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第二十七章中第一次提出"师资"之概念,指出"师"即"善人者","善人者"通过自身的"五善"之能力实现对"不善人"的"救",体现了"善人者"的德、能、智、行的高度统一,这是老子对"善人者"这一角色的要求。"资"则是师之对象,即学生。"师"与"资"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老子强调,师者要"善救人",如果忽视"不善人"之"不善"在"德",为师者不把救"德"放在首要位置,就不可能达到"无弃人",不可能做到"善救",也就是"善人"之失。这些观点启示我们,现代教师要真正做到"善救",必须具备爱的能力、公正施教的能力、激励学生的能力、持续学习及反思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礼记·文王世子》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古往今来,但凡为师者皆修身立言,不仅要传授学生谋生之才,更要传播立世之德,所谓"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好的导师,以渊博学识引领我们游走于学术的海洋,以精湛的教学方法点燃我们思维的火花,以高远淡泊的处事原则感染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不负初心、无问西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深化学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生院(党委研工部)、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校团委于2018年11  相似文献   

3.
郭象以"中庸之德"为养生全性之宗旨,把庄子"缘督以为经"的养生思想和孔子以"中庸"为"至德"的思想联系起来.郭象所谓"中庸之德"是针对"性分"而言,心与身相对?不以"择善"为"德",在郭象看来,以身殉仁或贪生害仁皆非任天命之自当,养生之本在于内保其"德",内心"知足""常适"则福应其身.  相似文献   

4.
王船山将历史看作气化流行的过程,历史之本体则是气之本真———道之开展的过程,它包括“天道之本然”生成的自然历史和“在人之天道”创化的人文历史。历史首先是单纯的自然历史过程,然后是包容自然历史的人文历史的演变。真正的历史是人类依凭其“凝道生德”的形而上之人文道德自觉创化的人文历史,由此形成了王船山以“全其质”而“备其文”为目标的创化历史观。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高等教育的总纲领和最高信仰,是"大学之道"。《大学》开宗明义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而大学之道,当由"师"来担当与传承。故大学之道,乃师道之本原。孔子是中国高等教育,乃至中国文化源头上的第一个"师者",正是这位至圣先师,开创了中国"尊师重道"的伟大传统。后世曰"师道尊严",其尊其严,全在中国几千年教育文化的理想品格和其神圣追求上。因此,师道  相似文献   

6.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之师",他长达一生的道德教育实践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教化的以德立人,以德待人,以德入世,及以德为中介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分析,从中获得对构建当下人们精神家园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6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徐仲林先生一方面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体现了立德树人是教师本职所在、扎实学问是教师立身之根、教书育人是教师为师之本、理想信念是教师修身之本、以身作则是教师育人之道、仁爱之心是教师处世之本、道德情操是教师成事之基等高尚的师德和优良的师风,另一方面还以躬耕求实的方式诠释了“经师”与“人师”融合统一、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立己与达人相辅相成等卓越的教学智慧。这些优秀品质和教学智慧共同构成了徐仲林先生独特的精神风貌,展现出时代“大先生”之风范。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要求广大教师做一名"四有"好老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做道(导)师、德师、智师和仁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要求高校教师坚持"四个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这两个讲话不仅指出了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路径。"四有"好老师和"四个统一"具有丰富的思想理论内涵,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根本指针,是高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指南。  相似文献   

9.
孟子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其精义包括:教育的功能是培养"仁德",恢复"善性";教育的价值在于使人有别于禽兽,使"贤"有别于"不肖",使社会伦常秩序得以规范,使"民心"得以归服;为师者,应注重言传身教,教之以德,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不屑教诲;求学者,应牢记学问之道,求其放心,欲其自得,反求诸己,立志养气,学思结合,以博反约,融会贯通.孟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实践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孔孟"信"德的共同点:"信"理上都强调仁包含着"信",内心忠实无欺,从义而行,言行一致;"信"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本,社会和谐之本;通过教与内省以达信.孔孟"信"德的区别点:在"信"理上:在仁与信上,讲心性与否,与仁并列高低之别;孟子讲信与"诚"相连,而孔子只讲忠;言必行,行必果与否的区别.在"信"的功利价值上的区别.在达信上,践习与养心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师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师者,治世之本,万世之表,应志于师道、以师为荣;师者,正己而正人,须身正为范、淳风化俗;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必勤勉治学、熟读精思;师者,知难而进,知困而学,则教学相长、不耻下问;师者,上善若水,坦荡无私,能慈爱弟子、兼容并蓄;师者,察识贤愚,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主张因材施教、学以自得。探赜古人师德思想,古为今用,可为当代教师师德的培育提供思想资源和人格榜样。  相似文献   

