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春丽 《天府新论》2011,(1):6-10,91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网络民主"应运而生。用互联网推进和完善现实民主成为一种思路。然而,网络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存在若干冲突:一是网民做主与人民做主的悖论,二是自由至上与民主集中的矛盾,三是传播无序与稳定发展的冲突,四是文化多元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紧张。必须充分重视和引导网络民主的发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网络民主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网络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参与的新形式,其无界性、迅即性、低成本性带来了对传统代议制民主理论的 超越.网络的虚拟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平等性、自由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罗尔斯、哈贝马斯等理论家实现社会正义和协商民主的理想条件.网络民主在公众意愿汇集、公共事务管理、公共权力监督、公民权利维护等实践方面也发挥着重要功能,使“由民做主”与“为民做主”相结合的双轨民主得以更充分实现,有助于提升社会的自组织能力,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政权的合法性基础.网络民主带来的政治参与扩大是政治良性发展的推动力量,只要能够真正把民意吸收进政治决策过程,多党竞争就不是中国政治的必要选项.所谓技术控制、群体极化、数字鸿沟等问题并非网络本身固有的局限,并可经由网络民主得以克服.  相似文献   

3.
周代是一个贵人轻神、人的觉醒时代,其标志是形成了丰富的"人道"学说。周代的"人道"体现为"内圣之道"与"外王之道"。"君主"学说就是"外王之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周代的"君主"学说包括"立君为民""利群治乱"的君主起源论,君为民主、代民做主的君主专制论,"养民教民"的君主职责论,"神圣者王,仁智者君"的君主素质论,"公平无私,无偏无陂"的君主政道论。周代的"君主"学说从君主的产生动因与机制论证君主的权力与责任、条件和为政之道,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与现代政治文明具有相通之处,在今天的政治生活中应当加以合理继承,不可以偏概全、简单否定。  相似文献   

4.
中国乡村民主建设和农民的民主政治参与状况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农民的民主政治行为尚未达到理性化的高度.从国外引进的"形式制度"与农民的"社会心理文化"还隔着一层皮.探求乡村民主建设的文化根源,是解决乡村民主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话语权表达作为一种重要的利益实现途径,正在为大众所认同.然而,农民作为这一场域下的"弱势群体",由于种种历史以及现实的原因,话语权却处于相对缺失状态,这不仅与民主发展的实质相抵触,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政治的权威合法性和稳定.而其中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信息传播网络的"短路",农民的"话语"无法通过有效的传播路径到达政治决策层,从而也就无法影响政策制定,满足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上的民本位,是以"为民作主"为核心的一种封建的意识形态.它是由中国封建政治的特殊本质即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者的人身依附关系所决定,并以官本位为基础的价值体系."为民作主"的实质是官本.民本只是官本的存在方式.这就决定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本位包含着遏制民主的因素,在本质上具有反民主的性质.民本位的全部运作理念都与民主政治相背离.这种背离的根源在于民本的价值理念和君本、官本的社会政治体制存在着冲突.因此,中国历史上的民本主义不能不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这是中国传统的民本位没有产生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廖仲恺的重民、利民、为民思想,来源于对辛亥革命及其在民国初年一系列政治斗争失败教训的总结;来源于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经验的了解启发;来源于对中国共产党人重视民众力量的了解启发;在改组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人精诚合作教育启发工农觉悟的过程中,廖仲恺的重民、利民、为民思想得到集中体现,并且有了深入发展.在组织领导工农运动的实践中,廖仲恺的重民、利民、为民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促发他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等反动势力作坚决斗争,最终"为工人农民谋利益"而流血牺牲.廖仲恺的重民、利民、为民思想,"为工人农民谋利益"而献身的精神,至今仍有借鉴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作风是全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党的特征和品格的整体精神风貌。机关党建工作要"以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机关为目标,以加强机关党员干部党性锻炼、改进机关作风为重点",坚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突出精神"补钙",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学风建设,突出联系实际,掌握科学方法;加强工作作风建设,突出"三严三实",坚持求真务实;加强领导作风建设,突出服务群众,践行为民宗旨;加强生活作风建设,突出艰苦奋斗,保持清廉从政。  相似文献   

