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仇的意象     
通过结合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及莎士比亚的创作特征,探讨莎士比亚在戏剧中对中世纪流行的复仇故事的重新运用以及不同阐释。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奥塞罗》四部戏剧为对象,说明复仇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所呈现的不同意象,而归于一点,莎士比亚借助复仇所表达的,正是当时社会充满希望和痛苦的人文精神,以及他对那个前进的社会及人们的深切同情与希望。  相似文献   

2.
《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作。本文在对莎士比亚以及他的作品《哈姆雷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简要论述了《哈姆雷特》作品中超自然与人文主义思想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再谈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悲剧原因的分析荣国哈姆雷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刻画的最成功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笔下的这位主人公哈姆雷特,三百多年来一直为各国评论家谈论着、争执着,尤其是关于哈姆雷特悲剧形成的原因则更...  相似文献   

4.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研究专著《莎士比亚传》在西方莎评史上别具一格,意义非凡。他不孤立、封闭地研究莎士比亚,而是立足于比较意识与整体思维,有意识地把莎士比亚置于宏阔的文学史上已有的大家系列中加以相互观照,观照中既强调共性,又突出差异,使其以极其鲜明的特色和罕见的丰富性呈现出来,进而彰显其在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价值和地位。他的莎评已经使用了后来被称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方法,理应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先驱之一。雨果认为莎士比亚是集诗人、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于一身的杰出天才,在戏剧创作中把对照原则发挥到了惟妙惟肖的极致。他非常看重《哈姆雷特》《麦克白》《奥瑟罗》《李尔王》等四大悲剧,并从人性与道德的角度对四部悲剧的主人公作了颇具个性的阐发。他把浪漫派对莎士比亚伟大之处的感悟和体验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出来,是对莎士比亚艺术成就最真诚、最激情、最具震撼力的辩护,其研究方法对我们当下从事学术研究也颇具启迪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是莎士比亚后期最重要的作品,是他最伟大的悲剧之一。十九世纪英国的著名批评家柯勒律治称它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优秀的一部”;他甚至认为这部剧作所显示出的巨大魅力简直可以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媲美。英国二十世纪莎评家 L.G.奈茨也认为该剧是莎士比亚“最复杂”、“最伟大”的剧作。《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之所以能够强烈地震撼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创造了安东尼这个伟大人物的复杂而丰满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6.
《晚霞消失的时候》第一部(<春》中写南珊与李淮平在公园初次相遇。发生了一场关于莎士比亚的争论。李说,莎士比亚作为资产阶级作家,他的情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没落情绪。因之“不能过于欣尝他,而应该分析他,认识他,批判他!”南则认为莎士比亚处于资产阶级萌芽时期,根本不存在没落的问题。李强调“无产阶级的情调总和资产阶级的不同。”南则断然回答:“对莎士比亚不能这样分,恩格斯说过,资产阶级的伟大人物并不仅仅属于他自己的阶级,他们属于整个人类”。  相似文献   

7.
生死问题贯穿于《哈姆雷特》的整个剧情,并在剧中占据中心地位。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遭遇表达了他对生死问题和人与命运的思考,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共同的悲剧意识。那段“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极富哲理性,引发的亦是关于生死的思辨。  相似文献   

8.
《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是莎士比亚后期最重要的作品,是他最伟大的悲剧之一。十九世纪英国的著名批评家柯勒律治称它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优秀的一部”;他甚至认为这部剧作所显示出的巨大魅力简直可以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媲美。英国二十世纪莎评家L.G.  相似文献   

