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前我国史学界多注意历史理论的研究,而忽视史学理论即关于历史学本身的理论的研究,致使我国的史学理论研究长期是一个空白。这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把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相混淆,甚至以历史理论来代替史学理论。“历史理论”就是“史学理论”在许多人脑海里根深蒂固,已成为一种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史学理论”内含的认识,影响了我国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也加大了我们与国际史学理论界的差距。新时期以来学术空气的活跃和史学研究的深入,带来了史学理论研究的繁荣,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  相似文献   

2.
在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史上,似乎都有一些具有永恒意义的话题,不同时代的人们都能从对之返本开新式的研究中获得新的启迪。李洪岩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学文本的理论与实践》一文,讨论的就是这样一个历久弥新的学术话题。史学文本的文学化主张,与坚持“直书其事”的客观主义倾向,可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特点及其成因石荣伦魏晋南北朝之史学,灿若星辰,乙部之作达千部之多,在“二十四史”中独占5部,仅次于唐,其史学史地位令人瞩目。本文试就此间史学的特点及其成因略陈管见。由附庸到独立:史学受到重视史著大增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撰述、历史学和历...  相似文献   

4.
评“史学无用论”──兼谈史学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史学无用论”──兼谈史学的社会功能肖宏发自从1984年史学界刮起“史学危机”之风以来,“史学无用论”与“学史无用论”的存在至今已十年有余。先是经济改革造成严重的脑体倒挂,出现知识贬值和读书无用论。史学研究过去,与现实相去太远,被“誉”为老古董,其...  相似文献   

5.
史学怎样寻找自己——重读金毓黻著《中国史学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位史学家用“史学要寻找自己”这句话,来强调史学工作者应当多懂得一点史学的历史,这很深刻、很形象地说明了史学史对于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中国史学史研究者,我对此表示赞同和敬意。今重读全毓黻先生于三千年代撰写、四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史学史》一书,深感它在“史学寻找自己”方面的草创之功,不仅未因历年久远而被淡忘,而且随着岁月的推移反使它的“草创”越发显示出自身的价值。这价值就在于,它向人们表明:史学在寻找自己的过程中,曾经有过怎样艰难而有意义的经历。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史学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中国社会史学的历史命运王先明当1986年聚集天津南开大学的中国史学家们正式揭橥“社会史”研究的旗帜时,人们还未曾真正从一个学科的理论高度去评判它的历史走向及其命运。史学家们最真切的感受是,在普遍的“史学危机”的感叹中,“开展社会史研究则是开创史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尤学工 《江汉论坛》2006,(4):140-141
2005年8月,瞿林东先生的新著《中国简明史学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通览全书,其视野闳通,史识深刻,覃思精论,异彩纷呈。一是本书具有史学通论的性质。这或许是本书不同于其他同类著作的地方。之所以如此,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史学史研究自身发展的要求。自梁启超明确提出史学史的做法之后,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已走过七八十年的历程。按照研究的特点,这个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史部目录学、历史要籍介绍式的研究阶段”,“综述一个时代、一个时代之史学面貌的阶段”,而现在则已经处在“开始探索史学成果在社会生活中的作…  相似文献   

8.
一友人方朝晖先生多年来潜心于古今中外经典之哲理 ,每发之为文辄匠心独运 ,多有创见 ,启人深思。最近 ,以其历年研究之心得汇为一书 ,题名《“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 ,力图为此百余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作出一份理论性的总结。历史上所谓“中学”与“西学”既有其可比性 ,又复有其不可比性 ;过去人们所谓的“中学”与“西学”与今天人们所谓的“中学”与“西学”其涵义有连贯性 ,又复有断裂性。简单说来 ,这一问题和某些其他类似的问题一样 ,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问题 ,而过去的研究者往往执一以求 ,但执其为一贯 ,不…  相似文献   

9.
何方耀 《学术研究》2004,(7):117-120
蔡鸿生的《仰望陈寅恪》是在已有 15本专著、 7本论文集和 30 0多篇论文之后 ,又推出的一本研究陈寅恪其人其学的专著。在这一篇幅不算太大的著作中 ,作者不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陈寅恪之史学 ,其特色在“发覆” ,其宗旨在“求真” ,其功夫在“精思”的新知、新见、新解 ,而且 ,通过几篇研究中西文化史的示范性力作 ,展示了陈寅恪先生所倡导的“发覆”史学的可操作性和可学习性 ;通过对当今学术界种种弊端的分析 ,展示了一个比“解读”陈寅恪更为紧迫的任务 ,那就是学习陈寅恪 ,继承其学 ,光大其术 ;而要继承、发扬陈寅恪倡导之“发覆”史学 ,必须力戒当今浮躁之学风 ,以求真为宗旨 ,以“治心”为基础 ,以创新为手段 ,还学术以本来面目。如果说 ,以前的陈寅恪研究多在“解”上下功夫的话 ,蔡著则不仅着眼于“解” ,而且着力于“行” ,堪称一本解行相应的创新之作。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园地呈现出一片生机蓬勃的景象,史学研究同其他学科相比,虽然显得落后,但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比如研究领域扩大了、研究课题深入了、交流研究经常化、史学研究专著和资料图书大量问世,如此等等,反映史学界近年来的成果也是很大的.所谓“史学危机”的提法,我是不同意的.当然,史学研究同其他学科相比确实是缺少生气,缺少活力.其原因不在于“客观”,我以为,目前史学研究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中,要求史学家和史学工作者来个观念更新,知识更新,对过去的研究课题、研  相似文献   