9.
农民的公民意识与中国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行为总是渗入在社会关系之中.一个社会中,以"人的结合而非资本结合"为内在规定性的合作经济发展与否,无疑与农民的公民意识状态有着极大关系.当前中国农民的主体意识,特别是他们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契约意识的孱弱,不仅使得农民处在"被组织化"或"被合作"境地,而且也使得合作经济在中国处于"发展难"和"难发展"的困境中.为此,需要调整思路,采取多种举措,着力培育公民意识与塑造公民文化,促使"农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型,为合作经济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软环境"和"软实力",如深化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增强农民信任感;引导和鼓励农民参加有利于公民意识提高的社会实践;开展对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等.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的出路】李昌平在《东方》(2002年第8期)发表文章《回报农民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提出了破解“三农”难题的四个需要:第一,需要大思路:进一步给农民“松绑”。取消农民离开农村和进入城市的一切收费;取消对农民休耕的限制政策;开通城乡产权交换的渠道,鼓励“资本家”下乡和农民进城;农民的事,让农民自己做主。第二,需要大前提:给农民同等国民待遇。应给农民同等的民主政治权利;给农民同等的赋税权利;给农民同等的国民财富的占用权;给农民同等的自由迁徙权利;给农民同等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保障权利;给农…  相似文献   

11.
影响农民公民意识形成的障碍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影响农民公民意识形成的现实障碍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作为农村发展的主体力量,其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由于"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与社会主义的法制",小农意识、宗法等级观念等在农村仍有很深的影响,这造成了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严重缺失.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联系中国革命与执政的实践,把仁者爱人的思想升华为爱国主义与和平统一精神,把为民做主升华为为人民服务和人民民主;把致中和思想升华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把自强不息的精神升华到创新、创业理论。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为了争取世界和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勇敢精神;在贫穷的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确实需要人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中既含有勤劳的内容,又含有为事业奋斗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十六大报告所归纳的中华民族精神比较准确的表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民族精神提升与凝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1915—1924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是张申府哲学思想的形成期。张申府哲学思想与新文化运动有着双重的联系:一方面,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其思想经历了从倡导"科学"、"民主"到主张"社会主义"的转变;另一方面,他以"纯客观主义"倡导"科学",以"新教育"与"自由"倡导"民主",以"中国改造"倡导"社会主义",对新文化运动的展开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罗莎·卢森堡关于党内民主的"自我集中制"理论,认为"自我集中制"是"无产阶级在自己的党组织内部的大多数人的统治",同时强调党内民主并不是无原则的民主,而是与专政、与集中相统一的民主,对党员个人和下级党组织仍具有约束力.完全区别于资产阶级和无政府主义者鼓吹的"绝对自由",还要求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重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因此该理论既体现了实行党内民主的前提和基础,又揭示了实现党内民主的保证和核心内容.罗莎·卢森堡的"自我集中制"思想发展了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对我国当前发展党内民主理论和发扬民主作风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美国宪政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美国银行案",探讨"信任"的制度基础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最近,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的设想并取消了延续2600年之久的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税费负担.虽然中央的农村政策是令人鼓舞的,但是政策转变需要稳定的制度保障."美国银行案"的逻辑表明,地方税费应该由地方选民自己决定,中央不应越俎代庖.事实上,只有在农民真正获得民主自治的宪法权利之后,他们才能"信任"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将反映和尊重他们的基本利益.  相似文献   

16.
<新青年>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提倡"民主"与"科学",而在于它激烈的"伦理革命"和"文学革命",这二者固然与"民主"与"科学"有着密切关系,但毕竟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因此,当我们将"民主"与"科学"看作<新青年>的主旨时,事实上误解了这份刊物,同时也低估了它在文化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农民在当代中国选举政治实践中已经做出了村委会"海选"和村党支部"两票制"直选等一系列创造,其对中国选举政治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农民群众自发创造与国家引导、规范的良性互动是农村选举政治实现制度创新的重要条件和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各级党政领导者能否转变观念、顺应民意是农民政治创造活动能否成功、政治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而营造宽松的政治气氛和社会环境则是激发农民的政治创造潜力、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韦三 《学术论坛》2005,(7):8-11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巩固执政基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客观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三为民"群众观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其精神实质是始终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三为民"群众观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治国之要,唯在用人.新中国选贤任能模式作为一个"模式有机体",在领导力量、价值取向、运转方式上与"专制"和"民主"体制下形成的官员选任模式相比,展现出明显的模式优越性.新中国选贤任能模式通过政治守正提升模式有机体"免疫力",通过文化创新提升模式有机体"精气",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强壮模式有机体"骨骼",为超越"专制官员选任模式"和"西方民主官员选任模式",提供了政治保障、文化支撑和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严友良 《理论界》2009,(9):43-46
近代社会,代议制民主成为民主制度架构的主导,此可视为是对古希腊直接民主的第一次否定.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则开始不同程度地借鉴直接民主的经验,反思代议制民主的问题.本文在总结直接民主复兴的表现的基础之上,分析了直接民主复兴的三大缘由,并指出这次直接民主的复兴是民主形态的否定之"否定",但仅仅是一次修正式的"否定",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代议民主制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