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工商业发达,市场繁荣,雇佣群体不断壮大,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就地域来源而言,江南市镇的雇佣人员包括本地和外来两部分;就职业结构而言,市镇雇佣人员又可分为体力类、技艺类、管理类等。这些雇佣人员广泛参与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活动,呈现出职业稳定化的趋势,形成了自身一定的社会等级体系,在市镇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出多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家庭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关注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发现:相对于学术界近年来对现、当代家庭小说的高密度研究,对明清时期五部长篇家庭小说<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林兰香>、<红楼梦>以及<歧路灯>的研究则显得相当薄弱与不足,这一很早就引起学术界注意的课题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专门的研究体系.文章通过对明清时期长篇家庭小说研究现状的述评,重新审视了这一课题的学术意义及价值,并分析了这一课题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明清江南文学家族女性群体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古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尤为兴盛,学界多从女性文学理论、文体、地域、家族以及结社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重点讨论了明清时期女性文学的家族群体化这一特征.但这些涉及明清江南文学家族女性群体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对明清江南家族女性群体进行系统的梳理,勾勒出一个家族女性群体成员血缘和姻亲关系的网络图.在对女性作家作品进行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关于女性文学生成环境、文学生活、交游活动等理论问题的研究.同时,以开放的态度将家族女性放置于整个江南地域范围内,将家族与地域、社会联系起来,探讨不同文学家族之间女性群体的交游和联系,以及家族女性群体对地域文化、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等问题,从更加广阔的角度研究江南家族女性群体.  相似文献   

4.
针对城乡地域共生状态发生的蜕变与更迭,通过对共生理念概念的解析,研究新时代社会共生秩序的构建策略。研究认为,共生秩序构建中存在社会认同有待加强、价值动力有待提升、公共供给阶层性差异矛盾需要缓解等挑战; 构建和创新共生秩序,需要保持人情秩序、法治秩序的现代化适应与更新,推动人情秩序向制度规范领域发展,利用法律形式的正义确定社会群体的权利关系,以适当性、必要性、均衡性原则所构成的位阶秩序来引导社会共生秩序建构,位阶秩序全链接、多价标的流程成为适应新时代社会秩序良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秩序新构造。  相似文献   

5.
会馆是客居外地的同乡人在寄居地创建的一种用于联乡谊、祀鬼神的特殊社会组织。明清运河区域商人会馆是当时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以聊城山陕会馆为典型案例,对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商人会馆分布和文化内涵做了初步探析,指出明清商人会馆所具有的浓郁的文人气、厚重的江湖气和世俗的商人气,是封建社会母体中新的社会力量崛起、新的价值观念产生、新的商业文明显现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群体的信息交流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社会群体的信息交流管理模式张晓林社会群体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而按照某一较正式的组织结构所形成的独立社会集团,例如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构等。信息交流是指该群体内部各个体之间、各个体与群体之间、该群体整体和各个体与外部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信...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社会生活史的体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生活史一般被视为中国社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缺乏对其内容体系进行理论探讨。实际上,中国社会生活史与中国社会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作为研究中国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生活现象及其价值观念发展变化的一门学科,其体系主要应包括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社会群体及其行为特征、家庭生活及衣食住行变迁、社会教育与社会交往、生活的态度与价值观念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无论是从社会实践还是从史学理论的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生活史都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理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些特殊境遇和特殊经历的儿童群体,如流动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群体、流浪儿童群体等,学术界都倾注了不少的精力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近年来,就笔者所关注的留守儿童群体而言,留守儿童问题也已引起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则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仍存在着研究的盲点,这阻碍了留守儿童研究的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9.
元朝的灭亡,给蒙古族的经济政治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蒙古单一的游牧经济重新面临着农耕经济的补充局面,该问题成为了蒙古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之一。明清时期与北方的经济贸易过程中,贸易双方总体上呈现"互利"的好局面。从贸易整个过程来看明清两朝都采取了"支持"和"限制"的双重策略。该论文通过分析明清时期对蒙古实行的贸易政策,研究了其中存在的贸易经济利益及互利关系、社会作用等。  相似文献   

