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的秘书长和常务副会长,倾注大量的精力于这一全国性学术团体的学术活动。因而,沈先生的研究与新时……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在美学风格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净化之美。作品写大规模的决战,主要揭示战争的胜负因素和历史作用;写多种形式的奇袭、埋伏、突围,重在突出战争双方的谋略和智慧;写将领间的单打独斗,则着力表现双方的气质、性格和武艺:均通过战争过程加以净化,而无意渲染战争的残酷和恐怖。这种美学风格,既反映了罗贯中进步的战争观、深刻的历史眼光,也表现了他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