11.
随着价值相对主义愈益逞辩于人文学术的腹地 ,史学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先前所谓“历史本来面目”的执著渐次松开后 ,史学须得找到一个新的阿基米德点以获得人们的再度信赖。人们当然可以更多地从西方“新历史主义”的后现代话语那里觅取希望 ,这里却情愿借助中国史学的资源探求另一条蹊径。一、从《春秋》“其义则丘窃取之矣”说起中国史学的源头可追溯到经由孔子笔削之《春秋》,尽管这之前早就有了诸多编年性的纪事文献。孟子曾如此评说《春秋》的发生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 ,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杌》,鲁之《春…  相似文献   

12.
关于社会史的学科定位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史一直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西方社会史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竞争中,以其特有的学术风格和卓越的学术成就,赢得了普遍的赞誉,独秀于史学之林。中国的社会史研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势头甚健,学术成果也引人注目。但社会史的学科地位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人们,从学科理论的层面上,影响着社会史学的进一步发展。1995年第1期《历史研究》发表的常宗虎《社会史浅论》一文,彻底否定了社会史相对独立的学科价值,认为社会史本质上届于“泡沫学科”。此说颇具影响,加重了人们的困惑。对此,笔者在《中国社会史学的历史命运》(《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再谈马克思恩格斯与社会史研究》(《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等论文中已有所论述,但意犹未尽,故撰是文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3.
王晴佳  杨力 《学术月刊》2023,(6):169-179
近年来情感史成为一个新兴的史学流派在世界各地兴起,日本也不例外,其情感史的研究与西方相比,有着不遑多让之势。情感史在日本史学界的发展,与其史学现代化和职业化的特点有关。自19世纪末开始,学院派史学之外的“新闻史家”和“民众史家”,十分活跃。二战之后,在民俗学、人类学的帮助下,“民众史”的发展颇具声势,并与法国年鉴学派阿兰·科尔班(Alain Corbin)的感觉史、感性史研究,交流密切。进入21世纪之后,情感史在日本学界进一步发展,新的刊物和论著不断涌现。这一形势的形成,与情感研究在其他学科的长足进步,关联密切,相辅相成。日本情感史研究的跨学科路径,既反映了情感史研究的共性,同时又兼具日本学术的特性,为情感史研究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实例,值得中国学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历史学作为一门专门的人文学科,在中国历史悠久,其重要性在相当一段时间中,超过了其他社会科学,独占鳌头。之所以会如此,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史学本身的功能,以及史学的结构,还有史学功能——结构的性质。史学功能一结构性质最重要的,或者说是核心所在,是通过对于历史的表述,以便对历史加以认知,在认识和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规律,将之上升到历史哲理的高度,用历史来求证现实,给现实提供参照证据或理由,并且用作为预测未来的理论和出发点。史学功能一结构性质,不论是表述历史,还是研究历史,都是一个基本…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是中国最早以资产阶级史学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其史学研究在中国学术领域里具有开创性的地位。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史学》,该文首次打出“史界革命””的旗号,对中国封建史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初步树立起了新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哲学。一梁启超在《新史学》里开宗明义,提出“史界革命”的口号,主张建立新史学。梁启超赋予史学以崇高的地位:“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①梁启超认为中国旧史学貌似极其发达而实则弊病层累,衰朽不甚,不能起到史学应有的功能。他对封建史学提出猛…  相似文献   

16.
“经世致用”与当今中国史学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认识和评价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是关系到今天史学发展的大问题。本文对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予以充分肯定,认为在今天的史学研究中仍然应该高扬“经世致用”的精神。因为首先,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是史学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因此,史学研究无法逃避“经世致用”的功能。其次,“经世致用”的精神与“帝王之术”是根本对立的,因为“经世致用”的精神的核心就是学术为社会服务,为民众服务,就是它的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而今天的史学的出路就在于坚持、发扬“经世致用”精神,为今天的社会和民众服务。  相似文献   

17.
一在新旧世纪之交的史学转型过程中,重写史学史无疑是必要的。但“重写史学史”是一个大概念。对史学界来说,重写史学史则意味着必须要对三种史学史进行重写。这就是:自孔子以来的2000年中国史学史,20世纪的百年中国史学史,以及新时期至今的20年史学史。这三...  相似文献   

18.
笔者日前曾撰《注释编排方式略议》一文,就传统的注释编排(或著录)方式与近年来推广的CAJ-CD规范之优劣,不揣谫陋,谈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在该文中,笔者曾经提到与CAJ-CD规范推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另一套与之相对立的规范,所指其实即为《历史研究》等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的学术期刊所使用的规范。笔者认为,在CAJ-CD规范推行多年、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接受该规范的时候,《历史研究》等权威史学刊物以挑战的姿态推出与CAJ-CD规范截然不同的另一套“文献引证标注方式”(以下简称为“《历史研究》规范”),其中的对立,在一定程…  相似文献   

19.
历史学的研究,对民族和国家的兴与衰关系极大,所谓“盛世修史”。反之,不修史则难称为盛世。这主要是史学和史学研究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增进,不仅是史学的主要功能之一,也与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无庸讳言,史学研究近年来为社会所冷淡,似乎经济越发展,“史学危机”的呼声便越大。产生这种现象,原因很简单。一是在正常的情况下,社会对于史学研究的需求有一个度,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要视当时大环境、大气候、大氛围而确定;二是一段时间里史学研究的功能被人为夸大,并渗入其他因素,使史学的地位过分抬高,因而产生一种虚幻感觉,从而…  相似文献   

20.
就目前史学界的情况来看,科研队伍发展之迅速,研究成果数量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同其他学科的蓬勃发展相比,史学界还显得气氛沉闷步履迟缓,与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和节奏很不合拍。这种情况引起许多史学工作者的忧虑。近来经常听到“史学面临挑战”、“史学的危机”,“史学向何处去”的议论,说明史学工作者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对历史研究进行反思,表现了他们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