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安乐死是个全球性问题,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及传统伦理道德标准的非公度性,使安乐死成为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安乐死在荷兰首开先河之后,人们将眼光投向了我国的立法动向。当前,我国首先应当突破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为安乐死的立法工作扫除障碍,寻求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法治观念的最佳结合点,解决安乐死实践与立法的冲突,使安乐死合法化。 相似文献
2.
目前,安乐死作为伦理学最前沿的课题,其合法性困境已进入人们的视野。安乐死一旦合法化,人们便可以控制人类的死亡过程,是对生命只有一次的轻视与对生命的亵渎。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对病人放弃治疗,总体而言是不符合法律和道德的。安乐死的支持者论证安乐死的理据似乎无可挑剔,但在实践和伦理面前又显得如此无力,弊端和风险也表露无遗。 相似文献
3.
杨本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11):23-27
针对目前安乐死分类的中义和狭义之说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指出应将安乐死分为自愿安乐死和无选择安乐死两大类。在有明确分类的前提下,对自愿安乐死合法化、无选择安乐死合法化的合理性应给予肯定,这是权利自由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我们不能用绝症患者的痛苦来成全我们的"善良"和"人道",也不能将医学的进步建立在绝症病人的痛苦之上。"传统人道"应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不断向"理性人权"方向迈进。同时,法律也应支持和疾病斗争到底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郑国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9(1):3-5
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赞同安乐死,出现这种情况与传统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的长期影响密切相关。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为安乐死合法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其中,儒家的生死观为中国人提供了安乐死的社会价值,而道家的生死观则为中国人提供了安乐死的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5.
冯契先生对"终极关怀能否实现"的回答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主张将现实与终极关怀目标结合起来。结合在当今社会引起争论的安乐死问题,人们在对这一问题的不断争论中所展示出来的追本、求真、达善、向美的特性,在实践层面上实现了哲学上的终极关怀。在实践层面下的终极关怀可以帮助人们确立人之生存意义和相应的行为方式并获得人性的自由,且在这一过程中人不断实现自我、满足自我。 相似文献
6.
7.
8.
本文通过对“安乐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及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和当前的实际二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安乐死”不是有社会危害性。并强调对“安乐死”应从法律上加以限制,防止滥用。 相似文献
9.
10.
安乐死现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有的国家已经或正在为安乐死立法,但关于安乐死合法性问题一直在理论界和司法界存在广泛的争论。分析论安乐死的法律性质及其对医学发展的影响、伦理道德、立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明确了安乐死在我国立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一个社会的财产制度主要是指其在法律上所有权的演变和发展,这早已被马克思描述得淋漓尽致,这个问题对于我国目前的企业改制有着十分具体的启迪。作者通过对此研究,阐述了各种不同的财产权在法律制度变化发展中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道德法律化的负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转型期社会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等现象的存在 ,以及道德约束力趋弱的问题 ,“道德法律化”或“道德规范法规化”的问题逐渐凸显为一个我国伦理学界 (包括法学界 )普遍重视并探讨的课题。从目前学界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认识及道德法律化的阐述来看 ,道德法律化的含义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 ,道德法律化是伦理制度化的主要内容 ,一般是指在道德建设中将一定社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转化或规定为制度 ,尤其是法律制度 ,目的是以制度这种硬约束手段 ,规范并提高人们的道德行为水平 ;从狭义上说…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高职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提高管理者和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切实做到依法治校,营造良好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氛围。 相似文献
15.
法学研究中的性化语用非常普遍,特别是在法理学文章中性化修辞堪称特色。然而法学界对法律语用的专题研究很少,性化语用没有与定义思维融贯,含糊使用的现象比较突出。但性化语词的模糊性恰可作为意识形态话语工具。对法律的性化修饰及运用,既要看到其积极意义,也要注意其弊端。性化语用一方面会增大对法律本体认识的模糊,另一方面也会提升传播的效率。就提升思维和规范行为来看,对法律的性化语用需要强化定义思维,以便在定性的基础上恰当使用。法治话语体系的塑造,需要确定捍卫法治的性化语词,确定其基本含义和体系要素,探寻要素间的逻辑一致性,找到具体的实施方法。这对改造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弊端、塑造捍卫法治的法理思维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慈悲与宽忍是佛教的重要思想,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这两种思想逐步融入中华传统文明中,无论是对提升民众道德修养,还是为政府提供治世之方,都有他们的踪影。佛教中的慈悲与宽忍思想不仅对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果研究得当,其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样会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徐东明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27(3):55-60
通过比较佛教慈悲观和孔子仁学观,揭示两者在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建设导向上的异同,进而阐述两种观念在塑造中华民族伦理道德中的作用,以及各自在当代社会所具有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公立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公立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推进高校依法治校,促进高校和谐管理正日益成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方面。从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新时期高校学生的管理应当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正确认识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把握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原则,探究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发达经济体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国家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欧美国家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上,普遍采取区域经济手段法制化的方式解决市场自身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西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本质上是公权力对现代市场经济交易的调控规则,这些规则反映着治理现代市场经济共同的客观经验法则.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城乡统筹的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新课题,加强区域经济立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问题本身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而是一项法律与社会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法律政策的制定应当从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交易法律制度层面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