9.
《哈姆雷特》写于1601--1602年之间,是莎士比亚艺术的高峰。他在这部剧作中所塑造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典型形象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哈姆雷特是一个个性鲜明而又充满复杂矛盾的人物。马克思在《六月十八日的失利——增援部队》一文中,论述到英、法联军在克里木对俄战争中的失利中说过这样的话:“没有Empire胜利的Empire使人想起了对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所作的加工,经过这种加工,不仅使丹麦王子的忧郁心情大为减弱,而且把丹麦王子这个人都弄得看不到了。”这说明,在马克思看来,忧郁是哈姆雷特性格上的基本特征。长期以来,各国文坛对他的性格特点展开过各种不同的争论,众议纷纭,反映出各种流派文艺家的不同美学观点。本文试图对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作些分析,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0.
论查尔斯&#183;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城记》发表于1859年,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小说,也是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众所周知,狄更斯是19世纪小说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同莎士比亚一样是语言风格最通俗的作家,又是在根本意义上最懂艺术的大师。马克思称赞他是“时代的旗帜”。萨克雷认为他是具备其他小说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展现了主人公哈姆雷特内心中各种力量的矛盾冲突。在内心世界陷于巨大冲突失去平衡的情况下,中世纪意识形态无法再主宰哈姆雷特的心灵,而人文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他的心中得以发展。然而,人文主义意识形态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者身份在自我建构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解构,这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于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而独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业戏剧创作进入成熟时期的作品,它虽然不是莎士比业喜剧最高成就的标志,却也是属于他的那些最脍炙人口的喜剧之一。 《第十二夜》以丰富的内容和别出心裁的剧情所具有的特殊魅力,使它在世界戏剧舞台、电影银幕上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动的活力。 《第十二夜》作于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第一时期的最后一年,也是莎士比亚最好的悲剧《哈姆雷特》出现的前一年。此时,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己进入了成熟阶段,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修辞既是独特的语言现象,也是人类认知思维加工的结果.以认知为视角,系统归纳分析《哈姆雷特》的修辞运用.研究发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大量运用隐喻、双关、排比等修辞,并通过这种“银盘”般的修辞和“金桔”般的用语营造出一种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氛围.识解这些修辞不仅能深入了解莎剧的语言艺术及思想内涵,对于探寻莎翁在修辞建构中的认知思维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代表莎士比亚思想和艺术的最高成就。剧本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并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也从侧面体现莎士比亚的戏剧观。“镜子”说和“对照”原则可以说是莎士比亚戏剧观的核心内容,其中有对古典戏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更挑战“三一律”,对后世的戏剧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梦”,是科学家研究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但却和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大作家都喜欢写“梦”。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拜仑的长诗《唐璜》,歌德的《浮士德》,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名著中,写了不少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16.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反映出他在重压之下的烦恼与失望,苦闷与彷徨。当下.我国经济形势整体疲软,占据国民经济总量半壁江山的中小企业面临着种种困难.与哈姆雷特所面临的处境有些相似。对于它们来说,同样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生存还是发展?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哈姆雷特》一剧是西洋戏剧史上的一颗稀世明珠。三百多年来,这部剧作的上演历久不衰,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奎勒·柯齐在谈到《哈姆雷特》悲剧时曾说:“直到今天,任何一个巡回演出的剧团,在上演了这个或那个完全不能卖座的戏之后,已经没有钱再维持下去了,他们最后  相似文献   

18.
《哈姆雷特》之所以成为人类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正是由于这部作品具备了超越时空的魅力。其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其社会思潮的代表性和悲剧特色使得这一老的文学题材具备了超越时空的魅力;其次,剧本中所塑造的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实现了从为父报仇到为国除害,从思索到行动两大超越,使得哈姆雷特成了人文主义思想与人性讨论的焦点,透过哈姆雷特人们敢于去正视人性,敢于抨击和反抗恶势力;另外,《哈姆雷特》还集中反映了莎士比亚后期世界观的成熟与超越,正是莎士比亚认识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才孕育了哈姆雷特这一反抗者的艺术形象,可以说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亚自身的写照,哈姆雷特自身的超越就是莎士比亚世界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 ,中国文学的价值定位和发展方向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文化的先进性与落后性进行客观思考。将曹禺和莎士比亚作对比 ,以人性的时代探求为切入点 ,解读《原野》和《哈姆雷特》的人文意义 ,并从曹禺创作时达到的内在悲剧与外在悲剧的完美融合 ,诠释他在关怀人生、思考命运时对本土与世界文学所进行的破立融合及激扬创新 ,以期能对当今我国的文化思考和人文重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人物独白法     
人是万物之灵长,具有细腻的情感、丰富的思想。通过人物独白,让人物说出他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想法,可以对人物进行细腻的心理刻画,让人物直抒胸臆,坦陈心迹,淋漓尽致地揭示人物最隐秘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更真实更直接地了解人物性格,往往能取得真切感人甚至震撼人心的表达效果。独白方式产生较早,柏拉图所倡导的“心灵的自我谈话”实际上就是独白。独白在戏剧文学中运用较多,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王子复仇前用许多内心独白来揭示他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独白在小说中的运用也是常见的。高尔基《母亲》中,尼洛夫娜在被敌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