12.
在老子的哲学观念中,"和"为"无"之象,"无"为"和"之本。在老子看来,静寂和空虚是"道"的本性及其"无"之"德"的体征,践行道性"无"之德的静寂和空虚的空灵境界是最为根本性的。"无"所要表达的思想其根本意义上就是服从于"自然而然"的"持中"的实践旨趣。老子以种种正反或者相对的概念范畴论说了万物之为存在和万物之可久存的道理,以生成序列的"正""道(理)"和遵道为德的"反(返)""道(理)",构成了他的包容和中道的辩证和谐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连接传统知识分子与现代启蒙者的师者承担了20世纪文学启蒙的任务,富有意蕴的师者形象成为一种身份符号.传统师者形象具有渠道沟通、价值预设和精神导引等功能.五四新文化运动既强烈质询传统师者的"道统"观念,又促使承担启蒙价值的新师者的形成.新时期文学启蒙精神的高涨再一次突显师者功能,"标本式"、"艺匠型"和"职业型"三种形象类型呈现了新时期文学启蒙话语的阶段性表达,传递了师者传输启蒙理念的意义和限度.作为承担启蒙价值的文学形象,当下语境中的师者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何以为师"、"对谁言师"和"如何为师"这三个问题叩问了师者的存在基础、传授对象和立场姿态.  相似文献   

14.
“尊师重道”是人类文明的共通德性,现今时代中师道之不存已成社会共识,师者作为传道解惑之源,对其师的尊重态度不言而喻,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及时反省现今师者、学者的发展错误,为时不晚。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的“以德治国”方略充分体现在其“哈佛演讲”和“七·一”讲话中。“天人合一”是德之源,“自强不息”是德之本,“爱好和平”是德之兴,“独立自主”是德之制,“团结统一”是德之成,“虚心学习”是德之柄。德法兼治,中国必将如鲲鹏振翅大展宏图。  相似文献   

16.
宋濂不仅是明代有名的政治思想家、文学家,还是一个著名的教育家。他有着很长的教育生涯,他不仅从事平民教育,还是太子之师、帝王之师。在他的教学实践和文章中,体现和阐发了一些教育主张和思想:教育为先;以儒家思想为教育之本;重视教师的作用;提倡、实行启发式、劝勉式教育;注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教育碑刻为材料,讨论几位不同身份的官师,在康熙十七年重修潮州府学的过程中,一边不断通过官员的身份,运用行政的手段,利用兴修府学推动地方社会对刚鼎立的新政权正统性的认同,另一边又以师者的身份,以府学为平台,在地方社会中传播"正统"思想,不断为自身塑造着"亦官亦师"形象,反映出清初地方官师"政教合一"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君子之师",孔子之学是"君子之学".回归"君子"的原初含义,强调"位"与"德"的结合,从培养合格管理者的角度,揭示孔子"君子学"的真实意蕴;进而探讨君子之"德",把君子的道德修养作为其从事管理活动的必要前提;并立足于君子之"政",从仁义礼智信"五常德"的角度,展开儒家的"德政"思想.孔子的"君子学"对于任何时代社会管理"精英阶层"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均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德是人的立身之本、行为规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当代青年的修德问题,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等方面有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关于青年修德问题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之举。广大青年要准确把握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明爱国、为民、志存高远之大德,直面使命担当;守诚信、奉献、友善之公德,凝聚道德力量;严慎独、慎行、慎微之私德,砥砺品质修养。  相似文献   

20.
师德亦教师的道德、品德,包括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三个方面的内容。师能是在师德之下不断提高的一种永无止境的对教学质量的追求。教者,能也;师者,德也。现代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它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发展方向,并影响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亲和度、自由度、激活度和延展度是新时期师能的衡量标准。师德与师能有密切的辨证关系。崇高的师德必然能促进师能的不断提高,而无德必然导致最终的无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