10.
明清徽州文人士大夫旅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相关文集、游记、方志等文献资料,对明清时期徽州文人士大夫旅游活动的类型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结论显示,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的重大变化,是旅游风气逐渐盛行的时代背景。文人士大夫是徽州旅游者群体的重要组成。文人士大夫的出游目的各异,主要有官宦宦游、文人漫游、探亲扫墓、礼圣朝山等类型。交游逸乐、逃离官场、探险涉幽、亲近故园等旅游心理,造就文人士大夫群体较为复杂的旅游心态和行为特征。文人士大夫的旅游活动对当地社会文化也影响广泛,这些旅游行为体现了与徽州社会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明清荒政文献中,官方对生员这一特殊群体之赈济颇为常见.究其原因除灾荒因素外,更多与生员在传统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生员生存的经济基础发生动摇与危机;生员出现相对贫困化且不断加剧的趋势以及生员出现社会流动引发对传统社会之冲击等因素不无关系.以灾荒为切入点对其考述,不仅能展示此时期生员群体人格特点变化之侧面,更能管窥明清社会萌发的诸多新动向.  相似文献   

12.
明清徽州族产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学术界对明清徽州宗族社会看法不一,本文就作为宗族社会经济基础的族产作了考辩。作者认为,族产在明清时期的徽州从未中断,不过自明中期以后,部分众存族产逐渐转化祠产形式的族产,从而形成了众存族产和祠产并行交叉、一消一长的发展局面。由于族产在明清徽州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它强化了宗族势力和封建宗族关系,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对封建制度解体起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杨曦 《南都学坛》2006,26(3):121-122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群体的利益分化现象日益凸显。各类利益群体的出现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提高政府的整合能力,可以采取完善国家权力结构形式和政府组织形式、加强民主的制度化和程序化、理顺利益群体与政府的关系,提高社会利益主体的参政议政能力等措施,充分发挥利益分化条件下所形成的利益群体的积极作用,消解其负面影响,大力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初级群体及其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社会群体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单位,社会群体生活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群体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学如此,民族社会学更如此。处于转型期的西北民族乡村社会,社会群体特别是初级群体依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其进行功能分析有助于深化对它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语:社会心态一般是指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社会情绪基调和感受,并在深层次上影响着社会共识、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社会心态成为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中国学术界广泛重视,也成为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专题。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下进士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举制下进士的社会功能吴建华在初步考察了科举制下进士这个社会群体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状况之后,我们拥有了进一步探讨进士群体的社会功能的客观指标和定量基础①。从隋唐到明清的1300余年的科举制时代,进士群体作为科举功名和知识的最高层次,以其整体约12万...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但学术界还较少关注国家底层与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逻辑。国家底层不同于国家,它是国家与社会直接衔接的重要层面,它在与社会群体的互动过程中会有怎样的逻辑与原则,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围绕国家及其政策、国家底层和社会群体三个主体,形成了国家逻辑、科层制逻辑和社会逻辑,并伴随着深刻的行为意义,而这三个逻辑交织在一起也使得国家底层与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变得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18.
徽州文书是研究徽州社会历史重要的、直接的文献。徽州地区多山少田,自古以来林业资源丰富。明清时期,这一地区的林业生产和林业贸易等活动更加活跃,这些林事活动在明清时期徽州的契约文书中都有所反映。对明清时期徽州契约文书做简单分类,对涉及到林业的部分代表性契约文书进行初步分析,借此对从文献角度研究我国林业史以及林业区域史提供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出于对市场秩序的控制需要,国家鼓励行会、公所、会馆等行业性商人团体参与行业秩序治理,并赋予其相应的行业纠纷调解权力,行业调解由此产生并发展。经由官府与行会的合作与互动,行业调解在化解行业纠纷、维护商业秩序、促进政府有效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清行业调解的盛行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空背景密不可分,也因此而存在特定的历史局限。明清行业调解对于当代调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纠纷调解,走向合作的现代调解是未来调解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平民的救荒意识是指平民在救荒过程中对社会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平民的生存与环境、人口冲突之上,包括对官民关系、绅民关系、儒家思想、宗(家)族关系、风俗信仰的认识.明清时期平民的救荒意识和其生存状态、生产能力、生活水平紧密相连.明清时期平民占据了整个社会的绝大多数,这个群体的救荒意识是当时最普遍的救荒意识,其救荒意识不仅维持在饥荒的特定历史时刻,而且在未荒中也保留了这种忧患意识.这种救荒意识为研究明清社会状况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